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凌鋒
摘 要:北宋初期,政治經濟急需復蘇,受隋唐崇尚佛道、唐末五代戰亂影響,儒學式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一開始便是適應政治斗爭需要而興起的。為鞏固統治,維護中央集權,士人階層承續唐代“古文運動”,掀起了一場儒學復興的浪潮。在儒學復興的影響下,士人階層的書法審美與批評也一改唐朝審美標準,“尚意”“論書及人”成為主流的書法審美、批評觀念,影響甚大。從儒學復興入手,分析“尚意”“論書及人”觀念盛行的原因,闡述其對書法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儒學復興;北宋;“尚意”書風;“論書及人”
一、“古文運動”
唐代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古文運動”,雖名為“古文運動”,主張文體的改革,但其本質是一場復興儒學的改革運動。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集權被削弱,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貪腐嚴重,社會動蕩不安,下層人民被剝削慘重。在此環境下,佛老之學得以盛行,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傳統儒學所受沖擊嚴重,越來越多的士人階層放棄儒學“入世”的觀念,偏安一隅,修佛老之學。韓愈以改變文風、文體為契機,試圖改變佛老盛行、中央集權不穩定的社會弊病,重新恢復儒學的統治地位。
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儒學式微更甚,因此宋王朝建立之后,歐陽修等士人階層便提出開展新的“古文運動”,延續唐朝未完成的儒學復興任務。歐陽修提出“修其本以勝之”的理念,借保護、發揚本土文化驅逐佛學。雖然他沒有完成儒學復興的任務,但其“修本”的思想對后來的儒學起到了很大影響,古文運動也大大推動了北宋儒學復興的進程。
二、科舉改革與興學運動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為鞏固中央集權,實行科舉改革,下詔廢除唐以來的公薦制度,有效遏止了黨派叢生、官員勾結的現象,促使科舉上任的官員直接服從于皇帝。另外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完善“別頭試”,實行鎖院制,開創糊名制和謄錄制,充分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這些措施打開了平民通過科舉求仕的道路,增強了社會對科舉的熱忱。
科舉改革初期,制度尚有弊病,在后期的改革中,范仲淹、王安石等提倡科舉以實用為標準,注重道德,另外注重學校教學與科舉的統一,培養更多致用人才??婆e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才培養方向與側重點的變化,于是興學運動興起。加強、重視學校教育,普及儒家經典,尤其重視致用思想與道德品質的養成,使育人與科舉真正接軌,這也導致了北宋士人階層形成了對道德高要求與致用高追求根深蒂固的觀念。
三、儒學復興對士人階層書法審美的影響
(一)儒學的義理化、心性論
由于社會思想的轉變、儒學復興的需要、科舉考試的促進,儒學漸漸融合了佛老學說的思想,通過重新解釋定義一些儒學經典,將佛老理論融入其中,這也導致了儒學不再完全按照先圣注疏來定義,而是可以根據義理的標準重新解釋一些儒學經典。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朝廷改革了科舉制度,規定“務通義理,不須盡用注疏”,這推動了儒學心性化、義理化的進程。趙秉文稱,“自王氏之學興,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談”,可見其影響之大。由于儒學的心性化、義理化,士人階層可以更加自由地解釋分析儒學經典,士人思想突破了古代先圣注疏的束縛,也更加注重哲理,旨在解決人生存在與宇宙的根本問題。王安石、歐陽修等紛紛著書立說,對宇宙、人生、哲學表達了各自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體系與學派。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宋代書家有更加自由的創作環境,也更加注重對書法的自我理解與表達。同時,唐楷的法度森嚴,宋代書家渴望突破唐朝法度森嚴的限制,于是走上了尚意的道路,站在哲理與宏觀的角度去找尋書法的生命,像對待儒學經典一樣在既有的法度內重新理解書法經典,尋求個人精神的表達與風格面貌,這也就形成了影響了整個宋代書壇的“尚意”書風。歐陽修作為“尚意”書風初期領導人物,在《集古錄》中說:“圣宋興百余年間,雄文碩學之士相繼不絕,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獨字書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蹤唐室,余每以為恨?!笨梢姎W陽修也自知北宋初期書法無法比肩唐人。同時他又提出“學書為樂”“學書消日”的書學理念,可見其并未將書法藝術放在一個刻板的技法要求標準上,而是主張修養身心,抒發性情。這也因此打破了一直以來書法要精美盡善的審美標準,一些人甚至對前人的書法作品也有了新的理解與定義。