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
1.1 一般資料 于2016 年11 月~2018 年12 月在本院進行錯畸形矯正的患者中選擇符合研究的20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研究要求,其中有家族先天遺傳患者9 例,后天環境因素11 例。其中安氏一類錯3 例,二類錯7 例,三類錯10 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20 例患者均行上下頜聯合快速擴弓結合MBT 直絲弓矯治器進行矯正:上下頜均采用Hyrax 型擴弓器,下頜采用改良款。將擴弓器和矯治器粘固好,每天早晚共加力2 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加力時適當旋轉螺簧,一般旋轉1/4 就足夠了,對于部分無法承受擴弓力度的患者需要多次小心調整,找到適合患者的加力程度。在2~4 周的時間內完成全部擴弓過程,加力次數保持在40 次左右,下頜的擴弓需要結合上頜擴弓量進行,以此來保證患者的咬合關系正常。擴弓完成以后佩戴至少3 個月的擴弓器再進行拆除。上下頜的咬合關系和牙列擁擠等正畸問題全部依靠MBT 直絲弓矯治器完成。
測量方法:使用測量精度達到0.001 mm 的電子游標卡尺對患者的牙弓長度和寬度進行測量,測量在患者矯正前后對模型牙弓長度和壓測寬度(工具:分規和直尺)。將標記點設在模型牙齒的牙齦水平中心線,對同頜的同名牙的牙間距離進行測量,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測量同頜對側同名牙牙尖與牙頸緣截面圖形成的梯形,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矯正前后的牙弓變化(上下頜牙弓的寬度及長度),矯正前后的投影測量情況(SNA、SNB、ANB、MP-SN、MP-FH、UI-SN、LI-MP、覆頜、覆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矯正前后的牙弓變化比較 矯正后,患者上下頜牙弓的寬度均較矯正前增加、長度均較矯正前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20 例患者矯正前后的牙弓變化比較(,mm)

表1 20 例患者矯正前后的牙弓變化比較(,mm)
注:與矯正前比較,aP<0.05
2.2 矯正前后的投影測量情況比較 矯正后,患者的SNB、LI-MP 大于矯正前,ANB、MP-SN、UI-SN、覆頜、覆蓋均小于矯正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矯正前后的SNA、MP-FH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0 例患者矯正前后的投影測量情況比較()

表2 20 例患者矯正前后的投影測量情況比較()
注:與矯正前比較,aP<0.05
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矯正后,患者上下頜牙弓的寬度均較矯正前增加、長度均較矯正前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與擴弓器放置有關,可調整牙弓寬度狹窄,更利于改善牙弓寬度。矯正后,患者的SNB、LI-MP 大于矯正前,ANB、MP-SN、UI-SN、覆頜、覆蓋均小于矯正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矯正前后的SNA、MP-FH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經過矯正可改善后牙舌傾狀況,見圖1。而SNA 改變不大、ANB 角度有所減小,利于兒童、青少年隨著身體發育的結構需求。

圖1 矯正前后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上下頜聯合快速擴弓結合MBT 直絲弓矯治器矯正錯畸形擁有顯著的效果,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牙列擁擠、牙弓不匹配、中線歪斜等問題,糾正錯誤的咬合狀態,改善患者的頜面部外觀。結合矯正器固定矯正的使用,上下頜咬合磨合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