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似乎正在化身為導演,指揮一場很可能“二戰后歐洲最慘烈的戰爭”。
從2022年2月最初的日子開始,美國不斷以總統和政府信譽背書,一次次發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確切時間。先是2月16日,隨后斷定是19日,接著又是20日,當所有的日子都平靜地過去了,又聲稱戰爭一定會在某一天打響。西方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稱這將是“二戰后歐洲最慘烈的戰爭”。在美國恐嚇式“拱火”下,烏克蘭富豪逃之夭夭,貨幣格里夫納大幅貶值,原油、黃金、天然氣價格輪番上漲。
俄烏“大戰”,隨著一次次“言之鑿鑿”開戰日期的平靜過去,淪為了美國又一次謊言秀。但是導演這場“大戰”的圖謀,遠不止美國人喜歡撒謊那么單純,背后有著美國戰爭策略的重大轉變。
俄烏矛盾,根源是北約東擴,這是美西方設置的圈套。去年12月27日本欄目《俄羅斯保衛戰》指出,如果北約東擴到俄羅斯西大門同民族的烏克蘭,俄羅斯將不得不進行一場保衛戰。理由很簡單,冷戰象征的北約來到家門口,俄羅斯只能進行回擊。當年赫魯曉夫試圖在美國家門口的古巴建設中程導彈基地,美國是不惜以核大戰威脅迫使赫魯曉夫讓步的。
這種事先張揚的挑釁,不只是把烏克蘭拉進北約那么簡單,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美國戰爭策略的一次重大轉折:從自己親自打仗,轉變為挑動別人打仗,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美國立國至今246年,總共打了134場戰爭,只有18年平安無事。如果說美國是“戰爭大王”,沒有人會否認。這些戰爭中,因為兩次不同的結果,帶來了美國戰爭策略的兩次重大調整。
第一次轉折是二戰。美國曾經也是良家少年,受門羅主義影響,偏于美洲一隅悶聲發大財。但二戰的紅利讓美國人眼前一亮,在歐亞大陸遍體鱗傷之際,美國卻既占了地盤又賺了鈔票,還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代表的經濟霸權,這讓美國人形成了概念:戰爭是可以發財的。資本家立國的美國,由此開始了“打遍天下”的惡少歷史。
第二次轉折,是去年剛剛結束的阿富汗戰爭。二戰后美國從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一路打下來,發現自己打仗不劃算。損兵折將不說,國家還債臺高筑,因而即便丟盔卸甲,拜登也咬牙讓美軍離開阿富汗。當去年8月30日午夜,07-7173號C-17運輸機最后飛離喀布爾后,北約東擴烏克蘭的腳步明顯加快了。這是美國戰爭策略的再一次轉變:挑動別人打仗,美國坐收漁利。
美國導演的“戰爭”,似乎正向著劇本指定的方向發展。美國在歐洲的存在大大加強,美國武器源源不斷進入歐洲。2月9日,立陶宛總統宣布將向美國尋求永久駐軍。2月10日,丹麥首相宣布與美國討論新的防務協議,可能容許美軍進駐。此前的2月5日,拜登簽署命令,向羅馬尼亞部署1000人,向德國和波蘭增兵2000人,并將再向波蘭增兵3000人。
二戰后駐歐美軍最高峰在1957年達到43萬,冷戰結束后下降到11萬,反恐戰爭后再下降至6.5萬人水平。但此次新增的都是輕裝斯崔克部隊和第82空降師這樣的兵力,根本不是用來對付鋼鐵洪流的,美軍重裝部隊并無去歐洲的跡象。這里隱含的真相就是,這是來擺甫士拍照的,歐洲需要自求多福。
“三人言市之有虎”。隨著“美國氣氛組”的不斷渲染,前沿地帶擦槍走火難免,2月21日,雙方都傳出了小規模交火的消息。
面對咄咄逼人的北約東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總統令,并簽署俄羅斯與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當天,普京發表電視講話說,美國和北約等西方國家無恥地利用烏克蘭作為潛在的戰爭場所,俄羅斯深知自己對捍衛地區穩定和安全的責任。
歐洲歷史新一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