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每個人的生涯都應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必須緊扣時代步伐,心懷“國之大者”,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全部力量。
—— 郝躍
他是我國享有盛譽的微電子學專家、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為我國氮化物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步入國際領先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最鐘愛的始終是三尺講臺,把立德樹人作為畢生追求。面對集成電路“鎖喉之痛”,他深知要改變現實,不能憑一己之力,必須要打造一支隊伍,一個群體,一個集團軍。他牢記育人使命,潛心教學,創立的“理論課程-實踐能力-創新素質”三位一體微電子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他是學界大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教學之外,他還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陜西省勞動模范等榮譽。各方拋出的橄欖枝不計其數,但他都一一謝絕。
他要踐行年少時立下的誓言:做一顆祖國的“螺絲釘”。
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主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郝躍。
傾情教育 愿做祖國的一顆“螺絲釘”
猶如長期生活的這片西北土地一樣,郝躍質樸。
這種質樸,在他19歲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時就顯露無遺。1977年恢復高考,郝躍考得很好,他毅然選擇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后人問起他當年的選擇,他一笑,給出樸實的回答:“我心中充滿了對革命年代的向往,延安是革命圣地,而西安離延安不遠,再看看這個學校的介紹,前身還是所軍校,而且專業又是我喜歡的半導體”。
憑借這樣質樸的想法,從求學到畢業留校,他扎根西電、扎根半導體,扎根大西北。
他生于重慶,長于重慶,就這樣背井離鄉,扎根西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要重新適應,怎么就能下那么大決心?
“只要能發揮專業特長,無論戈壁大漠還是深山峻嶺,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哪里需要就扎根在哪里,做一顆祖國的螺絲釘!”愛國奉獻的情懷,早就灌注在郝躍的靈魂里。
這一做,就是四十個春秋。
四十年里,他瞄準國際前沿換道超車,主攻第三代半導體器件與材料研究方向,帶領團隊成員摸爬滾打,用十年冷板凳,換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從核心設備、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創新,并使我國氮化物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步入國際領先行列。
在他勵學篤行、孜孜不倦的培育和影響下,一批又一批西電學子將個人成長與國家事業發展緊密融合,很多都已成為行業翹楚和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先后指導培育中青年學術骨干入選各類國家人才工程和計劃入選者近10人,其中包括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工信部電子五所總工程師恩云飛,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張進成,全國首屆國防卓越青年、教育部長江學者馬曉華等,累計培養博士后24名,博士60余名,碩士80余名。他指導的團隊成員青出于藍,多人獲得國家級、省部級高層次人才稱號。
他的科研方向對我軍信息化智能化意義重大,他本人兼任中央軍委科技委電子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并承擔軍隊高層次科技拔尖人才的帶教工作,指導學員有我國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陸軍工程大學指揮控制工程學院主任。他也是國防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為國防科大培養博士學員11名。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郝躍深知,要實現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的全面突破,必須有一支龐大并優秀的師資隊伍,為行業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
他以科研育人為導向,鍛造了一支雁陣引領、言傳身教、接續奮斗的立德樹人教師團隊,形成了政治素養高、家國情懷深、治學態度嚴、創新精神強的良好育人風尚。
要弘揚螺絲釘精神,就要跳出個人的局限。
言之易,行之難。2019年,郝躍榮獲“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并得到200萬元獎金,他選擇全部捐給學校并設立獎教基金。那份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這種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無不影響、感染和激勵著每一位西電師生。
2020年底,郝躍團隊實現了40項專利3000萬元的高價值轉化,根據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規定,該筆經費的80%,也就是2400萬元可用于完成人的現金獎勵,可是考慮到集成電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自籌經費尚有缺口,在郝躍的帶領下,大家全部放棄現金獎勵,一致同意投入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中,為這個國家科研育人平臺共出一份力,共添一把柴。
郝躍帶領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教師團隊當選第二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深耕教壇 勇作教育改革的“拓荒牛”
