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偉大政黨鑄就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yè)。兵團人在長期屯墾戍邊和維穩(wěn)戍邊歷程中形成的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為內容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一精神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為主要源頭,在一代代兵團人戮力同心、不斷奮斗的實踐中歷經艱難險阻、不畏重大挑戰(zhàn)錘煉而成 。其內涵深刻,意義重大。我們不僅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深刻認識兵團精神的地位和作用,還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中探尋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兵團精神;哲學意蘊;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2)01—0097—06
[作者簡介]常俊川,男,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講師,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當前,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激勵引領下,我國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踏上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挑戰(zhàn),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1這一要求既是對新疆黨員干部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的殷切期望,也是當前維護新疆社會穩(wěn)定,實現長治久安的責任擔當。兵團精神正是承載了愛國、奉獻、奮斗和進取之精神,豐富了我們黨的精神內容,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兵團精神的淵源——建黨精神與革命精神的統一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重要品格是從偉大的建黨精神孕育而來的。自近代以來,為實現這偉大復興夢想,中華兒女中無數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鏡鑒革命歷程,首位的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資產階級辛亥革命,就其性質而論,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值得肯定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王朝帝制,在整個的斗爭過程中同樣獻出了寶貴生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業(yè)績。但是,這場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就此而言,辛亥革命并沒有真正的成功。其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民主革命。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堅苦卓絕斗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革命精神就是在這一革命過程不同斗爭形態(tài)中誕生的。故此,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起初其蘊含的建黨精神就具有首創(chuàng)性,就是與革命相統一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1
事實上,兵團精神也是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革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兵團一路走來,以偉大的建黨精神為原點,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為主要源頭的。兵團成立初期,不可忽視的是“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性、人文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地緣政治的嚴峻性”都是兵團要面對的。因此,兵團以屯墾戍邊、維穩(wěn)戍邊為使命,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可歌可泣、可表可言的成績。從這一層面來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zhàn)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兵團精神的發(fā)展與傳承,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兵團能為之。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中,從“國家—社會”理論、“市民社會”理論、法治思想、社會職能思想等層面都有經典的論述。馬克思指出:“國家所能反映出來的經濟需要事實上也僅是一部分需求,即掌握和支配生產的階級的需要”。2如此認識,為了滿足生產階級的需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工人農民等進行的革命,一是為了勞苦大眾的解放,二是為了建立屬于自己,并且代表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國家。為求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一個為著生產階級服務的政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兵團同樣是為著生產階級——人民服務的。因此,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考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所體現出的國家觀就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成果,就是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兵團實際相結合形成的黨的精神財富。所以,在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兵團要更好地履行好維穩(wěn)戍邊的“三大功能”、發(fā)揮好“四大作用”,這是我們黨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必然所需,也是在一次次革命、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總結經驗的必然選擇。
