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西門小學 陳云芳 張善榮
勞動作為創造人本身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階段,每一名學生都應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但就當下而言,學生普遍缺乏勞動素養。由于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出生后就享受著優厚的生活條件以及家長的寵愛,學生過度的遠離勞動,沒有勞動機會。因此,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愛勞動甚至輕視勞動的行為。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是勞動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但此階段學生并不理解,在未來的小學教育中,勞動生產與智力提升應有機結合、同時開展,為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筑牢基礎。
我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在秉承著中國古老的傳統,以書本知識的學習作為人類發展的基礎,但在新時代中,此種模式已經暴露出了不足。當今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所以校方應將目光移到學生勞動素養培養方面,讓學生在校內能夠接受到更多的勞動教育。下面分幾方面對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性進行論述。
從根本上來講,教育是為學生服務,但其目的還是為國家輸送人才。教育工作者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全面培養學生素質,不斷挖掘學生潛能,塑造學生獨立完整的人格。勞動教育更是從小就要開展,在家庭中,家長應注意教育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可以試著讓其參與到家庭勞動中,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與收獲成果的喜悅感,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孩子感知勞動的意義以及勞動的重要性,并且快速的幫孩子樹立起科學的勞動觀念,當其升入小學后,教師在學生勞動觀念教育方面就會更加注重,對于室內外的值日勞動,教師可劃定區域并且指定人選,讓學生共同為班集體勞動,從而更進一步的為其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此外,對于孩子的勞動素養的教育,應該是一環緊扣一環的,家長以及校方應共同努力,打造科學的勞動素養教育體系,為學生日后的發展與成長奠定基礎。
好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二十一天就可以讓人養成一個習慣,但對于此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對于其勞動習慣的培養,還要從長計議,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其勞動意識的培養,在日后步入更高年級的學習中,在縱深鍛煉其勞動能力,此種培養模式仍講究循序漸進,上文中講到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相銜接,那么在校園內對于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也要分環節分步驟,有組織有計劃的為學生開展實訓活動,在進行課堂教育以及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勞動習慣。
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素質,而且勞動類型的活動還可以磨練學生意志。本質上來看,意志行為屬于人類特有的,我們可以自由的調節自身行為以及鍛煉自身意志力,因此,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鍛煉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其日后更好地克服困難。例如:在日常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設置家庭勞動作業內容,讓學生幫父母做家務,此種方式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勞動意識、服務意識的養成,對于其日后的成長十分有利,并且在此種模式下,教師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而且還貼合了新課程教學標準,可謂一舉兩得。
思政課作為小學必學科目,其對于學生德行的養成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十分有益,但部分學校仍然不注重學生對此門課程的學習,糊弄了事,得過且過,此種心態固然不可取。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思政課與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有多種結合的可能性。上文中提到,對于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應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因此,在下文中作者分低年級以及中高年級兩部分對通過思政課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策略進行了詳細論述。
對于此階段的學生,其動手能力相對較弱,也不宜安排過重的勞動鍛煉,但低年級學生由于心性以及性格并未完善,因此對其進行思想意識層面的教育為最佳辦法,在思政課上,教師可通過一系列方式為學生樹立勞動意識:
(1)結合新媒體進行勞動意識培養。
信息化時代中,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已十分普遍,并且近年來國家加大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校園內都有了完善的教學設施,因此,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教學的可行性極強。除課件教學外,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可以開展微課教學,此種教學模式較為新穎,能有效提高學生課上積極性以及授課效率。例如在一年級下學期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我們愛整潔》《我們不拖拉》,對于此類內容的課程,教師便可以開展微課教學,網上的微課資源十分豐富,基本上可以滿足教師日常的授課需求,通過找到與之相關的短視頻,通過教師的進一步設計加工就可以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此類微課主要是注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以及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都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要向學生說明勞動的好處以及意義,此處主要是起熏陶作用,并不要求其短期內進行深刻理解,讓學生能夠感知勞動的樂趣并愛惜他人勞動成果即可。
(2)通過課上活動為學生樹立勞動意識。
新媒體技術雖然方便、快捷、高效,但我們依然要注重傳統教育的優勢,在日常開展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設置有效的課上互動便是一種很好的線下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課本內容,創造性地設置與其相關的課堂活動,以此來強化學生對于課上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我們不亂扔》,對于此課程的學習教師便可以開展相關課堂活動,由于此階段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可注重鍛煉其表演能力,可根據課本中此章節的內容或者班上同學豐富的想象力,由教師幫忙寫小劇本,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短劇表演,劇情的設置要簡單多樣,例如在《我們不亂扔》一課中,教師便可設置亂丟垃圾的同學以及對其進行批評指正的同學,簡單的人物塑造,簡單的情節設置,不僅增添了課堂樂趣,而且還使學生更能養成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意識形態,此外,此階段令學生接觸舞臺表演可以很好地激發其表演潛能,為其今后走上更大的舞臺打基礎,立信心,也為其今后要參加的大量勞動實踐做鋪墊。