集成電路領域需要大量人才攻關,然而我國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
郝躍對此深感憂慮。面對人才匱乏的現狀,他身體力行,長期奮斗在人才培養第一線,傾盡心血為國家培養集成電路領域創新型人才。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教學改革亦是如此。
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和產業實訓經歷,郝躍結合國家教學改革形勢,不斷創新教育理念、總結教學經驗模式,積極推動學校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深度合作,依托國家級教學與科研實驗平臺,打造人才培養實踐體系,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以適應微電子領域高速發展的需求。
為了凝練和總結教學改革成果,郝躍和團隊成員多方搜集資料,打磨推敲,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最終以“基礎與應用融合、產學融合、科教融合”為微電子人才培養新理念,以技術發展和產業需求為牽引,構建并實施了“理論課程-實踐能力-創新素質”三位一體微電子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獲得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該培養模式被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借鑒采納,并在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會議、教育部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介紹推廣。
郝躍帶領團隊總結凝練集成電路領域國家戰略布局和科研人員攻關突破的生動案例,形成了集成電路課程思政素材庫,建有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他將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以教改項目為載體,構建了以國家級和省部級精品課程為核心的高水平課程體系和高質量教材系列。他先后出版前沿知識教材14本,其中《微電子概論》是國家“十五”規劃教材,《微電子概論(第2版)》獲評2015年陜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主編的《集成電路設計叢書》全套12本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他主導的微電子教育教學模式獲得2015年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郝躍堅信:只有持續拓展和擴大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版圖,才能緩解中國“缺芯少魂”的窘境。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通過資源配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手段激活人才培養“一池秋水”,是他探索的方向。
在郝躍的有力推動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獲批建設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獲批建設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學校已成為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科研引領、服務產業發展的典型示范基地。郝躍帶領團隊推動建立的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已成為陜西省半導體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敢為人先 做出舉世大文章
eV,電子伏特,一個物理學的能量單位。2.3eV,當這個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來到半導體世界,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產生了。寬窄禁帶,分立左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教師團隊就深耕在大于這個數值的領域。與窄禁帶的代表者硅晶體相較,寬禁帶的代表者氮化鎵和碳化硅的優良特性在高頻、大功率、耐高速以及發光電子器件領域是當仁不讓的王者,它們是制作高性能微波、毫米波器件及發光器件的優質材料。今天,這一個已經成為全世界共識的觀點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根本不被大眾所接受,毫無用處是今日王者身上昔日撕之不掉的標簽。
郝躍作為寬禁帶半導體團隊學術帶頭人,在當時那樣一種環境當中,慧眼獨具,帶著一支隊伍,錨定戰略方向,披荊斬棘,蹊徑獨辟,一點一點,將走向事業高峰的跬步留在身后。2003年,團隊自主研制成功氮化鎵材料生長的關鍵設備——MOCVD。也是在2003年,當團隊成員王沖從石家莊發回流片成功的消息時,整個團隊沸騰了。流片是從材料到器件的關鍵環節,這意味著氮化鎵材料邁出了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力的關鍵一步。此時,距離氮化鎵、碳化硅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價值被廣泛認可的2005年還有兩年。兩年后,國內大規模研究成為共識之后的行動。這一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團隊近十年的默默耕耘和深厚積累為日后贏得先機,科研工作勢如破竹,成績斐然。2004年,亦即在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落成及微電子學院成立一年之后,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掛牌。2008年和2009年團隊先后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之后順利進入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黨的十八大以來,團隊在三次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基礎上,于2020年,在高校及院所林立的科研強省陜西斬獲最高科學技術獎。此時,團隊成員已累計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多項二等獎。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30余項。迄今,寬禁帶半導體實驗室擁有的氮化鎵專利量依舊保持全球領先的優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為世界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的重要基地。
