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圣 李芹芹 歐國武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25)
建設農業園區是許多國家和地區推動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德國、荷蘭、新加坡、以色列、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等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建設農業園區。農業園區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1-2],在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3]。我國農業園區建設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1994年之后得到快速發展[4]。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一批類型多樣、層次分明的農業園區。以國家級農業園區為例,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經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50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93家、國家農村產業發展融合示范園374家。除國家級農業園區之外,全國各地還建立了眾多的省級、地級和縣鄉級農業園區。
由于地理、氣候、政治體制等因素,我國農業園區建設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尤其在省域層面。從省域層面研究農業園區,有助于深入了解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過程,準確把握園區發展規律和運行特征。目前,我國學者關于農業園區的研究涉及江西[5]、江蘇[6]、山東[7]等省(自治區、直轄市)。這些創新探索為我國農業園區建設貢獻了許多寶貴經驗。然而,我國學者對貴州省農業園區研究較少,且現有研究主要針對某類型農業園區展開,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8];或針對某個園區展開,如某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難以從整體上把握農業園區的發展情況[9]。基于此,筆者從整體視角闡釋貴州省農業園區的發展歷程,分析農業園區的管理體制、發展特征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發展對策。
貴州省農業園區建設起步晚于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但與全國整體發展基本同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貴州省各地建立了一批農業園區。總體來看,貴州省農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農業科技園區是貴州省建設較早的農業園區類型。20世紀90年代初,在全國農業科技園區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貴州省部分地區開始推動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貴州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根據發展形勢立項支持園區建設,例如,原銅仁市地委、行署從1995年起籌建貴州省銅仁農業科技園區[10]。2001年,貴州省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貴陽市烏當區成立,該園區獲得了貴陽市政府和貴州省科學技術廳的支持,并于2002年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此后,在貴州省科學技術廳的支持下,貴州榕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6個農業園區先后成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該時期,除了農業科技園區外,貴州省各地也在推動其他類型的農業園區建設,如遵義市桐梓縣方竹產業園[11]、貴陽市開陽縣龍崗農業園[12]等。與此同時,各地的農業企業也推動建設了許多民營農業園區。
2012年,我國開始加大農業園區建設力度,原農業部積極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建設,科技部也積極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自2012年開始,貴州省農業園區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首先,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數量迅速增加。2013年黔西南和畢節2個農業園區,以及2015年黔東南、黔南、安順3個農業園區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批復。此外,貴州省科學技術廳立項支持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數量也迅速增加。截至2015年,貴州省批準建設的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達51個[13]。其次,其他類型農業園區快速發展。為了構建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戰略支撐點和發展增長點,2013年貴州省大力推進“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建設,其中包括建設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以下簡稱示范園區)。在貴州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短短幾年時間內,省級示范園區數量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2月,數量就達431個[14]。最后,各市(州)政府積極推動農業園區建設。例如,2012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實施“185工程”,推動建設了一批州級和縣級農業園區[15];安順市自2014年積極開展“鄉鄉鎮鎮建園區”工作,到2015年共認定3批72個鄉級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16]。
自2017年開始,國家各部委先后啟動了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產業發展融合示范園建設,貴州省抓住機遇積極組織各類型園區申報,各類農業園區的數量逐步增加,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目前,貴州省形成了包括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田園綜合體、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等在內的農業園區體系(見表1)。在農業科技園區方面,截至2022年11月,貴州省共創建了1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35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其中湄潭和黔西南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正積極申報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在現代農業產業園方面,截至2022年6月,貴州省有湄潭縣(茶葉)、修文縣(獼猴桃)、安龍縣(食用菌)、麻江縣(藍莓)、水城縣(獼猴桃和茶葉)、習水縣(黔北麻羊、酒用有機高粱)、石阡縣(苔茶)及都勻市(茶葉)共8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縣級政府申請、市(州)擇優遴選、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評審,貴州省已有16個農業園區被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其中遵義市4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市、畢節市、六盤水市各2個,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1個[17]。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方面,截至2022年6月 ,貴州省獲批創建了14個國家級示范園,其中有12個已經通過財政部認定。在田園綜合體方面,雖然國家田園綜合體首批試點中沒有貴州省,但自2017以來貴州省各地自發建設了許多市級、縣級和鄉級田園綜合體,如安順市“中國·貴州——世界花都”田園綜合體、貴陽市烏當區小鎮田園綜合體、銅仁市江口縣茶旅田園綜合體等。這些田園綜合體將農業產業、田園社區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成為城鄉居民參與農事體驗、教育培訓、養生度假等活動的好去處。在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方面,截至2020年底,貴州省共建成了501個省級示范園區,其中種植業類327個、養殖業類58個、漁業類8個、農產品加工類12個、休閑農業類83個、其他混合類13個[18]。

表1 貴州省主要農業園區類型
貴州省農業園區建設總體上跟隨國家的大趨勢。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探索,尤其是在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方面。在政策方面,貴州以省政府名義發布相關政策文件,出臺包括土地、財政、稅收、人才等在內的扶持政策,建立扶優扶強的競爭機制,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補助,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示范園區建設。在管理方面,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標準》和《貴州省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規劃編制導則》,對全省示范園區建設進行指導。在考評方面,貴州省采用“目標考核、動態管理、能進能退”的考核機制,定期對農業園區建設進行考核驗收,實行末位淘汰制和增比進位。
