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2022年2月4日,北京,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美輪美奐,贏得一片喝彩。開幕式上“冰雪五環”與“構建一朵大雪花”這兩段重頭戲的背后,有一支來自上海的動畫視效團隊——核子章魚工作室。
北京冬奧會上的另一創新——用絨線編織的花束代替鮮花作為頒獎花束,這束榮耀之花采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鉤編而成,而負責花束設計和制作的也是“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傳承單位、上海老字號恒源祥。
近期香港新冠疫情吃緊,2月15日,香港馬鞍山體育館內的“火眼實驗室”再次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核酸檢測量。2020年8月,“火眼實驗室”在香港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首次使用。
氣膜版“火眼實驗室”由位于上海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華大基因、上海易托邦聯合設計研發,這種轉運方便、搭建迅速的生物實驗室,不僅在中國各個城市里得到應用,還落地國外,幫助海外城市阻擊疫情。

2022年2月15日,設于香港馬鞍山體育館的大規模核酸檢測臨時氣膜實驗室(又稱“火眼實驗室”)正式啟用。
這些年,“上海設計”越來越多地亮相世界舞臺,令人耳目一新。
2021年,上海創意和設計產業總產出超過1.2萬億元,增速近20%,優秀設計企業、設計人才加速集聚,創新設計成果不斷涌現,國際國內影響力日益增強。
2月17日,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推進大會召開,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按下啟動按鈕,標志著世界一流“設計之都”建設開啟新篇章。未來,“設計之都”將成為上海這座魔都的新名片。
與世界上老牌的設計之都相比,上海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在信息技術、互聯網交互應用上走在世界的前沿,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的結合,將孕育出超越傳統的設計新思潮。
“中國設計時代”的來臨近在眼前,憑借著設計人才齊聚、制造業發達、國際化程度高、文化多元等等優勢,上海率先邁出了建設設計之都的腳步。
奧運會的開閉幕式,從來就是一場比拼設計創意能力的舞臺,每一個細節都代表承辦城市和它所在國家設計創意的最高水準。因此,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成為大家觀察中國設計創新水平進步的最好樣本。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特聘教授王敏,是中國設計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2008年,王敏教授作為設計總監統籌了北京夏季奧運會的整體設計工作。
這位有著豐富的海外學術經歷、幾十年投身于設計創新實踐的專家如何評價中國設計跨越14年的變化?近日,《新民周刊》采訪到身在海外的王敏教授。

王敏教授說,幾年前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設計論壇上,他這樣談自己的體會:“從2001北京申奧到主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籌備2022年奧運會,在設計上我們經歷了從向外吸納奧運理念與奧運設計操作模式、認真取經,到開始審視自身、對傳統文化基因重新認識的過程,中國設計精神的內核逐步確立,具有了文化的自覺與設計的自信。”
做2008北京奧運會的形象與景觀設計時,王敏的理念是:2008北京奧運會形象與景觀既要體現出奧運精神,又應該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載體。而如今的2022北京冬奧會,則要創造出風格獨特、體系完整的新的視覺形象,讓奧運精神與人類命運共鳴,讓中國文化與奧運遺產共生,創造具有未來態勢的色彩與形式,去引領新時代奧運視覺文化。
王敏認為,2022北京冬奧會的設計,已經做到了“面向未來”。“奧運設計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設計水平,如同運動員的表現代表了國家的水平。”跨越14年,今天的中國設計已經呈現出充分的自信和鮮明的特色。
正如王敏教授所經歷的,“設計”是一個舶來品,中國的設計師曾以模仿和學習為主,遵循著西方設計的傳統和理念。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中國設計”踩在社會進步的肩膀上不斷成長。
同濟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對“中國設計時代”到來充滿期待也充滿信心。
2019年,一條新聞在中國的設計學界引起轟動。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了第九次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同濟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4名,亞洲第一,迄今蟬聯第一。當時有人寫文章說“八大美院坐不住了”。
因為這個“亞洲第一”的排名,婁永琪教授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受到廣泛關注,同時這個學院也成為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婁永琪教授這樣解讀“中國設計時代”的含義。“中國設計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說在中國大家普遍對設計開始有了認知,或說設計在中國變得重要了,更關鍵的是,對于設計這個學科和行業,中國要有自己的聲音和獨到的貢獻,而且這個聲音和貢獻要產生全球影響!”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設計”是一個聽起來很高級,但又不明其意的詞語。
按照世界設計組織的最新定義,“設計”是一種戰略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流程,目的是驅動創新、促進商業成功和創造更高質量的生活。
王敏教授說,生活中衣食住行,處處都是設計。“通俗地說,設計就是去讓生活變得更好,更有品味,更方便,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更有利于健康的環境,給人帶來感觀的享受,帶來精神的愉悅。從國家與社會的層面,設計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產業升級的推動力,創新的驅動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敏,2008年北京奧組委形象與景觀藝術總監。
盡管大家對“設計”的概念并不是太熟悉,但網民們吐槽國內設計作品卻是常有的現象。“最丑建筑”“最丑商標”“最丑吉祥物”……很長時間以來,大家對建筑界的安藤忠雄、服裝界的三宅一生、蘋果公司的設計靈魂喬納森·伊夫、康士坦丁·葛切奇的奇怪椅子津津樂道,對國內設計作品卻是吐槽再三。
中國設計真的很差嗎?對于這個問題王敏教授認為,盡管我們經常吐槽隨處可見的低俗設計,期待有更多好的設計作品問世,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的20年,中國設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網友吐槽是件好事,它督促設計師去做好的設計,也給決策者一些壓力。當然網絡上也有一些吐槽是對設計缺乏認知造成的,并非設計本身的問題。設計是整合方方面面因素所形成的,當我們看一件設計作品時,要去了解其背后的問題。”
“設計能力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比如著名的芬蘭設計,就是隨著上世紀50年代芬蘭在二戰后經濟的飛速發展而產生全球影響力的。所以說,如果我們過去看到很多設計讓我們不那么滿意,也主要是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中國設計的時代一定會到來。”婁永琪教授說。
中國的特色和優勢已經開始顯露。婁永琪教授認為,“中國設計”有三個重要的方向,一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強調自己不一樣的需求就會高漲,這時候自己文化的根就非常重要。用現代的眼光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國設計發展,即是‘四個自信’的需要,也是一篇很大的文章。”

