韓兵
低位直腸癌屬于胃腸道常見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該病死亡率僅次于胃和肝癌;患者以“腹痛、黃疸”等癥狀為臨床主要表現,若不及時治療隨疾病進一步加重,極易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該病雖具有一定效果,但會損傷患者自主神經,導致其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1,2]。為研討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實施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治療的臨床價值,特行此研究。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 年11 月~2020 年10 月診治的90 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24 例;年齡47~60 歲,平均年齡(54.14±9.42)歲;病程1.0~3.0 年,平均病程(2.15±0.43)年。觀察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47~61 歲,平均年齡(54.56±9.56)歲;病程1.0~2.5 年,平均病程(2.00±0.4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實施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滿意后于腹部正中處做切口,分離腹腔直腸上動靜脈,準確找到動脈并將500 mg 的5-氟尿嘧啶(5-Fu)推注,后切斷動脈并結扎。分離直腸病變部位3 cm 處,周圍脂肪結締組織逐一清除,確認清除干凈后借助弧形切割閉合器切斷直腸,確定乙狀結腸和病變位置的關系,從病變上緣10 cm 處切斷,斷端縫合,置吻合器并釘座,后經肛門插入吻合器并與乙狀結腸吻合,術后在骶前置引流管防止吻合口瘺發生。
1.2.2 對照組 實施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全身麻醉后幫助患者取截石位,在腹中部自恥骨向上,經臍左側做切口,腹壁逐層切開后對病灶位置、腫瘤侵犯組織進行觀察,準確定位切除范圍,相應動脈、靜脈結扎后游離乙狀結腸和直腸。于會陰中點至尾骨尖部做橢圓形切口,皮下組織逐層切開至肛提肌下方,直腸左右韌帶、肛提肌切斷,一同切除腫瘤及腫瘤以下腸段。左下腹做5 cm 切口,將乙狀結腸殘端托出腹壁,左下腹切口行體外造瘺,止血,常規沖洗腹腔,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圍術期指標 主要從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日排便次數以及住院時間幾方面進行對比。
1.3.2 術后生活質量[3]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分值0~100 分,內含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生理職能、總體健康8 項內容,評分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高。
1.3.3 并發癥發生率 主要從腹腔感染、吻合口瘺以及肛門狹窄幾方面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日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生理職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2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術后發生肛門狹窄1 例,吻合口瘺1 例,無腹腔感染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4.4%。對照組術后發生肛門狹窄4 例,吻合口瘺2 例,腹腔感染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8%。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
近年來,生活環境惡化、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調整,以上因素聯合作用,導致直腸癌臨床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疾病進一步加重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和威脅[4]。臨床數據顯示,直腸癌患者中約有70%為低位直腸癌,而臨床對低位直腸癌進行解剖學結構研究并分析其生物學規律后發現,絕大多數低位直腸癌患者仍存在很大的保肛可能性,且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大幅增加了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可能[5]。但研究指出,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實施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治療,需遵循以下原則:①根治原則:需嚴格以患者實際情況為基準,腫瘤組織、引流區淋巴組織需完整切除;②無瘤原則:手術操作時相關人員必須避免直接接觸瘤體并對瘤體進行擠壓,沖洗遠端腸管可通過蒸餾水或化療藥物進行;③術前需完善整體評估,對患者腫瘤分化狀態以及具體分期進行準確確認,后嚴格以評估結果進行手術治療[6]。
既往臨床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多用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但該術式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要切除較多組織,對患者造成創傷較大,且患者術后需要永久性的使用人工肛門,嚴重破壞其生理結構,因此該術式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隨著臨床對低位直腸癌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吻合器的廣泛應用,致使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逐漸被用于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7,8]。此研究結果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日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生理職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了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實施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治療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與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相比較,臨床更建議推廣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治療效果顯著且患者預后較好,值得推廣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