“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實踐理論范疇的馬克思主義,其理論思想中的“實踐”概念是體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中介性橋梁,為理論介入現實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資本章》中,從雇傭勞動的角度重釋勞動實踐與勞動主體關系,批評了“從直接勞動來理解勞動”“從工人感覺來理解商品價值”3等錯誤觀點,強調從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角度理解社會關系背后的歷史矛盾,在歷史內在矛盾中理解理論實踐的現實基礎,進而從特定的歷史的勞動形式中展開理論實踐活動與理論實踐主體關系的探討。由此而言,中國共產黨從正面回應了馬克思的這一理論論述,并且直接性地回到了最實際的“生產勞動”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著重考察特定的自然因素和特定的地緣政治等內在矛盾出發(fā),具有實踐性和首創(chuàng)性的組建了兵團。中國共產黨在初創(chuàng)兵團時期充分發(fā)揮“實踐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特質,面對戈壁沙漠和荒原,攻克了“路到頭、水到頭和地到頭”的困難,正是兵團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敢于與自然困難作斗爭,傳承發(fā)揚“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實干精神,才能在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邊境線布局設點、才能 “不與民爭利”,為“各族人民大辦好事”,歷經艱辛,建成了一個個農牧團場,開創(chuàng)新疆農、工、建、商業(yè)的歷史先河。
由此,馬克思主義政黨 “實踐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活動,本身就是人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兵團精神繼承發(fā)揚偉大建黨精神,體現出“知行合一、實踐第一”的優(yōu)良品格正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與革命精神的高度統一。
二、兵團精神的產生——現實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兵團精神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既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有著時代的現實性。歷史的必然性總會在從理論的必然性當中發(fā)現印證。正如恩格斯指出:“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明為必然性……必然的東西歸根到底會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1也就是說一實物未經出現其是不現實的,然而只要其合乎理性和合乎發(fā)展規(guī)律,必然或遲或早的變?yōu)楝F實。當然,從相反的角度分析,現存的一事物一旦喪失其存在的必然性,那么,終將會變?yōu)椴滑F實。所謂的現實性總是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它既是過去“現實”的發(fā)展變化之結果,又是將來引起“現實”的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是這種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認識了必然性,也就認識了其本質,這一特質是不可避免和確定不移的趨勢。就此來看,兵團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時代現實性主要體現在社會基礎、思想基礎和黨的領導三個方面。
從社會基礎來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首先,為了回應現實。在新疆解放之后復轉軍人占比較大,亟需安置;加之自1949—1950年期間抗美援朝我軍人數增長,軍費開支自然增長,就有了現實需要。其次,解放之后的新疆面臨開發(fā)建設急切需要。彼時新疆經濟社會主要靠農牧業(yè)來支撐,但是其生產落后、水平低下,根本不能促使經濟社會長足發(fā)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一度還處于近乎停止不前的狀態(tài)。鑒于這種現實性,考慮當時新疆政府的經濟壓力和各民族群眾的經濟生活負擔以及進一步鞏固邊防、加快當地發(fā)展的現實,自1950年1月始,駐疆部隊在生產建設中投入了精力,基本實現了糧食、蔬菜和油料的當年自足。最后,為了鞏固西北邊防,防范民族分裂,中央政府于1954年10月命令駐疆人民解放軍第二、五、六軍大部和第二十二兵團全部就地集體轉業(yè)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并且脫離國防部隊序列接受中共中央分局和新疆軍區(qū)雙重領導;確定其使命為“勞武結合、屯墾戍邊”。“伊塔事件”后,鑒于現實情勢又迅速在伊犁、塔城、博州、阿勒泰和哈密等地區(qū)兩千多公里的邊境沿線組建了縱深10至30公里的邊境團場。
從思想基礎來看,據《辭海》釋義,屯墾就是屯兵邊境,就地開墾,屯田則指政府為取得給養(yǎng)或稅糧利用兵士和農民墾種的荒廢田地。《辭源》則解釋屯田為“政府利用軍隊或農民商人墾種土地,征取收成以為軍銅”。從史實來看,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有“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之舉;到漢代,漢武帝于公元前214年“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后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這就可以說明中國幾千年來就有屯墾戍邊、保邊衛(wèi)疆和開發(fā)建設的歷史和思想遺產。由此,以史為鑒,始于西漢的中央政府對西域的大規(guī)模“屯墾戍邊”之策呈后世各代沿襲,使之成為“千古之策”。
此外,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思想中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傳統價值觀思想,“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的人生價值觀思想。這些都是兵團精神的優(yōu)秀思想基礎。當然,尤為重要的當是中國共產黨在各時期形成的諸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等,成為兵團精神形成的直接思想基礎。這些精神不但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而且它所折射出的堅定理想、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依靠群眾、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內容正是兵團精神的根源。在這些黨的優(yōu)秀精神基礎上通過與兵團具體的實踐,逐漸形成了早期的“堅持和發(fā)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屯墾戍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奮進”的“兵團精神”。2這些一脈相承的精神都有著歷史的必然性,都奠定了兵團精神的思想基礎。
