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戈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市場化推進,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向當代手工藝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現代科技為中國傳統工藝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諸多便利——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這些新科技帶來的技術思維,不但改變了傳統工藝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方式,而且深刻地改變了工藝美術行業從業者的創作思維與審美取向。雖然不同的工藝門類與當代科技結合的程度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傳統手工藝的生產環節中已經普遍使用各種電動工具、電器設備,以及部分使用人工合成的復合材料。而在新工具與新技術的加持下,當代手工藝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生產效率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各類先進的檢測設備保證了產品的品質,現代化的物流和“互聯網+”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推動了手工藝產品的商業化熱潮,從而獲得了更大的市場化動能。
另外,當代手工藝也正在迅速地“藝術化”和“年輕化”。大量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的青年創業群體積極地投身于傳統工藝美術行業中,并推動了傳統工藝品創作以及現代手工藝相關文創產品開發能力的大幅提升。無論是在木雕、石雕行業還是在陶瓷行業中,來自高校雕塑專業的學生已經成長為行業的主力軍;服裝設計、首飾設計、金工專業的青年人才正在傳統服裝與服飾領域引領“新國風”浪潮;畢業于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影視動畫專業的新工藝人正在用“文創產品設計”的方式,吸收并改造傳統工藝美術的優質資源,放大手工藝的符號特色,并帶動手工藝在產品研發、推廣與銷售領域的新變革。
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手工技藝曾經是世界最精尖的生產技藝的代表。而在當代,傳統手工藝也必須保持開放的姿態,主動地吸納現代科技成果,并積極回應現實的社會需求,創造并拓展符合當代新文化、新美學的新工藝品類和新藝術風格。傳統工藝持有者、當代手工藝創作者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在科技的加持下通過藝術再造的方式滿足社會需求,并以此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正向的回饋,才是傳統工藝美術、手工技藝傳承與發展最根本的保障。只有勇于吸納新事物,才能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保持創新的活力,并具備立足本地、開拓世界市場的能力和信心。我們也有理由對中國手工藝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復興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