立德樹人 欲栽大木柱長空
大事業依托大平臺,大平臺所依在人才。郝躍團隊二十余年的發展之路,既是科研從0到1,碩果累枝的過程,更是人才不斷聚合又開枝散葉,代代出新的過程。當初,在超凈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打孔鉆眼親力親為的馬曉華、張進成等一眾師兄弟,今天都已成為行業翹楚。馬曉華研制的氮化鎵微波功率器件效率不斷刷新自己保持的高能效世界紀錄,張進成這位兩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追“芯”人,則在2019年作為團隊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頒獎現場,代表團隊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會見。多年以來,團隊形成了團結、包容、有創新活力的事業氛圍,獲得長江學者、“杰青”等國字號榮譽的杰出人才就有近十位。團隊近百人的教師隊伍占據西電微電子學院師資的半壁山河。
除西電自己培養之外,從國內的清華、北大、中科大到海外名校的海歸博士,甚至如英飛凌這樣的世界頂尖半導體公司里的知名專家亦被這里的平臺所吸引,從產業鏈溯流回游,進一步加強團隊師資的雁陣凌空之勢。從60后的弓小武到80后的常晶晶,以至于90后的任澤陽,一個大教育視野下的師資方陣輪廓畢現。而作為領頭雁的郝躍院士,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入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他所構建的老中青三代的大育人格局令人由衷贊嘆。
近十年來,郝躍團隊中教授、副教授承擔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年平均課時量分別達到384節和414節,培養的碩士和博士數量分別為299人和112人。團隊建設微電子專業主干課程近30門,編寫教材20余部,同時建成以展示集成電路領域發展的生動案例為特征的特色思政示范課程3門。《半導體器件物理》入選省級一流課程,《集成電路設計叢書》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教師指導學生在國家級科創及創業大賽中取得榮譽50余項。團隊斬獲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榮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本科生培養中創設的“紅色朝陽班”育人品牌成為西電一大育人特色,研究生培養中鍛造的“三好三有”導學教師團隊成為微電子后備軍教育的靚麗名片。
一個為國廣育英才、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敘事在我國秦嶺北麓接續發力,持續鋪展。
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大木長空,蔚為壯觀。
言傳身教 甘當學生成長的“指路人”
“為人師者,德為先。”
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的根本。在郝躍看來,沒有高尚人格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學生。他堅持“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心”的教育理念,選擇既做“經師”,也做“人師”,以身作則,正己化人。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郝躍始終堅持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擔當好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和時代重任。他常年堅持以講課、報告、沙龍、論壇等多種形式給本科生上專業引導課,給研究生上科研指導課和生涯規劃課,常常勉勵青年學子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親其師者,信其道。”大學教師除了具備精湛的教學技藝,更應該通過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指導學生。
作為直博研究生,張雅超因為缺少碩士階段的積累,在其他博士同學都選定方向并開始系統研究時,他依然對自己的研究領域頗感迷茫。
郝躍察覺后,立刻對張雅超進行單獨輔導。
“沒聽明白我再講一遍!”郝躍一邊對面露愁容的張雅超講著,一邊用手擦了擦白板,重新書寫……
在郝躍的諄諄教導下,張雅超在科研方面進步明顯,先后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Express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并連續兩年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正是那天下午,郝老師的認真講解和耐心點撥令我醍醐灌頂,一塊神奇的小白板將我帶進了科研的大門。”張雅超深有感觸地說。
“郝老師的個人魅力是我見過的所有老師中最難忘的。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不僅僅教我們專業知識、指導我們科研方向,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做人。他愛生如子,我當年能順利讀完大學,多虧了郝老師給我資助的學費。”畢業多年,曹夢逸再次談起恩師依然熱淚盈眶。
2021年春節期間,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很多研究生同學都不能返鄉過年。除夕之夜,正是孩子們最想家的時刻。郝躍帶領學院教師,召集留校過年的學生們,一起動手包餃子,師生共進年夜飯,并現場為學生們書寫寄語祝福。窗外寒風呼嘯,室內祥和如春,師生們渡過了一個歡樂洋溢、溫暖人心的跨年夜。這個特殊的除夕,永遠留在62名學生的內心深處。
建黨百年之際,郝躍與西電“紅色朝陽班”學生共上黨史學習研討課。聽著年輕學子們的發言,郝躍心潮澎湃,好像又回到自己的青年時代,回到自己人生選擇的起點。
他勉勵青年學生:“國家的需要,就是你們前進的方向!你們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服務國家建設、服務集成電路及微電子行業發展!”
