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華
(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當地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種植業和養殖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產業,而生豬產業是我國養殖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生豬出欄量達67 128萬頭,比2020年增長27.40%;豬肉產量為5 296萬t,比2020年增長28.8%,占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的59.59%[1]。可見,豬肉消費一直是我國肉類消費中的主體,是廣大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省既是農業大省,也是生豬養殖大省。湖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湖南全省生豬出欄量達6 121.8萬頭,比2020年增長31.4%,在全國生豬產業中排名第二[2]。《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生豬全產業鏈新增產值1 000億元,特色畜禽全產業鏈產值在1 000億元,畜禽養殖規模化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在70%以上和80%以上,到2030年分別達到75%以上和85%以上。”[3]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是湖南省通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廣東省及我國西南各地的門戶,也是湖南省生豬養殖量和外調量最大的市,全市生豬規模養殖水平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在國內暴發并迅速蔓延,對生豬產業構成嚴重威脅。筆者基于永州市生豬產業數據,深入分析當地生豬產業發展態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永州市生豬養殖實際和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出實現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以期為永州市未來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政策驅動、龍頭帶動、產業鏈拉動”等措施,永州市生豬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底,永州市有省級豬場19家,萬頭豬場54家,5 000頭以上萬頭以下豬場86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2 314家。目前,永州市生豬養殖水平已超出湖南省的10%。2018年永州市生豬產能出現明顯下滑,主要原因是當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傳入國內,影響生豬產能;加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19年和2020年的生豬產能也存在下滑;而在2021年,永州市生豬產能開始回升。永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永州市共出欄生豬779.10萬頭,同比增長29.33%,豬肉產量56.26萬t,同比增長27.78%,存欄生豬559.62萬頭,同比增長11.8%,各項生產指標均領跑全省[4]。
2010—2021年永州市各縣(市、區)生豬出欄量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永州市生豬生產主要集中在祁陽市和冷水灘區。2014年,冷水灘區的生豬出欄量達121.1萬頭,占永州市的14.13%;2017年,祁陽市的生豬出欄量占永州市生豬出欄量的13.28%。這兩個地區生豬出欄量高、生豬產業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其土地、飼料等生豬產業鏈上游的資源比較豐富,較為適合生豬產業發展。此外,寧遠縣因毗鄰兩廣、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等優勢,生豬出欄量較為穩定,特別是2018年其生豬出欄量占永州市的12%,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較小。但是,2010—2021年雙牌縣生豬出欄量一直處在永州市最低水平,占比都在4%以下。

表1 2010—2021年永州市各縣(市、區)生豬出欄量 萬頭
永州市作為湖南省生豬養殖大市,其生豬出欄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湖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983年湖南省生豬出欄量僅為1 850.1萬頭,到2014年生豬產能達到頂峰,為6 220.3萬頭。近年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永州市生豬產量占湖南省生豬產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從2017年的14.15%下降到2021年的12.73%。尤其是在2018年,永州市生豬出欄量僅為723.66萬頭,占湖南省的12.07%,雖然在2019年有所回彈,但總體上仍呈下降態勢。近年來,永州市的豬肉產量也從2016年的60.37萬t逐漸下降到2021年的52.33萬t,尤其是2020年豬肉總產量僅為40.26萬t,占湖南省豬肉產量的11.92%。
