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鐵彬
PCI 是常見的腦梗死類型之一,是指人體大腦因缺血性卒中引發神經功能損傷并持續進展、在48 h 內形成嚴重神經功能缺損的病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需及時診治[1]。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阻滯該病癥進展,僅能夠以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營養治療等方式延緩,并通過早期溶栓方式治療。但早期溶栓治療條件較為苛刻,易造成患者顱內損傷,需給予神經保護劑。丁苯酞、依達拉奉是兩種常見的神經保護劑。近年來,有臨床研究表明[2,3],對PCI 患者聯合應用兩種藥物效果較之單一用藥更加顯著,但亦存爭議。對此,本研究選取102 例PCI 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丁苯酞+依達拉奉聯合用藥方案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本院診治的102 例PCI 患者,以計算機抽號方式隨機分為B 組和A 組,各51 例。B 組中,男31 例、女20 例;年齡50~80 歲,平均年齡(65.22±5.11)歲。A 組中,男30 例、女21 例;年齡51~80 歲,平均年齡(65.24±4.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由神經影像學確診病癥,符合診斷標準;②病發后72 h 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加劇;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情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昏迷或者抽搐患者;②存在出血病史、消化系統潰瘍或者其余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③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B 組患者給予依達拉奉(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01)治療,將30 mg 依達拉奉與100 ml 患者在0.90%氯化鈉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2 次/d。A 組B 組基礎上聯合丁苯酞治療,患者口服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24 粒),2 粒/次,3 次/d。兩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腦細胞保護劑等常規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血液流變學指標(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以及治療前和治療后1、2 周的NIHSS 評分。治療效果以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判定:顯著:NIHSS 評分降低>90.00%;有效:46.00%<NIHSS 評分降低≤90.00%;一般:NIHSS 評分降低≤46.00%或者NIHSS 評分增長<18.00%;惡化:NIHSS 評分增長≥18.00%。總有效率=顯著率+有效率。NIHSS 評分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反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A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 組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9.80%(5/51)與B 組的7.84%(4/5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19,P>0.05)。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A 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B 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 周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 周,A 組NIHSS 評分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 周的NIHSS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 周的NIHSS 評分比較()
注:與B 組比較,aP<0.05
PCI 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在相關研究[4,5]中,認為該病癥發生機制可能是患者血管內原有血栓因子增加致使血管閉塞,從而引發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脫落,致使多條動脈栓塞所致。且該病癥進展原因可能是患者血腦屏障通透性異常、酸中毒、電解質異常等。其致死率、致殘率均高,需引起重視。
神經保護劑是常見的PCI 患者治療藥物,其抗自由基可在患者保護神經治療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預防缺血瀑布效應,避免患者神經細胞再度損傷。丁苯酞應用史悠久,是國際上最早作用于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多個病理改變緩解的藥物,能夠提高缺氧、缺血狀態下的神經細胞活性,促進神經微循環,恢復大腦供血[6,7]。依達拉奉則具有清除患者氧自由基效果,且分子量小,較易穿透腦血管屏障,可直達患者病灶,并能夠改善患者羥基自由基,降低脂質過度氧化反應,減少患者腦水腫、組織損傷,延緩腦神經細胞凋亡,從而達到保護患者腦部神經的功效[8-10]。
本研究中,A 組治療總有效率90.20%高于B 組的68.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9.80%(5/51)與B 組的7.84%(4/5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 周,A 組NIHSS 評分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聯合用藥的安全性。A 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更是凸顯了丁苯酞+依達拉奉治療對PCI 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有利影響。但本文納入樣本數量較少,無法作為臨床PCI 患者治療標準,且未對患者護理干預方式進行分析,這可能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需后續納入更多的樣本進行分析,以得出更加準確的結果,提高研究實用性,為臨床PCI 患者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在PCI 患者治療中,應用丁苯酞+依達拉奉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改善其神經功能損傷,促進康復,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