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輪狀病毒腹瀉是由輪狀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大多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好發于嬰幼兒中[1]。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多會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癥狀,其病程較短,多具有相應的自限性,但是,在嬰幼兒被感染后,病情會十分嚴重,且極有可能出現死亡[2]。現階段,臨床中對輪狀病毒腹瀉患兒的治療多應用抗病毒廣譜類藥物,但是,其最終的效果不夠理想,為此,臨床中需要找到更具針對性的藥物來對這類患兒進行治療[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180 例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分組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的應用效果與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本院接收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患兒180 例,依據隨機化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 例。對照組中男46 例(51.11%)、女44 例(48.89%);年齡6 月齡~2 歲,平均年齡(1.99±0.50)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00±1.77)d;輕度脫水51 例(56.67%)、中度脫水23 例(25.56%)、重度脫水16 例(17.78%)。觀察組中男47 例(52.22%)、女43 例(47.78%);年 齡7 月 齡~3 歲,平均年齡(1.19±0.61)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99±1.92)d;輕度脫水53 例(58.89%)、中度脫水21 例(23.33%)、重度脫水16 例(17.78%)。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住院后均先制訂針對性的飲食方案,并對其進行補液。
1.2.1 對照組 施予常規性治療:給予患兒利巴韋林含片(商品名:病毒唑)10~15 mg/(kg·d),進行靜脈注射,同時患兒口服止瀉藥。治療療程為3~5 d,若患兒好轉但未痊愈,可繼續用藥2~3 d。
1.2.2 觀察組 施予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治療:給予患兒西咪替丁10~20 mg/(kg·d),進行靜脈注射;患兒口服思密達,將500 ml(1 袋)思密達加至溫開水中,攪拌均勻后服用,或將500 ml 思密達放至流食中,攪拌均勻后服用,3 次/d。治療療程為3~5 d,若患兒好轉但未痊愈,可繼續用藥2~3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癥狀消退時間 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包括嘔吐消退時間、發熱消退時間、腹瀉消失時間。
1.3.2 臨床療效 治療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治療48 h 內,患兒的排便次數<3 次/d,大便性狀已經恢復正常,全身性表現與癥狀均完全消退,輪狀病毒抗原也已經轉陰;好轉:治療72 h 內,患兒的排便次數<4 次/d,大便性狀、全身性表現與癥狀均好轉;無效:治療72 h 內,患兒的排便次數未下降,甚至有所增多,大便性狀、全身性表現與癥狀均未好轉,甚至是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后,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便秘、肚子脹氣、大便干結、藥物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觀察組發熱、嘔吐、腹瀉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87/90),高于對照組的87.78%(79/9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57,P=0.026<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44%(4/90) 低于對照組的13.33%(12/9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輪狀病毒在進入機體后,會引發腹瀉,其病理機制為:①直接性地損傷到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引發病理改變;②在病毒進行復制期間,所生成的的代謝物使得小腸內皮細胞出現了變性與壞死,在腸內細胞的各項生理功能被損壞后,引起了腹瀉。由于嬰幼兒的機體中具有許多水分,且其調節能力不夠理想,在腸液出現較多地遺失后,會引發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等,若沒有立即對其進行治療,極有可能危害到其生命[4]。現階段,臨床中對于輪狀病毒腹瀉依舊沒有特效藥物,由于其是自限性疾病,且大多預后十分理想,所以,在早期,臨床中多對患兒施予補液、糾正脫水等,同時,聯合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5]。
因為嬰幼兒并未得到更為成熟地發育與生長,所以,在其出現輪狀病毒腹瀉后,腸道內環境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各個正常微生物所處的生長環境會受到破壞,且腸道微生態系統也會出現失衡,這就會使得腹瀉有所加重,最終,構成了惡性循環,進而加大治療的困難度[6]。所以,臨床中在對輪狀病毒腹瀉患兒施予常規性治療的前提下,還需要參照其腸道內環境進行相應的處理。西咪替丁是H2受體抗結劑,可以抗病毒,并調節免疫,增強T 淋巴細胞的總轉化率,減弱各類炎癥反應;同時,其還可以對H2受體進行抑制,使得機體無法釋放出更多的炎性介質,讓絨毛盡早獲得修復[7]。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治療能夠全方位地發揮出協同作用,在保護好患兒胃腸道的同時,為其創造更為健康且良好的腸道微生態環境,讓其盡早獲得康復[8]。觀察組發熱、嘔吐、腹瀉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了,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的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臨床癥狀消退時間短,具有十分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治療中應用西咪替丁聯合思密達能夠縮短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并提升其療效,減少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其疾病康復,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