貴州省的農業園區覆蓋了省內所有特色優勢產業,尤其是12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許多農業園區都是圍繞一個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條統籌推進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加工業發展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同時,各農業園區都積極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園區為平臺,以產業為紐帶,實施多業態、多功能、多模式融合發展。在產業融合中,第三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許多園區將農業和觀光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拓展旅游、教育、文化、體育、健康養生功能,發展會展經濟、電子商務、文創產業等新興業態,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例如,湄潭茶葉、凱里云谷、盤州市娘娘山等農業園區,依托茶葉、精品水果、蔬菜等產業基地,圍繞大中城鎮、重要高速通道、重點旅游景區,布局打造了一批主導產業突出、休閑功能配套、旅游要素差異配置的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
不同類型的農業園區在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例如,農業科技園區由科技管理部門推動建設,側重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現代農業產業園由農業管理部門推動建設,側重于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由發展改革部門推動建設,側重于融合發展鄉村一二三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然而,隨著農業園區類型的增多,出現了不同類型農業園區相互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在功能定位方面,不同類型的農業園區都圍繞某個產業,加強全產業鏈開發,不斷拓展園區功能;在園區建設方面,有的農業園區集多種類型農業園區名稱于一身,既是農業科技園區,又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又是田園綜合體;在園區管理方面,不同園區都需要設立管理機構,而一些地方政府為節約行政成本,設立某個機構(部門)來管理該地區的多個農業園區,不同類型農業園區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發展呈現趨同化。
貴州省在農業園區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園區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升、配套政策支持缺乏、示范帶動能力相對較弱等。
由于資源條件、政府投入、建設時間等不同,貴州省不同農業園區的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農業園區發展較好,產業規模較大,科技水平較高,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業園區;而有的農業園區發展較差,產業規模小,科技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從園區建設績效評估結果可以看出不同農業園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例如,2017年貴州省通報了385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績效考評結果,有110個園區被確定為“引領型”園區,有200個園區被確定為“發展型”園區,有75個園區被確定為“追趕型”園區,有20個園區被給予黃牌警告[14];在2019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評估中,湄潭園區被評為優秀,畢節園區卻因為不達標面臨整改。由于農業園區數量增長過快,一些園區建設質量和水平不高,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在后期發展中舉步維艱。
農業園區的發展需要一套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作為保障。貴州省針對不同類型的農業園區,在省級層面建立了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制度,市、縣級政府也建立了相應組織。目前,貴州省各地普遍設有園區管理部門,大部分掛靠在農業農村局,部分地區還建立了園區管理委員會。然而,各部門有效協作不足,存在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難形成合力的現象。還有部分部門將園區建設視為其他部門的職責,參與積極性不高,整合資源推動園區建設的難度較大。
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支撐,是農業園區發展的主要動力。盡管貴州省各類農業園區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設施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與提升當地園區產業競爭力、增強產業科技原創力等需求相比,科研力量仍顯薄弱,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仍不健全。首先,部分農業園區與省內外科研機構缺乏合作交流,科技資源利用不足;部分農業園區缺乏科研單位支撐,科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其次,雖然部分農業園區通過多種途徑加大了對外部科研資源的引進力度,如與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成立產業研究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等,但這些合作關系較為松散,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最后,農業園區科技創新效果不明顯,特別是在適應貴州省山地農業發展需求的特色優良品種選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小型農機裝備研發等領域的科技支撐力量明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
農業園區的良好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貴州省雖然在扶持農業園區方面出臺了諸多政策,但與園區發展和企業成長的需求相比,各項政策仍顯不足。由于各級政府財力有限,許多農業園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扶持、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目前,許多地區缺乏針對農業園區的政策支撐體系,尤其是土地配套政策、金融貸款政策和社會投資政策,導致園區科教資源和創新型企業的集聚力度不強。近年來,受經濟發展大環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園區企業存在融資難題。
示范帶動是農業園區的一個重要功能,也是農業園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農業園區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鏈的打造,在于龍頭企業的培育。雖然貴州省農業園區已經集聚一批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優質的經營主體數量仍然偏少。目前,大多數農業園區以小企業居多,缺乏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企業存在規模小、產品單一、科技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企業吸納科技成果和主動開發技術的能力不足,缺乏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由于龍頭企業、科技骨干企業數量較少,園區對周邊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不夠,農戶的參與度不高。
貴州省要不斷推進農業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園區建設管理,嚴格控制農業園區的數量,按照高標準、嚴要求、少而精的原則,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農業園區。同時,貴州省應建立“能進能出”管理機制,加強對園區的建設考核與評估,淘汰不符合建設要求的農業園區。
貴州省要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在園區建設中的分工協作;加強園區建設的省級政策激勵,建立具有一定標準的園區管理組織機構,確保園區建設順利進行;促進各級政府橫向部門間的協同聯動,確保園區在運行過程中能更好地協調配置各種資源。
貴州省要鼓勵農業園區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政產學研合作,建立針對農業園區的科技研發項目,鼓勵園區企業聯合科研單位進行聯合申報、協同研發。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農業園區培訓,將園區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納入培訓范圍;支持農業園區引進和培育科學技術人才,將農業園區與高校院所之間的合作納入評價考核指標,引導農業園區與國內外科研單位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貴州省要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從財政、土地、金融、科技、稅收等方面構建園區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園區生產配套設施,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著力解決園區建設投入不足、產業鏈拓展延伸受限等問題。貴州省應建立多元化的農業園區融資體系,加大農業園區建設融資支持力度,支持農業園區充分利用區位、土地等優勢,憑借不動產證書向銀行申請融資貸款。
貴州省要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提高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采用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引導園區企業發揮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