同濟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
第二個是中國科技及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國是互聯網大國、人工智能大國,具有世界最全的供應鏈。例如中國無人機在世界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很多國家根本就沒有無人機產業。類似的中國的清潔能源汽車、互聯網、人工智能產業迅猛發展,能夠孕育出與傳統市場完全不一樣的產業生態、生活方式和商業邏輯。這些都給“中國設計”提供了巨大的應用空間。婁永琪認為,與未來科技和產業高度融合將是“中國設計”的一個新特征。

另一個引擎是中國需要通過設計來解決的戰略問題,如“雙碳”“教育創新”和“鄉村振興”等。鄉村振興是中國政府在脫貧攻堅后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以現代化鄉村為目標,創新設計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婁永琪教授說:“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應該有信心和使命設計和引領未來的生活方式的轉型,支撐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的,是新的價值、經濟、科技的創新邏輯,我們可能走出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設計道路。”
王敏教授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表示,隨著中國人工智能、金融技術、物聯網、移動終端市場的領先發展,中國在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等領域一定會出現具有引領性的設計,微信、抖音已經顯示了這樣的趨勢,類似這樣的企業正在不遺余力地探索設計的新地界。
上海市中心一家商場內的小米專賣店,貨架上陳列著一盒深灰色小工具套裝,制作精良,售價99元。這是上海企業小猴科技的產品,名為“米家/wiha精修螺絲刀套裝”。這么一套小工具,創造了一年爆賣100多萬套的紀錄,對生產同類產品的老牌企業德國博世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壓力。
記者詢問店員,看起來沒啥用的小工具,真的賣得好嗎?店員介紹,這套工具是店里長年暢銷商品,購買的大多是年輕男性消費者。事實上,螺絲刀套裝主要滿足一些人的維修愛好和在家中DIY制作小物件的愛好。這些年,DIY成為中國城市里年輕人中間的時尚,這也催生了小工具的市場需求。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在2022年2月舉行的“上海設計之都建設高峰論壇”上發言。
一套螺絲刀的走紅是一個小小的標本,它至少能說明,中國消費者開始為設計買單,而中國的設計人也有能力為新的需求提供高性價比的設計產品。
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推進大會第二天,推進大會系列活動收官之作——“設計驅動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舉行,論壇圍繞大郵輪、新數字、創品牌、精服務、靚時尚、強創新等關鍵詞,從優秀設計企業真實案例和成功經驗出發,設計產業的參與者共同探討“設計賦能產業創新發展”方法路徑。
圓桌對談環節,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分享了她對中國設計產業的信心。
劉力丹曾留學德國,2005年回國進入同濟大學任教至今,同時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意田設計(xlplusdesign)。2010年,德國設計公司designaffairs向劉力丹拋來橄欖枝,這家公司前身是西門子的設計中心。同年,意田設計(xlplusdesign)與這家世界知名的德國公司正式合并。2011年開始,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成長。2016年,劉力丹在上海創立了小猴科技,2017年正式加盟小米生態鏈,成為“米家”產品家族的一員。
她將注意力集中在手動工具上,她認為,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對自己動手拆裝產品感興趣,如果此時提前布局,就會成為這一領域的領先者。后來的市場表現印證了劉力丹當時的判斷。
設計人才的成熟和集聚,是“設計之都”的基礎,而上海已經儲備了一批像劉力丹這樣的設計人才,也已經擁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設計企業。
最近,上汽集團、聯影醫療、微創醫療、奔騰電工、特贊信息等5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單位。
2月18日的“設計驅動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新一批45家上海市級設計創新中心、35家設計引領示范企業獲得授牌。其中有威馬汽車、良信電器、艾為電子、翱捷科技、百雀羚、水星家紡、中船九院、風語筑等細分行業領軍企業;有岸峰設計、正泰智能等優秀獨立設計企業;有純米科技、一條網絡、小佩網絡、米哈游等新模式、新業態企業;以及深蘭科技、傅利葉智能、非夕機器人等設計+硬核科技企業。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阮力在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堅定對標國際國內領軍企業,發揮上海產業門類齊全、產業要素集聚、應用場景開放、國際合作廣泛等優勢,善用數字賦能、深度挖掘需求、分析未來趨勢、激發創造活力,設計新產品、提供新服務、打造新模式、塑造新品牌。
為了推進設計之都的建設,上海布局推動五大新城圍繞產業布局,集聚配套設計力量;持續提升環同濟、環東華、環交大、環華理等集聚區產業能級;進一步在文創園區中集聚創意和設計企業,形成江南智造、昌平路集聚帶等集群品牌。
“中國設計”迎來絕佳的發展時機,“中國設計”也將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地走上世界舞臺。
上海市楊浦區副區長施方介紹,楊浦將現代創意產業作為該區特色,憑借設計產業的集聚和深厚的高校資源,在上海“設計之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楊浦區將大力推進現代設計產業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所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非常高,設計人才既需要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又要能腦洞大開,具有創新精神和旺盛的創新能力。過去很長的時間,中國的設計教育滯后于設計實踐,設計人才比較匱乏。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是全世界最早將“創新”Innovation二字用于學院名稱的設計學院之一,從成立開始就堅持著“設計驅動創新”的學科特色和國際化、開放型的特色。婁永琪教授認為,學院近年來在國際學術界受到的高度認可,正是源于全新的辦學理念。