從黨的領導來看,卓絕奮斗的共產黨締造了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3由于近代工業(yè)的逐步拓展,中國的工人階級也伴隨其發(fā)展和成長起來,但力量還不夠強大,需要廣大的農民階級做為同盟軍,故中國共產黨人大多都出身于農民,他們大多都是從農民轉化和加入組織的,這就天然地與農民有了同盟聯系。經過實踐鍛煉和思想教育,使得農民在居住和集中層面所表現出來較強的“紀律性和組織性”這就天然地為強大的政治力量奠定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上世紀新疆和平解放后即著手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疆兵團的農場從34個增加到137個;耕地面積由7.73萬公頃增加到80.86萬公頃;糧食產量由7.18萬噸增加到72.03萬噸;農業(yè)總產值由0.32億元增加到3.64億元。這是黨的領導在組建、發(fā)展兵團的最大體現,也是兵團精神形成的現實基礎。
三、兵團精神的價值——時代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從實踐論的角度講,“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由此可見,那些把精神理解為神秘的、虛幻的或者別的什么不可捉摸的東西的人和理論,都會在馬克思哲學這里受到有力的回擊。毋庸置疑地是意識源于社會實踐,社會生活追其本質也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其本質也是實踐的政黨。當然,中國共產之所以能,關鍵是馬克思主義行。因此,中國共產黨秉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2從實踐的哲學理論來考察,兵團精神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產生出來的。實踐證明,在新疆組建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zhàn)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新時代弘揚和踐行兵團精神的價值所在。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其主要體現在開發(fā)建設、深化改革、先進文化示范和社會治理的協同性等方面。
第一,從開發(fā)建設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是職責與使命的統一。如果說“屯墾戍邊”是上世紀黨和國家賦予兵團的職責使命,那么兵團一直以來都很好地履行了這個使命。進入新時代,這個使命轉變成了“維穩(wěn)戍邊”,這是時代所需,也是現實所需。然而,這一使命的履行和實踐始終都體現在開發(fā)建設上。從大力發(fā)展二、三產業(yè)到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亦或是著重于新疆的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兵團的“屯墾”—“維穩(wěn)”始終不忘開發(fā)建設的實踐。兵團將戍邊和維穩(wěn)系統結合起來,不僅做到了保家衛(wèi)國,而且與“三股勢力”勇于斗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三股勢力”破壞影響了新疆社會和大局穩(wěn)定,使國家統一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和危害。面對現實,兵團不畏難,在防范和打擊“三股勢力”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在走工業(yè)化道路上形成了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協同發(fā)展的多門類工業(yè)體系,為新疆的現代化工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且,兵團始終堅持走農業(yè)現代化之路,大規(guī)模引進、吸收、研發(fā)和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持續(xù)開展規(guī)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國營農場建設,在把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的前提下,開創(chuàng)了新疆現代農業(yè)的先河。
值得肯定的是,兵團在自始至終的開發(fā)建設上始終不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推進“師市合一、團鎮(zhèn)合一”的城市、城鎮(zhèn)建設先進理念和思想,大踏步推進了城鎮(zhèn)化建設,改善了職工群眾的生活,不斷增強廣大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人民的承諾,也是黨領導兵團在一步步踐行兵團精神的實踐。
第二,從深化改革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實踐價值是實干與擔當的統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十八大以來做出的重要部署。針對現實所需和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兵團時指出“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須把兵團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在事關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上發(fā)力”3。因此,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兵團始終堅持黨中央的定位,以“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為前提,進一步明確兵團職能定位,在“調節(jié)社會結構”“促進區(qū)域協調”“優(yōu)化人口資源”和“推動文化交流”等方面著重發(fā)力。當然,兵團不是孤軍奮戰(zhàn),更不是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兵團牢牢把握國家利益和新疆大局,持續(xù)深化改革,其實質和目的就是堅持和優(yōu)化兵團的存在和力量。從“依法授權”到“政”的職能轉變,這些改革都是兵團精神實踐、擔當和實干的協同體現。任何實踐的主力都是從自身出發(fā)的。兵團面對現實需要,不推脫,不躲避,始終如一地從內部推進,在增強自我發(fā)展壯大上釋放活力。準確把脈,著力檢視時代和現實關鍵所需,以實干和擔當相統一來踐行兵團精神,凸現實干和擔當的時代價值。
