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2021年12月29日,以“新發展理念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1第十六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暨首屆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隆重舉行。主題演講環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徐建龍發表了題為《耐鹽堿水稻研究的現狀與挑戰》主題演講。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徐建龍表示,糧食安全與保障是關乎民生的大事,要確保“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擦亮糧食大國的金字招牌。
在徐建龍看來,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解決好耕地問題是關鍵。其中,俗稱“海水稻”的耐鹽堿水稻是業內關注的熱點。當前水稻單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糧食安全僅靠單產突破來保障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培育耐鹽堿水稻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是增加總產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對耐鹽堿水稻有著極高的評價與期望。袁隆平曾經說道:“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并將其中1億畝有自然灌溉條件的鹽堿地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徐建龍認為,推廣耐鹽堿水稻和開發耐鹽堿水稻產品,任重道遠。新增耕地可進行省內指標占補平衡,幫扶地區新增耕地指標可進行跨省異地指標交易,也吸引了非農企業投資改造鹽堿地。目前,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鹽堿地國家生態糧倉計劃。“改造鹽堿為基本農田,對確保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具有重要意義。”徐建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