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念琪
用海魚肉做的零食中,上海人較熟悉、吃得較多的有兩種:一種是魷魚絲,另一種就是魚片干。
慷慨的大海送來不少做零食的好食材,如果海苔是大海饋贈的素零食,那魷魚絲和魚片干就該算它送的葷零食了。這兩種葷零食我吃得較多,與其“交朋友”的時間也長一點。
上海瀕臨東海,可沒見到非滬籍人士過年過節要把魷魚絲、魚片干作為上海特產帶回家。我下鄉的星火農場在上海奉賢,地處杭州灣畔,師傅從小在這里長大,說這里是窮海,魚蝦少。我們去過海灘多次,只見到一只只平躺的黃泥螺,還有被上海人叫作“小仙人”的蟶子豎插在沙泥里。
我過去吃的魷魚絲、魚片干,不是舟山和椒江的親戚捎來,就是出差或旅游從大連和青島帶回的,是那里的特產。就在魷魚絲和魚片干不常有吃的日子里,看到在日本、朝鮮等國的一些電影里出現了作為男人下酒菜的魚片干。他們一邊喝酒,一邊像扯橡皮膏一樣撕扯魚片,塞進嘴巴里。
1980年12月,我國最大的烤魚片生產線在大連投產。到20世紀90年代,我們吃魚零食的現狀大為改觀,超市里魷魚絲和魚片干琳瑯滿目,有國產的、有進口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看外觀,魷魚與烏賊相似,實為烏賊的一種,也叫“中國槍烏賊”“柔魚”“小管仔”,叫“魷魚”卻有點名不副實,因它不是魚,屬軟體動物。魷魚絲是把成片魷魚蒸熟,再撕成絲狀,以營養價值高著稱。我國的魷魚產地,北有渤海灣,南有北部灣。國外的魷魚產地中,阿根廷和日本海排前,隨后為北太平洋和墨西哥,再就是秘魯。
若要我在魷魚絲和魚片干中做選擇,我投后者一票。吃魷魚絲總覺得自己是個粉碎機,似在吃紙、吃稻草。此外,也不實惠,一袋魷魚絲癟癟的,量極少,三兩口就沒了,不過癮。相比之下,魚片干的量略多于魷魚絲。魚片干的一種做法是把魚剖片、漂洗、調味、晾干,經烘烤、揭片、軋片整形而成,這魚片可謂本色魚片;另一種做法是把混合魚肉做成魚漿倒入模子,凝固后倒出整塊魚片,然后切片油炸。
做魚片干的魚,不僅有馬面鲀、魷魚、鰻魚、鱈魚等海水魚,也有來源更豐富的草魚、鰱魚、鳙魚等淡水魚,但用得最多的品種當屬馬面鲀。馬面鲀即馬面魚,上海人俗稱“橡皮魚”。很多上海人對其記憶深刻,不僅因這魚要剝皮吃,更因它是20世紀70年代時小菜場撐市面的水產品。上海市場見到的多產自東海海域。
據說馬面魚原是喂豬的,也有農民把它埋在地里當肥料,所以上市之初不受歡迎。它真正吃香起來,還是拜深加工所賜,用它做魚片干而打開市場。
說來,魚的干制與腌制同為古老的傳統加工法,一直延續至今。干制始于漁獵時期,魚曬后能保存久并別具風味,由此產生魚類干制品。據記載,早在610年(隋大業六年),肉白如雪的松江鱸魚干膾及色如紅琉璃的白蝦子就已聞名。本地特產以淡水魚干為主,還有銀魚干、鱭魚干、鯽魚干等。近代上海市場的水產干制品,早期主要是從國外進口。
1979年2月,上海魚品廠與日本三倉貿易株式會社、日本合食株式會社洽談生產調味馬面鲀魚干,并按日方的要求試制了馬面鲀調味魚片干,經小樣驗收,符合日方要求,并簽訂銷售合約,所產調味魚片干32噸,全部出口日本。上海人吃到他家的魚片干是在1980年,廠里研制了電烤機,把調味馬面鲀魚干烤制成珍味烤魚片投放國內市場,又開發了鮮美重味魚干、珍味魚脯等。
一要選大的魚片,越大越好;二要選平整、完好和組織纖維明顯的原魚型,沒太多魚骨和魚刺,魚肉纖維呈棉絮狀;三要選色黃白或微黃,且黃白均勻、魚干邊稍有焦黃的。
吃魚片干,可選海水魚做的,也可選淡水魚做的。雖然看起來兩者成分差不多,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海水魚為好:首先是海魚營養價值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肝油和體油中含有陸地動物不具有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有稱為“腦黃金”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且海水魚中的n-3脂肪酸、牛磺酸含量高于淡水魚;其次是海水魚味道比淡水魚的鮮,口感更好,因海水魚游動范圍和力度比淡水魚大,肉的彈性好。
鎖定海水魚做的魚片干后,選購還有“三要”:一要選大的魚片,越大越好;二要選平整、完好和組織纖維明顯的原魚型,沒太多魚骨和魚刺,魚肉纖維呈棉絮狀;三要選色黃白或微黃,且黃白均勻、魚干邊稍有焦黃的,要小心顏色過白的,可能是放了漂白劑或淀粉、滑石粉來增加賣相。
有些家長認為吃魚片干等同吃鮮魚,吃起來還省事。其實,魚片干與鮮魚的營養還是有差別的,而且吃多了,人體攝入的氟會多,無益健康。
還有一味魚肉做的零食是魚肉腸,也叫“魚肉香腸”,屬于魚糜制品,在魚肉零食里可躋身前三,排魷魚絲、魚片干之后。上海生產魚肉腸始于1963年,上海魚品廠從日本引進一臺橫式魚香腸結扎機試產,但未形成批量生產。直到21年后,又從日本引進新型魚香腸結扎生產流水線,進口了塑料腸衣,當年就生產100克規格的魚肉腸173.3噸,該產品多次獲市、部級優質獎。當時上海本地做魚肉腸的,還有上海水產食品廠、華菁水產食品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