第三,從先進文化示范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應用價值是示范性和凝聚力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以文化人”本身就是其固有的功能和使命,當然,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內容。關于“人類何以有文化”這個話題,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早有回答,“人化”與“化人”的統一是其持有的文化實踐過程的本質觀點。當然于此對象化而言,“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便成了這一對象化活動的中介,二者有機統一于一體。無疑,這就給“以文化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在踐行兵團精神的基礎上,兵團始終牢記黨中央部署和要求,在履行三大功能上著力于“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的建設,在發(fā)揮四大作用上積極“推動文化交流”。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內容,將現代科技融入兵團文化中,不僅惠及兵團職工,而且向地方農村擴散,促進了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文化傳播手段上,以公共文化活動為載體,尤其是在與地方毗鄰的農場,以團場與地方政府為主導開展的文化活動,豐富了兵團和地方農村的文化生活。兵團文化崇尚科學精神,尊重理性,尊重實踐,將人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放在首位,這種先進的價值觀念影響著新疆現代文化的發(fā)展。
尤其是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為更好實踐和弘揚兵團精神,兵團建設“先進文化示范區(qū)”就是要成為新疆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典范,更要成為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引領者,成為先進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成為敵對勢力思想文化滲透的抵御者,更有效地引領各民族文化轉型,更有效地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這是兵團發(fā)揮先進文化示范引領作用的基礎。因此,一直以來,兵團著眼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持續(x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作為建設“先進文化示范區(qū)”的目標性內容,并且在推進文化潤疆工程上發(fā)力,進一步堅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凸現兵團精神的時代性和價值性的統一。
第四,從社會治理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和守正創(chuàng)新的統一。社會治理的基礎是人民,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無產階級的選擇,并且使其成為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正是其含有的人民性這一理論品格。也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成為帶領全人類解放的有力思想武器。自無產階級掌握了話語權,人民當家做主建立了自己的統治,由此形成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漸凸顯出了優(yōu)越性,產生了新的治理模式。無論是中國之治,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兵團治理,都具備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和實踐的品格。
兵團精神的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和守正創(chuàng)新的統一,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準確把脈、著力檢視現實的關鍵所在。兵團始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社會治理的重點上依照國家精準定位,無論是聚焦深化改革,還是健全完善兵團基層治理的各項制度和機制,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兵團社會治理相得益彰、守正創(chuàng)新。同時,在聚人口、調結構,南疆城鎮(zhèn)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完善上形成新舉措凸顯了兵團在實踐中的組織優(yōu)勢和動員能力,發(fā)揮了兵團融入新發(fā)展格局的強大動力,實然性地體現了兵團精神以人民為中心和守正創(chuàng)新相統一的實踐。
四、結語
中國的崛起不僅是世界范圍內的歷史發(fā)展大事,更是古老東方文明的涅槃重生。新時代,在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的基礎上,兵團汲取營養(yǎng)不斷傳承弘揚革命精神和兵團精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兵團既要當好安邊固疆的穩(wěn)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又要做好匯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壯大實力。因此,兵團要聚焦新疆社會總目標,履行職責使命,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同時,要把握好兵團精神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價值的關系維度,兵團精神不僅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兵團恒久傳承弘揚的精神財富,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時代精神的特質,也有始終保持與人的存在狀態(tài)、人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形態(tài)的同步性和自覺性。在這個維度上不斷拓展其存在和實踐的價值空間,繼而拓展歷史尺度、創(chuàng)造更大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王恩茂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9-1.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王君正在兵團黨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強調 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抓落實 全力推動兵團深化改革取得新進展[J].當代兵團,2021(4):16.
[6]謝伏瞻.百年大黨奮進新征程的政治宣言[N].人民日報,2021-7-14.
責任編輯:楊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