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
冠心病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冠心病治療方法,可通過不同途徑疏通冠狀動脈狹窄和梗阻,保持血流暢通[1,2]。本研究對血管內超聲技術在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 例。實驗組年齡31~79 歲,平均年齡(56.78±9.72)歲;男15 例、女10 例。對照組年齡31~75 歲,平均年齡(56.70±9.57)歲;男14 例、女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選擇冠狀動脈造影引導下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于檢查床上仰臥,然后對雙側腹股溝區皮膚消毒,范圍從腹部臍部水平至膝關節上方。受試者穿刺左右股靜脈,置入7 號動脈鞘管,依次進行左右冠狀動脈成像及多體投射,記錄影像。以上治療由兩位專門從事心血管專業的手外科醫生進行。
1.2.2 實驗組 選擇血管內超聲技術引導下進行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注入硝酸甘油200 μg 后,采用20 MHz(2.9 Fr)IVUS 成像導管行腔內超聲檢查。盡可能向遠端冠狀動脈注入超聲波導管,在0.5 mm/s或1.0 mm/s 的范圍內進行電回撤,同時記錄冠狀動脈超聲圖像,獲得血管橫截面圖像。
1.2.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方法術前給予300~600 mg 氯吡格雷,300 mg 阿司匹林口服,完善碘過敏試驗和常規檢查,建立靜脈通道,患者平臥在手術臺上,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對照組根據造影結果選擇合適支架,明確壓力。實驗組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后進行血管內超聲技術檢查,對支架大小和貼壁的情況進行評價,如果貼壁不良則再次進行高壓擴張干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及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手術成功率,術后最大擴張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殘余狹窄率,因心絞痛住院、再次手術、心肌梗死及死亡發生率。手術成功判定標準:心肌梗死溶栓試驗>2 級,術后恢復正常血流,冠狀動脈血管的殘留狹窄程度<3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功能指標及血清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實驗組LVEF、LVESD、LVEDD 及血清學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及血清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及血清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手術成功率均為96.00%(24/2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最大擴張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殘余狹窄率比較 實驗組支架擴張時最大球囊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均大于對照組,術后殘余狹窄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最大擴張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殘余狹窄率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最大擴張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殘余狹窄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因心絞痛住院、再次手術、心肌梗死、死亡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因心絞痛住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再次手術發生率、心肌梗死發生率、死亡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因心絞痛住院、再次手術、心肌梗死、死亡發生率比較[n(%)]
冠心病的發病因素較多,外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高脂肪、高糖分、高膽固醇的不良飲食習慣及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習慣和習慣所致的心血管損害[3,4]。內因包括血管壁清除多余酯類功能的程度不同,血管內皮細胞間隙大小的內在差異,人體功能組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硬化。實際上,冠心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可歸納為冠狀動脈斑塊形成、血栓形成、血粘度及血管痙攣[5]。一系列變化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隨動脈硬化程度加深還可出現進一步狹窄,甚至發生血管阻塞、氣短、暈厥、胸悶、胸痛、乏力、咳嗽等嚴重后果,如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猝死[6]。
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治療冠心病的最主要方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在規范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開展的。介入治療中出現復雜病變,血管難以打開,成功率較低,后期再狹窄及再閉塞率明顯增加,已成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領域最大的難題之一[7,8]。不穩定型心絞痛、陳舊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常與復雜冠心病同時發生。圍術期介入治療應加強對復雜冠心病的綜合治療,控制危險因素及并發癥的發生,減少介入治療的風險,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臨床狀況及冠狀動脈病變情況采用一次性或分期手術治療,或采用全血運重建治療。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心腦血管病發病率的上升以及現代醫學和影像技術的不斷突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顯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9-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LVEF、LVESD、LVEDD及血清學BNP 水平、6 min 步行距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支架擴張時最大球囊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均大于對照組,術后殘余狹窄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因心絞痛住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再次手術發生率、心肌梗死發生率、死亡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冠心病患者在血管內超聲技術引導下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增加最大擴張壓力、最大管腔直徑、最小管腔直徑,減少術后殘留狹窄,減少長期心臟內臟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血管內超聲技術引導下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標,且可降低術后殘余狹窄率和心絞痛發生率,值得推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收集到的樣本較少,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確保整個檢驗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