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凡 胡濱 李冬梅

《專家學者當主播》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共云南省委網信辦、云南省廣播電視局主辦,云南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云視網)拍攝制作的一檔網絡短視頻理論節目,通過云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矩陣全網發布。
節目共5集,每集5—7分鐘,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云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主題內容,從鄉村振興、“三個定位”戰略目標等選題入手,邀請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農業大學的5名青年理論專家,用“網言網語”闡釋黨的理論創新成果。
唱響時代主旋律
傳播云南好聲音
理論宣講是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推動科學理論走進群眾的重要途徑,是統一思想認識、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舉措。云視網團隊積極探索理論宣講模式,致力于推出一檔“年輕態”的理論節目,最終確定以專家“變身”主播的形式,用新潮話風講述生動故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如何邁上新臺階?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如何展現新面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如何開創新局面?這是全國高度關注的焦點,也是云南故事最精彩的主題。理論傳播者不僅要把云南高質量發展背后的支撐力量講清,還要把推動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綱”和“魂”說透,最終達到“一滴水折射太陽光輝”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策劃選題,云南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的編導將視線投向全省各個地州市,通過與省委黨校專家合作、走訪省鄉村振興局、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等單位,篩選具有代表性的地點和事件。
專家方面,節目組和云南省委黨校合作,邀請5位理論功底扎實、表達流暢、親和力強的85后青年專家,同攝制組一起深入基層調研,走鄉村、進社區,聽民情、訪民生,與當地群眾同吃、同勞動,將理論課堂搬到田間地頭、事件現場。節目組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記錄下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以創新的理論表達形式,增加節目感染力。
如,攝制組和青年專家深入“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倒生根社區、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洱海、中老鐵路沿線、“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昆明市東川區、紅色小鎮昆明市尋甸縣柯渡鎮采訪、拍攝,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入群眾生活。青年專家在實景中講述云嶺大地發生的真實故事,在實踐中探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文化振興的云南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青年專家還基于實地調研成果,通過理論概述、總結,再次指導實踐。這實現了“理論從實踐中來,反過來又指導實踐”的目的。
實地探訪深入一線
潛移默化傳播理論
理論宣講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專家學者當主播》依托青年理論專家,帶領觀眾在實地探訪中發現故事,繼而延伸到地方發展思維,讓觀眾潛移默化地學習理論知識。
無論是從邊疆各民族歷史變化中感受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是從洱海昔日過往到今天美麗轉變中看到的“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無論是“李子溝開花洋芋”品牌傳遞的“鄉村振興 產業為先”的道理,還是丹桂村紅色資源展現的“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靈魂”的理念;又或者是從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領悟到的云南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的作用……視頻時長雖短,容量卻大。
在《鄉村振興 產業為先》篇章“昆明市東川區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踐和探索”中,節目組和青年理論專家趙思旭走進距離昆明主城150多公里的東川區,和李子溝村的農民群眾一起走到田間地頭,切身感受“開花洋芋”為當地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見證當地如何積極貫徹“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思路,助推鄉村振興。
在《鑄牢鄉村振興的根和魂》中,有村民表示,“這些年,丹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好了,交通好了,下一步自己想開一個農家樂……”這些質樸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村民生活的變化,呈現出一幅接地氣、冒熱氣的鄉村振興畫卷。
矩陣聚合傳播
互動擴大效果
現場感十足的內容,也使得該節目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2021年年底,《專家學者當主播》在云視網推出,并在云南廣播電視臺官方微博號、抖音號、微信號、視頻號、快手號等各個新媒體賬號上同步播出;同時,節目還上線“學習強國”平臺,在人民日報App、央視新聞、人民視頻等多個中央級新媒體平臺發布,形成了多層次的新媒體發布矩陣。
此外,《專家學者當主播》還在云南IPTV上推出,形成了互相引流的大小屏互動模式,覆蓋不同收視群體,形成立體式傳播效果。
在此基礎上,云南臺新媒體中心還遵循網絡傳播特點,鼓勵新媒體編輯增強與各個新媒體平臺賬號粉絲的互動,擴大節目影響力,增強節目傳播效果。自節目播出以來,《專家學者當主播》視頻總觀看次數超50萬次,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熱議。
(作者單位:云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