蘇軾在《書黃子思詩集后》中說:“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妙在筆畫之外”正體現了當時的書法審美取向,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認知。蘇軾還提出了“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認為書法創作應當具備“無意于佳”的狀態。同時他也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這表明他對表達自我的追求。而“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表明他認為點畫不需要仔細研磨,同時還勸諫別人“不須臨池更苦學”。他的種種看法已與之前書家的認識大有不同了。正是在儒學復興和其心性化、義理化的特殊影響下,士人階層思想相對解放,使得書法既有佛老灑脫超然的審美標準,又受儒家致用的影響。
(二)儒家“經世致用”對書法的影響
“經世致用”的思想源于先秦傳統儒學。春秋末期,孔子入世,周游列國,意圖解決諸侯混戰的局面,實現“經世”價值。到了北宋,歷經五代時期戰亂,佛老“出世”理念盛行,因此主張儒學復興的士人階級與統治階級更加推崇“經世致用”的學說。另外,北宋初期由于制度尚未完善,國庫周轉不開,迫切需要有識之士入世,發揮才能,使國家安定,政權穩固。在文學方面,柳開、王禹偁以宗經尊韓為號,要求“文以載道”,強調文章的濟世致用、關注現實的職能。至范仲淹時,他一改之前取士方法,提出“進士先策論而后詩賦”,在取士上重視選拔懂得策論的實用人才,而把詩賦排在其后,強調“諸科墨藝之外,更通經旨,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這促進了“經世致用”思潮的發展。
“經世致用”要求士人階級注重實用,而書法作為儒學觀念里的“小技”,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然而又由于書法以文字為載體這一特殊屬性,其依舊在士人階層心中占有地位,只不過在“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宋代書法家不會再像唐人那樣,對書法要求極度嚴格,甚至以書法為專門職業。顏之推《顏氏家訓》中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惟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比鍖W觀點下的書法作為小技,不需要過多研習。但是書法作為日常使用的技藝,又是文人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在北宋儒學復興、“經世致用”思想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以歐陽修、蘇軾為首的一批文人改變了以往的書法審美,建立了新的尚意審美體系,既保留了文人氣度,也相對減少了文人在書法法度上的功夫。伴隨著儒學復興與新儒學的形成,宋代書法越來越隨心所欲。
(三)北宋儒學的“內圣”與“論書及人”
隨著心性論、義理論影響逐漸擴大,士人對生命、道德、人心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對內在的高要求、道德的高標準漸漸在士人階層形成,復興的儒學因此產生了新的生命力,“內圣”的觀點逐漸盛行起來。 在此影響下,士人階級對道德品質與個人素養的重視體現在書法上則形成了“論書及人”這一特殊的書法評價標準。
書法的人品論標準自古就有,西漢楊雄《法言》云,“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后晉劉昫《舊唐書》記載,“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盡,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這種標準旨在說明書法作品是內心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一種表現。而到了北宋,“論書及人”有時則徹底把人品好壞作為評價書法作品優劣的一個準則。蘇軾《跋錢君倚書〈遺教經〉》中講:“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錢公雖不學書,然觀其書,知其為挺然忠信禮義人也?!敝祆溆涊d:“余少時曾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顏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夫謂予:‘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墓賊耳?!瘯r余默然亡以應。今觀此謂天道禍淫,不終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蘇軾只因“挺然忠信禮義”便夸贊了“不學書”的錢君倚;朱熹也因取法鐘繇而被劉共父評價為“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墓賊耳”,且他深感認同。這種極端的按照人品評價書法作品的批評標準一定程度上已經把書法批評的對象從作品本身轉變到了作者身上。當然,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及思想道德一定會影響其書法作品,譬如黃山谷說蘇軾之書為“他人終莫能及”,源于蘇軾“學問文章之氣”“發于筆墨之間”。文氣與人品對書法作品的滲透固然存在,而把“論書及人”的審美標準擴散至如此之大、造成影響如此之強的,應該也只存在于極度追求“內圣”,對道德標準要求極高的宋代了。