(3)開展游戲式教學。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是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將游戲的方式引入到思政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游戲來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以及勞動意識。例如在《我是一張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廢紙做一些玩具或者生活用品展示給學生,并且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廢紙能夠用來做什么?”并且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同時教師還可以擴展課堂內容,例如“廢塑料瓶可以做什么?”“廢易拉罐應該怎么辦?”等等,同時還可以引入垃圾分類、垃圾清理等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學生養成注意身邊垃圾以及變廢為寶的思維和習慣。
(4)教師要起到領頭作用。
低年級是養成勞動習慣的最好時期,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容易出現勞動技能不足以及勞動意識不足的情況,因此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展開勞動。教師在分配勞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自己也分配進去,讓學生知道教師也在和自己一起勞動,并且教師在勞動中需要幫助學生規范技巧和動作,讓學生學會勞動,對勞動提起興趣,才能真正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也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對于此階段學生,其與低年級學生有很大不同,無論是心智還是身型上都有很大變化,此時教師可代領學生參加實踐類勞動活動,在意識培養基礎上更進一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更全面的勞動過程。
(1)通過“放權”全面感受勞動。
上文中也有提到,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并擁有了較強的勞動意識,那么在此基礎上,就要對其進行其他方面的勞動教育。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可結合校園生活實際,令學生親自接觸到校園勞動,例如,對于校內的衛生安排,教師便可以試著讓學生分配,其中包括值日片區的確定(校園內哪些地方以及角落需要安排學生打掃)。值日班級的安排以及負責人員的確定和檢查衛生的標準,除校園大環境外,班級課堂這個小環境的衛生保持也可以交由學生規劃,有食堂的校園還可令學生擬定課堂值日表,當然,最終的決定權還要攥在教師手中。此種“放權”的授課模式通過虛假擬定,為學生提供管理身份,讓其身臨其境的感覺勞動的分配,從而更好的進行日常勞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表達自身想法之后要合理的總結并進行適當的鼓勵,在當今時代的中國,鼓勵式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開展還是十分普遍并且意義重大的。
(2)安排學生進行課外實踐。
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因此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可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創造性地提出一些學生勞動實踐活動,例如在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以及《這些事我來做》的內容,學習時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與學生家長聯合,讓其參觀家長的工作環境并試著嘗試家長所從事工作,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以及孝順家長,使其真正感知到勞動的不易。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入農村的生產工廠以及勞動農場,讓學生親自感受生產勞動的艱辛,此種活動的安排除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還能為其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類似于此種活動還有很多種,但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必須要能夠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
(3)加強勞動中的德育管理。
在開展思政課程勞動教育時一定要在勞動理論的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確保學生在勞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確保學生能夠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同時也要在勞動實踐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讓教師能帶領學生一同勞動,并且要進行分組勞動,對各組的勞動成果進行對比和獎勵,確保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加強學生的凝聚力和團結能力,并且讓學生在勞動中改善關系,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4)豐富校內勞動形式。
在傳統的校內勞動中,基本都是以班級的小掃除和學校的大掃除為主,這種強制性的勞動形式不僅單一,而且很容易引起學生反感。而勞動的培養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學校不應當僅拘泥于衛生打掃,而要讓勞動過程靈活起來,讓勞動帶給學生成就感,才能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勞動成果的同時,也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例如每個班級展開綠化活動,讓學生分成小組來種植花卉和綠植,并且讓小組安排相應的分工,細心去栽培與呵護,這和思政課程中《讓生活多一點綠色》等課程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教師也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綠植和低碳的關系,讓學生產生綠色生活的思想。同時學校也可以安排植樹活動來綠化校園,或者將校園中的樹木安排給各個班級,讓班級以分組的形式來每天打理和澆灌樹木。這類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呵護生命的感覺,還能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綜合上述內容而言,在小學階段開展勞動素養培養工作的意義十分重大,并且將其和思政課程進行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十分高效。教師通過綜合多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體會勞動的光榮,從而尊重勞動者,并養成熱愛勞動以及熱愛生活的態度。整體來看,此種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自身以及國家今后的發展都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