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3月,編劇李威新作《敦煌:生而傳奇》作為首部人物紀傳體、劇情式傳奇紀錄片橫空出世。本文主要圍繞《敦煌:生而傳奇》這一紀錄片的創新與表達展開研究,其主要通過具象化歷史人物真實地還原歷史,通過生活化的解說方式使內容表現更為深刻,通過古今文明對話彰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自信。紀錄片通過這一新類型的創新形式和美學表達,把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更為真實的具象于大眾視野,以期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并為未來紀錄片的發展開拓出了更為寬廣的道路。
關鍵詞:敦煌:生而傳奇;紀錄片創新;紀錄片探索;美學表達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們對于歷史的思索不再束縛于文字與圖像,開始變得更為具體,因此劇情式傳奇紀錄片便應運而生,國外這種劇情式紀錄片已經發展至比較成熟的階段,像是2005年的《羅馬帝國》和2012年的《美國商業大亨傳奇》便是這類紀錄片,而對于國內來說,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敦煌:生而傳奇》這部紀錄片定義為人物紀傳體、劇情式傳奇紀錄片,拋開敦煌本身的藝術和文化地位,其本身把視線聚焦在敦煌歷史中不同節點上重要的歷史人物,從人物自身出發,通過人物來推動歷史的車輪以表現敦煌本身的歷史變遷。
目前《敦煌:生而傳奇》在上映視頻平臺的播放量已超4700萬,豆瓣的口碑評價更是有著8.1的高分,就這部紀錄片本身來說,這次大膽的創新無疑是成功的,并且也從側面說明了觀眾對于這一新類型的紀錄片同樣有著極大的接受程度。《敦煌:生而傳奇》的成功,不僅僅為記錄片的發展開拓出了更為寬廣的道路,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了紀錄片進入大眾視野的不同方式。
一、具象化人物——過去歷史真實還原
《敦煌:生而傳奇》中全程使用演員扮演歷史角色,敘事性地還原歷史事件。歷史創造了時代,而人創造了歷史。自古以來,在敦煌這個地方,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留下了數之不盡的傳說,也書寫了一段段傳奇歷史。《敦煌:生而傳奇》的故事選擇敦煌這個邊陲小鎮有幾個歷史節點。從關鍵的五個歷史人物說起,紀錄片通過人物傳記和劇情演繹的方式,進行歷史鋪陳,真實地描繪歷史,把一座飽經風霜的千年古城展現在大眾的視線中,讓現代觀眾透過歷史長河的層層迷霧,去見證一座傳奇之城的成長與輝煌。
歷史人物還原這一要素是該片的最大特點。“以往講到敦煌的偉大,多是向大眾展示壁畫、文書,但《敦煌:生而傳奇》更關注漫長歷史中走過的人的故事”,學術顧問常彧這樣說道。紀錄片中通過充足的歷史調查依據和嚴謹的制作態度,將影視化的劇情式內容和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融合表達,最后展現出在班超、倉慈、武則天等眾多傳奇人物影響下的敦煌變遷。在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的第一集《烽煙驟起》中,選擇的歷史節點為公元73年,漢朝大將班超帶兵36人出使西域的歷史事件,這由真實演員扮演的歷史傳奇人物與滾滾浪潮下開始閃爍的敦煌地區一起構建成為了紀錄片的“骨骼”;而通過畫外音的方式將歷史片段串聯起來的解說詞則成為了紀錄片的“血肉”。
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選擇了歷史中敦煌的五個重要節點,用敘事性的方式,通過馮小剛深沉的聲線與多位演員的真實性演繹,把過去的歷史娓娓道來。紀錄片所呈現出的審美特質不僅在藝術處理上恰到好處而且在內容的深刻性與視覺的觀賞性上也都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審美感受[1]。敦煌歷史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能看到經過多年沉淀的歷史與事件,故事波瀾貫穿整部紀錄片,紀錄片中這種對于歷史情節的真實展現與故事曲折的真實演繹,加上學者解說和畫外音串聯,使整部紀錄片的歷史真實性和故事性達到和諧統一。
二、生活化解說——描繪內容深刻表現
相對于傳統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來說,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更加自如地運用了解說。紀錄片解說實際上是人類對聲音依賴的一種回歸,在紀錄片創作中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2]。在記錄片《敦煌:生而傳奇》中,不論是馮小剛來進行解說,還是例如馬伯庸、馮培紅、森林鹿、常沙娜、森安孝夫這些中外學者的采訪,不僅讓這部紀錄片本身的內容講述更加豐滿,同時也深刻描繪出了歷史本身的樣貌,讓“敦煌”這座城市不再局限于紀錄片表面的故事推進,而使紀錄片本身描繪的內容表現得更加深刻。