首先,永州市生豬產業各養殖主體間的聯系程度低,整體呈現出“有利則聚,無利則分”的態勢。雖然有龍頭企業起帶頭作用,但整體效果不理想。永州市尚未深入開發“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公司+生豬養殖戶”“企業+規模養殖戶”等模式,龍頭企業與散養戶、規模養殖戶等的協作還有待加強。其次,從事生豬產品銷售或肉制品生產加工的相關企業和人員購買、使用、加工的生豬產品必須是經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檢驗、檢疫合格的生豬產品,但在地方市場上銷售的生豬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很難分辨出是否為檢驗合格的肉制品。尤其是一些個體小商戶,為了節約成本,獲取高額的利潤,將一些病豬肉流放進市場,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首先,疫苗接種不規范。目前,永州市各縣(市、區)養殖場以中小規模居多。這類養殖場工作人員在疫苗使用過程中往往不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書、注意事項等進行操作,完全憑個人經驗隨意使用疫苗。其次,符合國家規定的生豬屠宰場較少。在生豬屠宰過程中,國家對生豬定點屠宰廠有嚴格規定,如必須要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待宰間、屠宰間、急宰間、檢驗室及生豬屠宰設備和運載工具,但永州市符合這些要求的屠宰廠還比較少。最后,部分養殖場沒有對有病害的生豬及生豬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例如,祁陽縣某地區的生豬養殖場將受感染、有病害的生豬直接丟棄或者進行深坑填埋。
生豬養殖成本主要包括飼料、育種、藥物、場地等。其中,飼料是生豬養殖最主要的支出,約占所有養殖成本的50%,飼料原料以豆粕和玉米為主。近年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玉米、豆粕等價格持續上漲,從而導致飼料價格大漲。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豆粕價格從2 922.1元/t漲至4 279.3元/t,漲幅達46.45%;玉米價格從1 662.8元/t漲至2 803.0元/t,漲幅達68.57%。而生豬價格雖然在2019年、2020年出現短暫的高峰,但近兩年卻在持續下跌。中國畜牧獸醫網數據顯示,2021年第48周到2022年第10周,生豬價格從18.33元/kg降至12.73元/kg,跌幅達30.55%;豬肉價格從28.91元/kg跌至22.61元/kg,下跌21.79%;仔豬價格從28.06元/kg降至24.81元/kg,下跌11.58%。成本的大幅上漲和生豬、豬肉價格的異常下跌,不僅損害了生產者的利益,而且影響了不少養殖戶對養豬的熱情。
2018年8月,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病例在遼寧省出現,同年10月傳入湖南省,2019年初傳入永州市,并造成171頭生豬死亡及270頭生豬發病。2020年永州市生豬出欄量為602.42萬頭,相比2017年的859.05萬頭降低了42.6%。聶赟彬等[5]的研究發現,疫情給生豬產業帶來了嚴重影響,并使豬肉均價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也給生豬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從而導致養殖戶補欄的積極性不高。2002年以來,我國經歷了5輪“豬周期”[6],每一輪“豬周期”幾乎都伴隨著疾病的暴發[7],如2005年的豬鏈球菌[8]、2007年的藍耳病[9]、2010年的豬流行性腹瀉[10]、2012年的豬偽狂犬病[11]、2016年的豬急性腹瀉綜合征[12]、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6],使得生豬產業出現重大損失。 筆者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在當前的生豬養殖中,疾病防控仍是生豬養殖的薄弱環節,雖然獸醫多,但執業獸醫師少,能夠或者愿意進村入戶為養殖戶提供直接幫助的更少,在一些邊遠鄉村甚至很難找到專門治畜禽的獸醫。
生豬養殖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糞污,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為此,我國頒布了多項政策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例如,2014年實施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對強化養殖污染源頭管控、加強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治理、落實污染防治激勵措施及應履行的相關法律責任等都作出明確規定。201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規定,達到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的規模標準并且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養殖場,應當依法繳納環境保護稅;依法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不屬于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不繳納環境保護稅[13]。