這是他對學生的囑托,也是自己躬身力行的信條。
至誠報效 研用比翼襄國興
技術成果與產業發展的高度融合是實現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郝躍團隊立足西安,放眼全球產業前沿,直面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技術報國為己任,主動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2017年,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的揭牌成為郝躍團隊呼應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態勢的試水之作。這一致力于成為國家級半導體產業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廣轉化基地的創新之舉,為陜西省創新驅動平臺秦創原的科技創新賦予新內涵。緊隨其后,西電蕪湖研究院出現在國家汽車產業基地,近距離對接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發展之剛需。西電廣州研究院,越山跨海,拔地而起于大灣區,緊密跟隨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腳步。在著力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大平臺的同時,郝躍團隊積極深耕最新成果的直接轉化。以曾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氮化鎵基紫外與深紫外LED關鍵技術”為例,實現直接產值逾7億元的同時,超過50家芯片、封裝及應用企業應用了此項技術。紫外LED器件、光源模組、燈管等類產品已在醫療、農業、印刷、水凈化、電子產品制造等多領域實現應用,間接創造經濟效益逾10億。
除此之外,為產業界及科研院所直接輸送領軍型人才是郝躍團隊襄助民族復興的又一點睛之作。這其中,以工信部電子五所總工恩云飛為代表,形成了一個令人頗為贊嘆的行業精英榜單,微電子專家郭紅霞、中國電科58所副所長于宗光、拓爾微電子公司創始人兼CEO方建平、華為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技術首席專家段煥濤都是這個榜單上閃耀的名字。這些活躍在行業頭部的杰出人才為我國在第三代半導體事業的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晴空征鴻、眾雁在途的畫面宛如鋪展在新時代的一幅瑰麗數字畫卷,為文化自信增添了鮮活的時代印記。
目前,基于解決“卡脖子”問題而由國家發改委專項批復建設的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體工程已經在西電南校區落成,這一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國家級大平臺已于2022年秋投入使用。揚眉劍出鞘,郝躍帶領的團隊,這支科研生力軍筆落驚鴻,再展新篇!
建言獻策 奏響履職盡責交響樂
在致力于寬禁帶半導體科學研究的同時,郝躍還投入大量精力,始終秉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主動擔當作為,積極發揮政協委員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項職能,盡最大的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以實際行動積極踐行作為一名民主黨派代表人士的職責和擔當。
2014年9月,郝躍加入九三學社。2009年開始歷任第九屆、十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開始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郝躍可謂建言獻策的一名“老兵”,他充分發揮優勢,努力使問題找得準、建議提的實。2021年全國政協會議上,郝躍代表九三學社中央作《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的大會發言。他提出,面對“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要著力加強建設,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完善國際合作交流機制,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創新科技投融資體系,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融通渠道。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郝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納入國家統一的評估體系中去,在國家學科建設與管理的框架下面進行探討。在學科建設上,要并重基礎課程和實踐環節,實現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在注重人才培養的同時,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仍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加速關鍵技術和產品突圍。
在九三學社中央對口陜西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中,郝躍先后多次陪同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副主席在陜西省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深度參與。據統計,五年以來,在郝躍的帶領下,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先后配合社中央對陜西省開展調研32次,抽調省內社員及機關干部98人次作為社中央調研組成員,深入全省9市26縣110個鄉鎮275個行政村,獨自走訪或配合走訪農戶3700余戶,承辦或自行召開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類工作會議18場次,向社中央提交調研報告或會議紀要21篇。在自身擔負的對嵐皋縣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中,先后赴嵐皋開展活動8次,走訪嵐皋縣12個鄉鎮39個行政村(社區),走訪農戶近700戶,訪談干部群眾近600人次,形成調研報告5篇,提出意見建議43條,在嵐皋縣開展扶貧活動5場次,培訓當地人員1000余人次,引進項目資金37萬元。按照郝躍提出的“主動謀劃、主動策劃、主動出擊、主動作為”要求,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團結帶領全省社組織和廣大社員,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戰場上奮馬揚鞭,繼續抒寫陜西九三人的光輝業績!
(作者為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宣傳部三級調研員)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