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廷文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好發于40~50 歲的人群,且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患者。患者常表現為肝區疼痛、全身及消化道癥狀、肝大、肝癌轉移等癥狀[1]。由于目前還沒有明確原發性肝癌的具體發病機制,因此臨床中沒有徹底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案。及時做好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篩查、診斷對其預后及療效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中常采用腫瘤生物標志物檢測進行疾病的篩查與診斷[2]。其中化學發光免疫法是利用標記在抗體上物質發光的一種檢測方法,在腫瘤生物標志物的檢測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3]。為了研究化學發光免疫法在原發性肝癌腫瘤生物標志物檢測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選擇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以及同期健康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進行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 收治的68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68 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8 例,女30 例;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54.36±7.88)歲。對照組中,男37 例,女31 例;年齡36~77 歲,平均年齡(54.64±7.4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符合原發性肝癌的相關診斷標準;無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者;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依從性較差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給予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早晨空腹時抽取研究對象的肘靜脈血3 ml,并將其置于生化管中進行離心操作,離心速率為3000 r/min,然后分離血清。利用貝克曼庫爾特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檢測人員需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以檢測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水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 水平以及其陽性檢出率,統計觀察組腫瘤生物標志物聯合陽性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腫瘤生物標志物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腫瘤生物標志物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各項腫瘤生物標志物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各項腫瘤生物標志物陽性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CA199 陽性檢出46 例,陽性檢出率為67.65%;AFP 陽性檢出32 例,陽性檢出率為47.06%;CEA 陽性檢出40 例,陽性檢出率為58.82%;γ-GT 陽性檢出55 例,陽性檢出率為80.88%;對照組CA199 陽性檢出0 例,陽性檢出率為0;AFPCA199 陽性檢出0 例,陽性檢出率為0;CEA 陽性檢出0 例,陽性檢出率為0;γ-GT 陽性檢出0 例,陽性檢出率為0。觀察組患者的CA199、AFP、CEA、γ-GT 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腫瘤生物標志物陽性檢出率對比[n(%)]
2.3 觀察組患者腫瘤生物標志物聯合陽性檢出率 觀察組患者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聯合陽性檢出61 例,陽性檢出率為89.71%,高于單獨檢測的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外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其發病機制,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黃曲霉素等化學致癌物質等具有密切關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在不斷增大,再加上環境污染現象的加劇,使得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4]。患者在患病早期時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等到疾病發展為中晚期后患者會出現貧血、黃疸、腹水、下肢水腫、皮下出血及惡病質等癥狀,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同時也增加了治療難度,因此很容易發生死亡[5]。為了有效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其生存質量,應給予其準確、有效的診斷,并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疾病康復。
臨床中有研究顯示,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能夠取得較好的診斷效果,可有效對其疾病狀況進行判定[6]。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CA199、AFP、CEA、γ-GT 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 聯合陽性檢出61 例,陽性檢出率為89.71%,高于單獨檢測的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相比于正常人來說,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腫瘤生物標志物CA199、AFP、CEA、γ-GT 水平更高。其中CA199 是一種粘蛋白型糖類蛋白腫瘤生物標志物,常見于胃腸道腫瘤中,例如胃癌、肝膽系癌及直腸癌等,這類患者血清中的CA199 水平則要顯著高于身體健康者[7]。AFP 是肝癌疾病中常見的腫物生物標志物,當人體出現肝腎等相關癌變后,其AFP 水平會出現顯著升高的現象。CEA是一種有人類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常存在于消化系統的癌變中,在乳腺癌或肺癌等惡性腫瘤疾病患者的血清中也會出現水平升高現象,因此CEA 可以作為廣譜腫瘤生物標志物,能夠及時反映多種癌癥疾病。同時通過檢測CEA 腫瘤生物標志水平的高低還可以對患者的疾病發展狀況進行判定,可以作為患者預后的一種判斷依據[8]。然而,CEA 在疾病早期的診斷中特異性較低,不宜單獨作為原發性肝癌疾病的檢測指標,以免出現誤診或漏診現象。γ-GT 在人體中分布廣泛,但主要存在于人體的腎臟、肝及胰腺內,并且處于胚胎期時以肝臟內含量最高,在為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疾病的診斷時通過檢測其體內的γ-GT 水平能夠得到較好的靈敏度,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9]。除此之外,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所需要的設備較為簡單,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的優勢,更加易于被人們所接受,且具有適應性廣的特點,可以將其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因此臨床中在為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診斷中通過檢測其體內的CA199、AFP、CEA、γ-GT 水平,可為臨床醫生的診斷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為了提高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準確率,還可以將4 項腫瘤生物標志物指標進行聯合檢測,能夠有效避免漏診及誤診現象,可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意義,有利于及時降低原發性肝癌對患者造成的損害,同時也可以將其作為患者預后效果的一種判斷依據,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最終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10]。
綜上所述,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原發性肝癌腫瘤生物標志物中應用效果較好,能夠對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有效鑒別,有利于進行臨床篩查、診斷及療效評估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