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依法加強養殖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糞肥還田利用渠道不暢問題,指導各地深化種養結合發展,加快推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進一步明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路徑,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畜牧業協調發展。我國環保政策趨緊也給永州市生豬養殖戶帶了巨大的環保壓力。為了應對畜禽養殖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零陵區、祁陽市等地已在為建立完善的畜禽養殖標準示范場和畜禽屠宰標準化示范場而努力,但由于這些地區小規模養殖場較多,且生豬養殖戶從事養殖基本上是依靠自有資金,很難再有足夠的閑錢去購買標準化的生產設備、糞污處理系統。
首先,永州市應扶持各縣(市、區)的龍頭企業,并通過招商引進大型養殖企業,加強龍頭企業、大型養殖企業與養殖戶之間的合作,實行訂單養殖,幫助雙方解決生豬難買、難賣的問題,實現生豬產供銷融合。其次,永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應增加對畜禽養殖業的投資,引導當地養殖企業、養殖戶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屠宰養殖場。同時,永州市應根據國家生豬養殖標準化戰略和現代化生豬產業體系的要求,引導養殖專家運用專業養殖技術,加強對養殖企業技術人員、生豬養殖戶及相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實現生豬產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推進。最后,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豬肉品質的管理,提升豬肉產品質量,堅決杜絕病死豬肉流入市場,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首先,使用新型飼料配方替代原飼料配方,降低生產成本。例如,使用20%的小麥粉或小麥麩代替玉米,可減少20%的玉米用量;用適當比例的棉粕、花生仁、玉米蛋白粉、酒糟和合成氨基酸代替豆粕,可將豆粕的用量降為零[14]。其次,借助科技創新降低仔豬養殖成本。養殖戶要做好疾病防控措施,建立現代化防控體系,充分利用資源進行仔豬培育,提升生豬養殖的仔豬供給率。再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豬養殖邊際成本。鼓勵推行育、繁、養、宰、銷一體化新模式,支持大型養殖場建立生豬全產業鏈養殖布局,將生豬生產、屠宰設在同一個地區,并建立現代化鮮肉、冷凍肉的流通配送供應鏈,使生豬產品調運結構轉變為以“運肉”為主,從而減少生豬長途調運帶來的風險和運輸費用,節約成本。最后,做好豬肉產品品牌建設。升級肉制品加工設備,利用技術優勢生產綠色有機健康的豬肉產品,提升品牌競爭力。
第一,政府可通過金融政策支持中小規模養殖戶、散養小農戶建立規模化養殖場。第二,通過養殖企業“1帶N”的方式與養殖農戶結成聯股、聯利共同體,實現養殖企業增效、養殖戶增收。第三,養殖戶直接與屠宰加工企業簽訂收購合同,或者以代養的方式,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第四,加強生豬產業鏈建設及產業鏈上下游間的聯系與合作,依托地域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第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構完善的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體系,引進企業、屠宰加工產業園項目,助力屠宰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切斷傳染源。各養殖場要對進入豬場的人、車、物、料等進行嚴格把關,并及時對仔豬做好疫苗接種,以保證老百姓能吃上健康安全的豬肉或肉制品。其次,及時做好豬場日常消殺工作。例如,對于空豬舍,先用清水徹底沖洗豬棚、墻壁、地面及圍欄,待干燥后用消毒液對地面消毒,24 h后再用清水對地面沖洗;對豬體用0.1%新潔爾滅、2%~3%來蘇兒或0.5%過氧乙酸等消毒。同時,生豬養殖經營主體要定期對養殖場內的環境進行檢驗,對發病或染病的生豬做好無害化處理。最后,提高養殖戶或其他相關人員的防疫意識,建立健全的疫情防控和反應機制,從而進一步降低生豬養殖的安全風險。
2019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的《優質湘豬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提出,要加快發展適度規模清潔養殖,推動“傳統養殖”向“標準化養殖”“智慧養殖”轉變,著力打造一批種養結合型生態家庭農場,一批“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優質、生物安全、管理先進”的標準化示范豬場和“智能飼喂、物聯管理”的現代化智慧豬場。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是現代化生豬養殖的發展方向,專業化硬件設備越齊全,生豬成活率也會更高,養殖的效益也會越明顯。因此,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應大力引進自動飼喂、通風、控溫、清糞等現代化生豬養殖儀器設備,打造標準化生豬養殖體系,提升標準化、綠色化生豬養殖水平。同時,各縣(市、區)應根據環保政策和經濟發展新要求,因地制宜、科學地劃定生豬養殖區、禁養區和限養區,讓生豬養殖戶安心養殖,提升養殖戶發展生豬養殖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