他介紹,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設計教育長期以來以工藝美術設計為主流,而同濟大學的設計教育深受德國“包豪斯”學派的影響,具有“大設計”的現代設計理念。2009年5月,在同濟大學藝術設計系的基礎上,成立全新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學院成立后就一直在追求“設計推動創新”。“可能很多人覺得創意和創新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我們認為,一個創意只有形成規模化影響力才是創新。”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學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學院里的教師40%不是學設計的,一半的研究生本科不是學習設計專業。“學數學的可以考我們研究生,學計算機的可以考,學管理的也可以考。當我們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因為創新需要科技、市場、創意三駕馬車來拉動。”學院畢業生中已經有不少在一流高校推動設計學科發展,或創業成立了知名的設計公司,也有一些畢業生進入創新企業。

老字號百雀羚的新包裝收獲不少年輕粉絲。
高度的國際化也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一個鮮明的特色。2010年,同濟大學和芬蘭阿爾托大學合作成立“同濟-阿爾托設計工廠”和“同濟大學中芬中心”,通過“設計思維”整合設計創意、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學科,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化、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學院34%的教師是外籍教師,其中不少是享譽世界的設計大師,3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
身為教育工作者,婁永琪也深知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需要進一步改革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2016年,一個大膽的創新誕生:上海市黃浦區與同濟大學共同創辦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將目前放在大學的設計創意培養向初中、高中延伸。婁永琪教授介紹,這個中學的課程除了普通高中課程外,增加了設計創意方面的課程。“我們希望設計創意思維能夠出現在各行各業的人才中。做有設計思維的創新公司創始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律師,有設計思維的大學、中學、小學老師,有設計思維的政府工作人員,讓各行各業都產生新的富有創造力的變化。”
設計教育正在發生改變,促進設計產業發展的另一個引擎——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濟大學與世界知識產權局成立了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并與設計創意學院通過教師雙聘、學生聯培培養設計知識產權跨界創新人才。
王敏教授雖然身在海外,也感受到了北京冬奧會冰墩墩有多火。他認為,此次冰墩墩的走紅背后是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巨大進步。“如果不是奧組委嚴格的保護措施,這么難買到的冰墩墩,肯定會有大批假冒產品。設計專業水準的提高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過去都知道,但常常并沒有將知識產權保護體現在行動上,沒有去尊重設計師的付出。”
21世紀第三個十年,產業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在巨大的浪潮中,“中國設計”迎來絕佳的發展時機,“中國設計”也將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地走上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