四、“尚意”下的“論書及人”書法品評標準
對后世的影響
在蘇軾、黃庭堅等著名書家、文人的影響下,“尚意”下的“論書及人”成為流行的書法品評標準,晁補之、陳師道等多位書法家都推崇這種觀點。晁補之提出:“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書工筆吏,竭精神于日夜,盡得古人點畫之法而模之,濃纖橫斜,毫發必似,而古人之妙處已亡,妙不在于法也?!彼螘r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這無疑打破了書法品評的僵局,提出了一個新的書法標準,將書法意趣提到了一定的理論高度上。這使得書家更加注重書法與書者之間的關系,使得書法更好地去表現文化內涵。但也正因如此,書法慢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逐步衰落。由于南宋時期的戰亂,社會動蕩不安,文人無心于翰墨,導致很多佳作失傳。但最主要的還在于書者對于書法的整體認識過分局限在了自我表達、人生感悟上,而將法度放到了次要位置。雖然如薛紹彭這樣的一些書家也提出了重法度的書學觀點,但其影響在宋朝相對有限,無法沖擊大趨勢下的“尚意”書風。這導致后來,對“意”的極致追求在書法的傳承上帶來了“法”的缺失,對書者本身的過高重視掩蓋了書法作品本身的優劣,再加上刻帖流行的影響,世人對筆法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诖耍纤文┠?,書法走向了衰敗,也間接影響了元代。但“尚意”書風帶來的新的審美理念、對作品意味神韻的要求,體現了宋朝所特有的時代風貌,也為書法審美開啟了新的時代。
到了元朝,趙孟■推崇的復古書風除去政治上的原因外,更多也是吸取了宋朝書法落寞的教訓,認識到了在“尚意”的影響下,書家書寫時的自我表達、對待書作自由的審美認知已經發展過頭了,故而懸崖勒馬,將書法重新引回傳統的路線。但是宋朝留下來的書法審美標準和品評體系依舊在歷史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因是奸臣而被除名“宋四家”的蔡京;傅山強烈批判趙孟■的書法“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軟美媚俗,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歷史上受宋朝書風影響,將自我書法作品、書法審美和人格相結合的書家數不勝數。雖說歷朝歷代有不同的書法時風和書法特點,但“尚意”和“論書及人”觀點已經成為書法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書法欣賞方面的普遍觀念之一,甚至直至今日,“字如其人”也是一個無論書法家還是不懂書法的人都了解、接受的基本書法觀點,這種觀念的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一斑。
五、結語
北宋是書法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時代,一方面開啟了書法的新局面,一方面也打破了書法法度的神壇地位,而由于法度日益不受重視,也致使后來書法的衰敗與沒落。北宋書法受到儒學復興的大環境的影響,在“尚意”書風、“論書及人”的共同推動下,書法欣賞、品評的新局面就此打開,書法審美與儒學倫理觀念開始慢慢產生了交集,書寫者作品的好壞、是否能傳世越來越賴于書寫者為人的優劣、作品意趣的表達,書法與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演變出新的面貌和新的時代特色,所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都是受到時代大環境的影響才形成的,而始終貫穿其中的則是對書法傳統的堅守、對古人古法的不斷深入學習,這也就是“立足傳統、緊隨時代”。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4]姚宇亮.從朱熹書學看宋代儒學復興對書法的影響[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3.
[5]朱熹.朱熹集[M].點校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6]劉復生.北宋儒學復興要“復興”什么[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8.
[7]張子峻.北宋中期儒家道論的秩序追尋[D].長沙:湖南大學,2019.
[8]徐詩藝.北宋書家與“尚意書風”的形成[J].藝術品鑒,2021(12):127-128.
[9]劉超.宋代謄錄制度、書札考試制度與尚意書風[J].書法,2016(5):47-49.
[10]陳培站.顏真卿與北宋書壇的“以人論書”風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2-01(9).
[11]桑貞貞.道統論及其表現形式[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12]金哲洙.略論北宋“義理之學”的兩個取向[J].東疆學刊,2003(2):41-49.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