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中,導演請來了馮小剛擔任這部紀錄片的解說工作,以往中國的紀錄片旁白形式大多是以字正腔圓的語調來進行配音,而在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中,馮小剛營造出了具有生活觀感的配音語調,紀錄片的制片人萬若若把馮小剛的旁白內容比作“章回體小說”的感覺,“我希望有那種讓觀眾覺得我是在津津有味的跟他們講、讓他們聽這個故事”,她如是說道。傳播學的學者麥克盧漢曾發現,中國人的聽覺系統與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羈絆;而中國的學者也進一步證實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聲”“形”皆有的符號體系。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在漢字中找到中國文化對“聲”的獨特情感,比如“不露聲色”“歡聲雷動”“繪聲繪影”等。所以說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視覺雖然是人類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中國文化對于聽覺的獨特感受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對于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紀錄片中的解說詞在體現其作用的同時,更是表達導演自身思想意圖的呈現。在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中,由艾美獎跨國團隊制作,邀請陳曉卿監制、魯安·麥根和孔·巍瀾兩位導演進行思想碰撞,邀請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進行配音,由影片《影》的編劇李威撰寫旁白,還邀請馬伯庸和常莎娜這些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和敦煌學者聯手解說,采用杜比視界格式制作而成。這些著名人物齊聚一堂,足以體現兩位紀錄片導演在實現紀錄片價值上的用心程度。《敦煌:生而傳奇》是中國首部人物紀傳體、劇情式傳奇紀錄片,表現的內容雖然是眾多傳奇人物和敦煌的歷史興衰,但是全片充滿著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觀看性。《敦煌:生而傳奇》邀請馮小剛作為配音解說,其作為國內頂級導演,在年輕人群體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導演通過馮小剛那深沉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聲線,在刻畫歷史畫面、還原歷史真實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的評價,讓紀錄片在傳播歷史文化的同時,其內容更加具有思想深度。
三、與歷史對話——文化自信充分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曾指出,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3]。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正是對總書記指示的有力回應。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中,敦煌一直都是文化交匯之地,是一座中西方人類共同建設而成的文化寶庫,并匯聚孕育出了光明璀璨的絲綢之路,為豐富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從歷史人物的視角出發探索這座千年古城,描繪敦煌文化的歷史變遷和深刻底蘊,見證著敦煌的衰敗與繁榮,對于紀錄片的故事性深刻展現,以年輕化和生活化的表述吸引著海內外觀眾對中國千年敦煌的目光,讓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在展現歷史、傳遞文化的同時,飽含觀賞性和故事性,傳遞千年華夏民族的文化自信。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4]敦煌作為華夏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生而傳奇》對其精彩歷史的演繹,為現代人打開了一扇能夠通向過去的大門,讓觀眾在歷史長河中感受跌宕起伏的敦煌文明,所以說這不僅是一部具有國際傳播價值的精品力作,還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呈現。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介的高速發展,大量從網絡上傳播的紀錄片精品出現在了觀眾的視野,這些紀錄片的創作者們大都秉持著獨特的創作理念和思想,在遵循記錄片創作原則的前提下,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著很大的突破。《敦煌:生而傳奇》通過杜比視界和精美的服化道制作,真實地把敦煌這座蘊藏人類文化的殿堂展示給觀眾;通過人物演繹和還原歷史巧妙的結合,把紀錄片的歷史真實性和故事性達到和諧統一;通過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的聯手解讀,把中國敦煌的歷史和文化傳播給了世界,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生而傳奇》作為國內首部人物紀傳體、劇情式傳奇紀錄片,其創作的成功,不僅證明了中國觀眾對于紀錄片仍然抱有很大的熱情,更是為今后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帶來積極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晨光.1989—2009年電視紀錄片美學形態及特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2):66-69.
[2]曾志華.讓聲音發出聲音——紀錄片解說的價值審視與回歸訴求[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0):74-76.
[3]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0(1):2-3.
[4]張瀅,黃小幻.風從敦煌來[J].中國民族教育,2016(11):20-21.
作者簡介:李建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