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天歌

在搜狐視頻的獨家版權到期后,下架4年之久的經典美劇《老友記》重新上線國內流媒體。此次,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B站等多個平臺聯合拿下該劇版權,同步推出。經典美劇《老友記》首播于1994年,完結于2004年,曾創造5250萬人的單集收視紀錄,是史上最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長尾劇”。
所謂“長尾劇”,通常指那些在首播后依然不斷重播、且始終保持一定熱度的劇集。這些劇既滿足一部分固定觀眾的觀看需求,同時能吸引一批批新觀眾,累加起來往往能夠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時至今日,《老友記》在海外流媒體平臺依舊保持著每周2500萬次的觀看量,版權方靠這部劇可以每年收益10億美金,這正是長尾效應的作用。此番國內流媒體的聯合引進,同樣是看中《老友記》的那條還在延長的“尾巴”。
為何《老友記》能產生
“長尾效應”?
毫無疑問,《好友記》擁有過硬的內容質量。其情節、人物、喜劇特色、時代指向都可圈可點,劇情背后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觀念放至今日也并不過時。這使觀眾有??闯P碌挠^劇體驗。觀看老劇也符合當下年輕受眾尋找成長印記與共鳴的懷舊審美心理。
體裁也是因素之一?!独嫌延洝纷鳛榍榫跋矂?,每集人物設定和場地基本相同,劇情相對獨立,結局開放。觀眾可以從任意一集開始觀看,不會影響對劇情的理解,故事整體框架的連貫性和黏性也能繼續留住老觀眾。因此,《老友記》更像是“枕邊書”,具有高陪伴性、低注意力需求的特點。
經典長尾劇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上,不僅沉淀著一批黏度較高的“忠粉”,且還在不斷吸納著數量可觀的“路人粉”。對劇集內容、相關熱點及話題的探討,容易調動觀眾的觀看積極性,并促發他們在社交平臺上獲得參與感和情感共鳴??梢哉f,長尾劇的話題延展性與二次傳播力是不容小覷的。
互聯網時代,每天面對海量劇集的中國觀眾有太多選擇,也因此變得選擇困難。長尾劇代表著被很多人選擇過、驗證過的高品質,因此更容易獲得觀眾的信賴。
經典海外劇為何是
各平臺必爭之地?
雖然《老友記》此前在國內影響力很大,但國內各平臺始終沒有獲得正版授權,直至2010年,搜狐視頻花費重金拿下《老友記》版權,該劇才堂堂正正地和中國觀眾見面。
觀看正版是一種情懷和態度,是中國觀眾想給陪伴自己多年的“老友”補上的那張票。這也是為何在搜狐版權到期后,甚至有網友呼吁為搜狐眾籌續版費。這也讓《老友記》等經典海外劇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的必爭之地——誰拿到版權,誰就贏得了觀眾的尊重;反之,勢必會遭到聲討。去年5月,B站因沒有購買版權卻幾乎同步上線《老友記重聚特輯》,引發了糾紛。此番B站加盟正版引進的陣營,想必也是吸取了前車之鑒。
2010年前后,搜狐視頻率先開辟了正版美劇引進的賽道,領先上線了《老友記》《迷失》《越獄》《生活大爆炸》《紙牌屋》等一系列經典美劇,并由此引發了國內視頻平臺的海外劇版權爭奪戰。此后的幾年,搜狐風頭銳減,騰訊視頻接棒領跑,花費重金引進了《權力的游戲》等重磅美劇。盡管播放量高開低走,但“權游”IP的衍生收益才是騰訊視頻的目標所在。
新一輪的海外劇IP版權
爭奪之戰打響?
不同于十年前激烈的獨家版權之爭,今年《老友記》的聯合上線更像是多平臺協商共謀的產物。當下,優愛騰等各大視頻網站面臨著愈發嚴峻的生存挑戰:連年的戰略性虧損、短視頻平臺的分流與夾擊、會員數量增長遭遇天花板……如能節省下部分高昂的版權成本,不失為一種多方受益的共贏策略。不難預見,海外劇版權引進的未來發展趨勢,即是停止為內卷溢價買單,降低引進成本,爭取最優效益。如此說來,新一輪版權競爭白熱化的可能性并不大。
經典海外劇進入流媒體平臺
是否還能產生持續的盈利空間?
《老友記》上線近一周,成績單不算亮眼。截至2月17日,騰訊視頻的第一季播放量為1078.6萬次。比較而言,早該劇4天上線的新劇《假日暖洋洋2》的播放量已達2.1億次。有報道稱,此版本刪剪了不少敏感內容,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導致播放量上不去。在筆者看來,此影響因素固然存在,但干擾性并不強。相信諳熟劇集上線尺度的平臺方已做好了相應的準備與應對方案:或是提高剪輯水平,在尺度內更好地加工原劇;或是坦然接受部分損失,忽略那些因為劇情刪剪而放棄觀看的觀眾流量,將目光放遠,關注劇集的長尾效應。目前看來,平臺的態度更傾向于后者。
長尾效應本身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累積的,時間越久,效應越突顯。因此,僅由短期做評判,恐怕言之過早。
國內電視劇市場能否復制
多季長時經典作品?
事實上,大體量的長篇劇已不再是中國劇集市場的主流。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在政策的支持下,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品質短劇通過市場驅動、平臺扶持、制作升級,進入頭部劇集市場。這成為劇集生產的重要趨勢,也契合著當下互聯網用戶高效率的觀劇需求與碎片化的觀劇習慣。正因如此,引進經典長劇其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足部分觀眾對長劇的觀看需求,同時又可免去自行拍攝、制作等燒錢又費力的環節,規避諸多不確定因素。
由此看來,經典劇在劇集市場中是一種近似于“硬通貨”的存在——就算不能增值,也能夠保值。既然如此,各家流媒體平臺又怎會錯過這樣一筆保險的生意?我們相信,短時間內海外經典劇的正版引進步伐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