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興鋒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產科疾病,臨床上致使該病發生的病因主要為產婦的盆腔支持結構出現退化、缺陷或者是損傷表現,該病患者多發生于中老年女性群體。在該病影響下,患者容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脫垂等現象,給患者健康水平帶來了嚴重影響,加重了產婦的心理負擔[1]。臨床指觸診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以往常用檢查方法,臨床應用具有廣泛性,但是該診斷方式難以顯示出患者具體的病變范圍,難以獲取到預期中的診斷效果。近些年來,超聲技術逐漸成熟和完善,四維超聲被應用于疾病臨床診斷中,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該檢查方式具有無創性、簡便以及可以重復操作等特征,能夠顯著提升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性[2]。本次研究以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經陰道四維超聲成像診斷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85 例自然分娩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85 例無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產婦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18~44 歲,平均年齡(29.35±5.84)歲。觀察組年齡19~45 歲,平均年齡(29.87±5.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單胎頭位妊娠產婦;初次分娩產婦;在產后42~70 d 內惡露干凈且不存在泌尿系統感染和陰道炎產婦。排除標準:伴有腎、肝、心等嚴重性功能障礙產婦;孕前盆底功能存在障礙,孕中期和孕晚期存在盆腔手術史、漏尿史、引產史、慢性便秘史和多次陰道分娩史產婦。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來源于美國GE 公司,儀器型號為Voluson730V,選取RAB4-8-D 和RIC5-9D 三維容積探頭,將頻率設置為4~8 MHz。要求兩組受檢者均于產后將直腸和膀胱排空,指導受檢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將受檢者會陰充分暴露出來,采取適量耦合劑涂抹于探頭上,應用雙層避孕套對探頭進行包裹,放置于受檢者會陰中,確保中軸保持在水平狀態,在受檢者會陰正中部位展開矢狀面檢查,分別于靜息狀態下和Valsalva 動作狀態下對受檢者的膀胱頸移動度以及子宮頸與膀胱頸之間的距離進行評估,對受檢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積和長度、右側和左側的肛提肌厚度進行測量,次數為3 次,計算出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靜息狀態下、Valsalva 動作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肛提肌裂孔面積和長度及右側和左側肛提肌厚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靜息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 靜息狀態下,兩組肛提肌裂孔面積、長度及右側、左側肛提肌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靜息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靜息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Valsalva 動作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 Valsalva 動作狀態下,觀察組的肛提肌裂孔面積大于對照組,長度長于對照組,右側、左側肛提肌厚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lsalva 動作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Valsalva 動作狀態下盆底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對于女性盆底結構來說,其支持系統主要為盆腔結締組織和盆底肌肉,肛提肌形成的裂隙即為盆膈裂孔,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其盆底組織易出現機械性變形,對產婦盆底支持結構功能地發揮產生嚴重阻礙,進而引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3,4]。
超聲影像學是當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診斷方式,以往多給予該病產婦二維超聲診斷和三維超聲診斷,其中二維超聲對產婦盆底各層次軟組織均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能夠對產婦盆底臟器的位置以及結構進行清晰顯示,三維超聲可以對二維超聲獲取到的圖像進行進一步采集以及處理,可以對產婦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的盆底“類解剖 ”圖像進行充分反映出來,可以對產婦盆底肌肉收縮的動態圖像進行觀察,獲取全面且準確的圖像信息[5,6]。四維超聲成像是目前臨床上最先進的一種診斷方式,該方式能夠對患者的實時容積數據進行獲取,分別于靜息狀態下和Valsalva 動作狀態下對受檢者的肛提肌形態學以及盆膈裂孔相關參數進行評估,以此來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類型和程度進行診斷[7]。四維超聲成像技術具有現代化和先進性,可以重復進行測量,可以回放,診斷準確率高,盆膈裂孔的最佳觀察部位為肛管直腸與恥骨聯合內下緣連接部的斷面水平,對盆膈裂孔的大小進行測量,對于評價產婦是否發生盆底器官脫垂現象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經過長時間的臨床研究證實,盆膈裂孔越大代表產婦的盆底器官脫垂癥狀越嚴重[8]。
經陰道四維超聲成像的診斷標準:①陰道前壁脫垂:尿道、膀胱后壁突入進患者的陰道中,同時其最低點處于恥骨聯合下緣;②膀胱頸活動度增加:Valsalva 動作狀態下與患者膀胱頸移動度和恥骨下緣相比膀胱頸偏低且相對比于靜息狀態來說下移距離>1.5 cm;③直腸前壁膨出:患者的直腸前壁局部膨隆高度>0.5 cm;④子宮脫垂:子宮頸與患者的恥骨下緣的水平距離>3 cm,或者是相對比于靜息狀態下,Valsalva 動作狀態下的移動距離>2.0 cm;⑤恥骨直腸肌撕裂:四維圖像重建后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平面呈現出高回聲中斷或者是“V”形高回聲、低回聲插入等表現。四維超聲檢查的應用可以對產婦的盆底結構和尿道變化情況進行清晰反映,對產婦的盆膈裂孔內存在的復雜結構全面顯示出來,包含產婦的肛門括約肌和恥骨內臟肌等,基于此,分析產婦盆膈裂孔內結構變化情況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工作均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9,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靜息狀態下,兩組肛提肌裂孔面積、長度及右側、左側肛提肌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Valsalva 動作狀態下,觀察組的肛提肌裂孔面積(23.57±1.47)cm2大于對照組的(19.41±1.32)cm2,長度(6.42±0.34)cm 長于對照組的(2.68±0.23)cm,右側 肛提肌厚度(6.97±0.53)mm、左側肛提肌厚度(5.40± 0.32)mm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79±0.96)、(7.45± 0.87)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陰道四維超聲成像技術檢查肛提肌裂孔面積、長度及右側、左側肛提肌厚度有助于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重要依據[11,12]。
綜上所述,自然分娩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給予經陰道四維超聲成像檢查肛提肌裂孔面積、長度及右側、左側肛提肌厚度,能夠為患者疾病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