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雙 劉小玉
南寧師范大學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實推進,家長及學生對校園的教學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環境作為學校進行教學實踐和學生進行學習、生活、娛樂的物質載體,對師生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大部分的教學環境設計停留在教學樓等硬件的單純疊加或是對校園綠植、教學空間的布置上,僅滿足了實用性與安全性的要求,而教學環境以境化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意義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民族地區的教學環境設計也未能與民族文化資源做到有效結合,對于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奉行“拿來主義”、生搬硬套,沒有對校園教學環境進行有效規劃,從而缺乏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
壯錦作為我國“四大名錦”中僅有的少數民族錦,凝結了壯族人民的智慧,承載了壯族發展的歷史文化,擁有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和時代特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作之一。而依附其存在的壯錦紋飾,類型繁多、圖案規整對稱、民族寓意深刻,值得我們進行深入解讀并加以應用。本文通過將壯錦紋飾以教學環境空間作為載體來體現地域文化,以此挖掘壯族的文化特質和地域性優勢,并針對目前教學環境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將富有民族藝術特色的壯錦紋飾通過分類組合、抽象提煉等設計手法應用在教學環境設計中,旨在宣傳壯族傳統文化,緩解目前教學環境設計風格單一、缺乏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問題,進而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和文化需要。
得益于對校園環境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東盟博覽會的召開,廣西壯族當地的教學環境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民族文化在教學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走訪周邊學校發現,大部分的學校環境設計追求共性,忽視個性,沒有很好地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校本特色。在教學環境設計中,存在著依樣畫葫蘆、生搬硬套的現象,沒有很好地結合地域文化和校本特色,使得校園環境了無新意、缺乏個性,難以達到教學環境以景育人、以情化人的效果。
壯錦作為廣西壯族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藝術,其紋飾圖案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設計案例,發現壯錦紋飾在教學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存在著造型、色彩較為單一的問題。如廣西民族高中、南寧市壯錦學校、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的校門、校內建筑的墻面裝飾都采用了壯錦紋飾,其中以復制性較強的幾何紋和回字紋居多。在設計運用上基本只是將壯錦紋飾圖案與色彩進行簡單提煉或直接照搬,并未對壯錦紋飾進行設計再創新。
壯錦是壯族織錦手工藝人通過觀察自然萬物,結合歷史神話與自身的人生經驗編織而成的,它承載著壯族的民族信仰、社會風俗、情感與價值觀,壯族人民對它有著深厚的情感。壯錦紋飾類型多樣,內涵豐富,按表現的題材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藝術字紋、動物紋飾、植物紋飾、幾何紋飾這四大類。藝術字紋中,有的字紋寓意就是取其字原形、本意,如:“囍”“壽”的字紋寓意直白明晰,用來表達喜慶和長壽。動物紋飾中不同的動物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如代表生殖、子嗣傳承及人丁興旺期盼的魚蛙紋飾;代表喜事將近、福氣臨門的喜鵲紋飾等。植物紋飾以花紋為主,花卉有太陽花、牡丹花、水仙花、桂花、菊花等,表達了壯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生命的禮贊。幾何紋飾由最單純的點、線、圓形等基礎元素組合而成,常見的幾何元素圖案有水波紋、云氣紋、菱形紋、同心圓紋等。
這些紋飾在奔流的歲月中并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歷史的沿革而變化著,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恒久常在、寓意無窮,是壯族先民當時的生活風貌和審美價值的真實反映。因而,在教學環境設計中應用壯錦紋飾,不僅能打破目前教學環境千篇一律的設計格局,還有利于促進壯錦的傳承與發揚。
壯錦紋飾在教學環境中的設計應用,材料多采用馬賽克陶瓷拼貼和外墻漆噴繪。陶瓷材料本身質感自然,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同時又擁有耐酸堿、抗腐蝕、易清潔的優良特性,從而可以長期保存。壯錦紋飾中那些富有幾何規律的圖案和絢麗的色彩,可以通過陶瓷釉上和釉下顏色來實現拼貼呈現。墻漆噴繪則更具有靈活性,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墻體用漆原料的環保性、色彩保持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那些繁復的、有著多種紋樣組合的壯錦紋飾,可以通過該方法應用于教學環境設計中。其他的材料如玻璃鋼、石材、不銹鋼、鋁合金、亞克力等,為壯錦紋飾在教學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且目前的做工工藝基本能滿足壯錦紋飾在教學環境設計中的需求,同時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豐富視覺肌理效果。
