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云鳳
在我國男性中,最容易疾患的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是上尿路上皮細胞癌。但是此病早期不適癥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造成誤診,從而耽誤病情,病情惡化后會影響患者的預后[1]。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手段有很多種,例如血清BTA、尿脫落細胞學、內窺鏡檢查、磁共振成像和CT、尿路造影等。尿脫落細胞學檢測和BTA 檢測雖然可以初期指示疾患腫瘤的功能,但是不能完全診斷,操作內窺鏡會使患者產生嚴重的不適,患者的抵觸情緒較重,無法廣泛使用,而影像學檢查雖然可以分析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進展階段,但是無法準確的診斷體積微小和初期的腫瘤。所以,尋找一個檢測方法既可以增加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初級診斷準確率,還能迅速、方便、無損害,這一直是臨床上研究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重點。而現階段,臨床上尚沒有一種檢測方法可以完全確診上尿路上皮細胞癌[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某些基因位點出現損失或染色體數目變化會導致上尿路上皮細胞癌[3]。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清楚而精確的檢出腫瘤細胞中的染色體變化,成為篩查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新手段。此次試驗選取了在本院通過膀胱鏡活檢已經確診為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患者80 例,進行UroVysion 熒光原位的雜交技術、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評估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在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通過膀胱鏡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等方式確診為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患者80 例作為觀察組,同時挑選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80 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6 例,女34 例;年齡44~76 歲,平均年齡(53.25±7.59)歲。對照組中,男45 例,女 35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52.48±7.1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選取一個干燥的無菌一次性容器,留取所有研究對象的新鮮晨尿100 ml。留取尿樣的過程中,要阻止糞便、白帶、精液、月經血等雜質混入。標本要在1 h 內迅速送檢,防止時間較長導致尿液污染、其成分出現變化、細胞出現死亡凋零。將每個尿樣平均分成兩份,一份采用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另一份采用尿脫落細胞學檢測。同時采集兩組的肘部靜脈血10 ml,對其使用血清BTA檢測。因對照組為正常人群,故可以作為比較準則。對照組的尿標本采用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每個標本使用9p21 區帶探針和17、7、3 號染色體著絲粒探針組合,數出100 個尿路上皮細胞,觀察并記錄正常細胞數和不同種類的異常細胞數,作為一個參考標準。觀察組的檢測數據如果高過閾值,記陽性;如果低過閾值,記陰性。尿脫落細胞學:取尿標本50 ml,對其離心后,沉淀,作成涂片,用蘇木精-伊紅試劑對涂片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對其進行觀察。每個標本都要進行3 次測量,若發現一次異常細胞,就定為陽性。UroVysion熒光原位雜交技術:1個位點有≥2 種發現不同,如果p16 有3 或0 信號點異常,就可定為陽性;如果隨意2 個以上位點發生異常,如果7 號或3 號染色體發生不是整倍的復制,可定為陽性。如果只有1 個 位點發生1 種異常,就要重新進行判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和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的檢出陽性率,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TNM 分期、WHO 組織學分級的檢出結果,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和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的檢出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陽性率、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檢測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陽性率高于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和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陽性率比較[n(%)]
2.2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TNM 分期的檢查結果比較 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與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TNM分期的檢出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TNM 分期的檢查結果比較[n(%)]
2.3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患者WHO 組織學分級的檢出結果比較 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與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患者WHO 組織學分級的檢出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患者WHO 組織學分級的檢出結果比較[n(%)]
2.4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比較 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 檢測,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檢測方法對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比較(%)
臨床上泌尿系統腫瘤中上尿路上皮細胞癌較多見。此病的早期不適癥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造成誤診,從而耽誤病情,病情惡化后會影響患者預后。通過手術可以去除上尿路上皮細胞癌,但此病的復發率很高,可達到60.00%[4,5],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所以,找尋一種及時、快捷、可靠的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方法,可以及早對患者進行治療,明顯改善其預后。內窺鏡檢查、尿脫落細胞學、BTA 檢查是臨床上上尿路上皮細胞癌常用的診斷手段。其中尿脫落細胞學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不夠靈敏,特別是分級較低的腫瘤,易導致漏診。根據觀察證實,BTA檢查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準確度較低,亦不敏感,所以不會單用BTA 檢查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只能初步篩查。而內窺鏡檢查是臨床上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金標準”,靈敏度較高,但是,操作過程需進行穿刺,對人體有一定損害,而且花費較大,患者的接受程度不高[6-8]。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能檢查3、7、17 號染色體著絲粒和9p21 區帶,對應的基因是RAF1、EGFR、HER2 和p16。根據新近試驗證實,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生成與上述基因關系極大,所以可應用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其進行篩查[9]。許多實驗提出,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準確性遠遠優于尿脫落細胞學聯合BTA檢查,而且特異性優良。2010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就已經認可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查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復發,到2015 年時,就已經開始用于診斷上尿路上皮細胞癌[10]。
綜上所述,使用UroVysion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迅速、安全、準確的檢測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擁有較好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