總而言之,材料的使用要綜合考慮功能、資金、氣候、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也要結合場所的綜合使用情況。在設計應用中各種材料要互為補充,從而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壯錦紋飾繁復多樣,主題包羅萬象,極具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在教學環境設計中,可以將服飾紋樣按照圖案內容進行分類,如字紋、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等;也可以按照主題來區分,如寓意吉祥富貴的鳳鳥花紋和牡丹花紋等,寓意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乾坤孕蛙紋和石榴紋等。依據紋飾的類別或主題,將同一類型的紋飾組合起來,依照環境設計的手法,結合教學環境的主體建筑、材質造型、人體工程學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使教學環境既滿足使用功能,又具有民族特色和吉祥寓意,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師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寓情于景,使教學環境不再刻板,而是帶有濃濃的民族文化氣息,體現民族地區教學環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壯錦紋飾的構成樣式豐富多樣,有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幾何紋,也有兩種紋飾相互組合形成的多層次復合圖案,若是直接拿來應用,不僅會造成施工難度和成本的增加,而且也會顯得環境雜亂。但如果僅僅提取一點民間或原始符號就進行簡單組合、生搬硬套,也會使觀者覺得整個設計不過是拿來主義,缺乏文化內涵。因此,在教學環境設計中,我們可以對一些內涵豐富、組織嚴密的紋飾進行提取重構,對紋飾的原始形態進行拆分提取,刪繁就簡,進行重新組合排列,取其神留其意,保留紋飾中最突出的特征。在進行紋飾的重組設計時,在結合現代工藝和材質的同時,更要考慮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既能使傳統元素得到延續,又能融合現代設計元素,推陳出新,形成既有古之韻味又具現代美感的新構成紋飾圖案,并結合教學環境的相關設計要求巧妙地應用在恰當的位置上,讓民族文化在校園環境設計中自然流露。
在教學環境設計中,色彩的運用也不可忽視,相較于紋飾形態而言,色彩對于視覺的沖擊力更強,更容易被人所感知。在環境設計中,運用得當的色彩裝點可以增強其表現力,渲染環境氛圍。由于受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壯族人民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民族色彩審美觀,如果直接將壯錦紋飾原有的色彩應用到教學環境設計中,容易顯得凌亂無章,引起視覺和心理上的不悅,有違教學環境干凈整潔、自然舒適的設計理念。采用壯錦紋飾元素的教學環境設計,在對色彩的規劃運用上,可以通過對壯錦原始色彩元素的分析、收集、概括、重組,結合材料和制作工藝做出相應的調整。在保留原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明度、純度、色相等方面的調試,規范整合原色彩的關系,使之更符合教學環境設計的需要,營造色彩搭配合理、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間氛圍。
教學環境并不是單一的個體,不論是校園樓宇建筑還是主題雕塑、植被綠化等,都互相聯系。因此,在設計中,應該著眼全局、系統規劃。紋飾在校園內各種建筑、設施、環境綠化的應用上既要考慮材質、色彩、造型等相關因素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也要考慮地域特色與民族特性。具體的環境和不同的功能分區需要進行區別對待,如在學生上課學習的教學區,就不適宜采用色彩鮮艷、造型繁復的紋飾。在校園生活區、休閑區則可應用壯錦中色彩活潑、外形流暢的紋飾進行設計。同時也需考慮到紋飾的含義與校園文化是否相適應,能否更好地發揮教育導向功能和校本特色。在校園環境設計的整體基礎上,將壯錦紋飾的形狀、色彩、文化意蘊與教學環境相互滲透,互為促進,做到以內涵塑造意境、以意境表現文化,從而使校園環境達到整體的優化。
校園中的樓宇建筑作為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場所,是師生活動的重要空間,也是學校樹立外在形象的一種表達方式。因而,校園樓宇建筑既要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又要體現出自身的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的藝術語言和設計風格,以反映時代特點和區域文化,使得身處其中的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在民族地區的建筑設計中,可以將民族建筑與現代設計理念、校本特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建筑群。
如廣西民族高中的教學樓、宿舍樓外墻上都采用了二方連續的回字紋進行浮雕裝飾,校園水池護欄處雕刻了植物和動物紋飾;廣西醫科大學校門的大門石柱上運用了壯錦紋飾和銅鼓紋樣進行雕刻,突出表現了廣西的特點和校園的個性形象。生活在這樣如詩如畫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意識、行為會不自覺地受到感染,實現情感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達到環境育人的效果。
校園是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場所,良好的教學環境既能在不知不覺中規范師生的行為,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師生的情操。將壯錦紋樣應用在教學環境建筑內,不僅可以美化校園,也能給校園內增添民族氣息,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學習壯族的傳統文化,從而增進民族認同。
教學環境的建筑內部根據功能可劃分為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每個區域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應以整潔明亮、干凈有序為主,這時色彩絢麗、造型繁復的壯錦紋飾就不適宜應用在此了。可以對紋飾進行提取重構、色彩重組,簡化其造型,降低其明度和飽和度,以此得到新的圖形,通過繪畫、材料鏤空等工藝方法,應用到教學環境室內陳設中的裝飾畫、窗花、班牌、板報邊框、教室門頭裝框等,以此來突出壯族特色,營造富有民族氣息和趣味性的教學空間。在學生進行交流、學習、休閑的走廊等公共空間,可以采取瓷磚噴繪的方式將壯錦紋飾應用在腰線、護墻等空間,以增強空間的流動感和裝飾感。設計中所選擇的裝飾圖案不必太過繁復,但所選擇的圖案必定能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使人產生某種聯想與視覺上的愉悅。可以選用植物紋樣,給空間帶來清新自然之感,使得鋼筋混凝土的建筑不再蒼白冷漠,讓空間變得溫暖起來,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放松身心。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其一絲一線,蘊含著一個民族的風俗、氣質與信仰。壯錦上的紋飾圖案,積淀著壯族發展的歷史,凝結著先賢的智慧。本文通過分析壯錦紋飾在教學環境設計中的可行性,繼而采用理論與設計實例相結合的論證方式,提出了將壯錦紋飾融入教學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和在環境中的具體應用,以期使教學環境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傳承與發揚壯族文化,為環境設計提供新思路;也能使師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發揮教學環境的潛在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