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同芝 夏俊剛
多年來,西方國家長期壟斷高端醫療耗材和技術,導致中國仍依賴發達國家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從而也加重了國人看病就醫的負擔。如何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實行高端醫用耗材國產化?
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以其與美國、新加坡科研機構的深入合作背景,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科研發展環境,帶著幾十項最新的科研成果,懷著一顆技術報國、產業報國的初心和情懷,果斷決定回國創業,他決心依靠自己的技術團隊,要徹底打破國外企業對中國醫用高端耗材產品的長期壟斷,實現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一是核心技術的壟斷;二是產品價格上的壟斷),踐行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以大愛無疆為蒼生的情懷,研發出讓國人用上世界最先進的產品,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為國人健康帶來福祉,他便是禾木(中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CEO王吉成博士。
產業報國:從心臟支架到顱內血栓
抽吸導管系統先行者
王吉成博士,于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清華大學,服從國家分配到國家部委工作。1988年他赴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長期聚焦醫療器械材料研究,從事高分子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研究多年,并在美國著名醫療器械公司從事介入治療中所使用的各種輸送系統的開發,從基層做起,先后擔任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項目組長、研發部門經理。成功研發出一系列高端耗材產品,為以后從事此領域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2001年底,王博士加盟新加坡柏盛國際公司,曾擔任技術總監、COO、CEO,主持開發過世界第一個可降解藥物涂層心臟支架產品,領導吉威醫療與國內外兩家醫療器械公司一起,在國內實現高值耗材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王博士在美國及歐洲已獲得21項發明專利,并且已有多項專利產品應用到產品及設計的生產中。發表有關高分子材料及加工技術方面的論文30多篇,在國內外高分子和醫療器械領域,已成為被關注的有重要影響的資深科學家。由他領導的公司先后獲得國家級技術發明二等獎、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國家千人計劃等多項專家殊榮。
2003年6月,王博士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越的發展環境,帶著他在美國最新的科研成果回國創業,創辦了山東吉威醫療制品有限公司,作為公司的創始人、CEO,其創業初衷就是要徹底打破國外企業對醫用高端耗材產品的長期壟斷,憑著他深厚的科研功底和幾十項最新的科研成果,研發屬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耗材來挽救國人的生命,讓百姓享受高品質、低價格的國產品牌產品。
2003年11月吉威公司取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王博士領銜研發的新一代治療冠心病高端醫療產品愛克塞爾藥物涂層支架系統,不僅擁有核心自主技術產權,而且相比國外先進產品,價格更容易被國內患者接受,突破了世界上生產可降解聚合物涂層支架的一大難關,也是中國市場上投放的第一支體內吸收的生物降解藥物涂層支架,該產品通過微創介入方式治療冠心病,克服了外科手術創傷大和藥物治療見效慢的缺點,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2005年4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一行到吉威公司視察,認真細致地聽取了王博士對冠脈藥物涂層支架系統的制作過程、生產工藝和產品用途及預期療效等情況的介紹,詢問了藥物涂層支架的技術特點,了解到吉威冠脈藥物涂層支架不僅擁有自主技術產權,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一旦在中國上市可以替代國外進口產品,大幅降低同類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價格。
自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該公司一年來,公司得以飛速發展,公司員工由26人發展到200多人,產品從無到有,到2006年產值過億元,產品在中國主導醫院銷售額位居第一、二位。
2006年6月20日,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一行專程來到吉威公司實地調研,當他聽取了王博士的工作匯報后,馬凱主任對公司研發的優勢產品所取得的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及未來公司發展前景,大加贊賞,并鼓勵企業要自主創新,不但在產品設計上,而且要在生產設備及技術上也要創新,把這一利國利民的民族品牌產品變成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創新之光:與高校聯姻,突破技術瓶頸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王博士回國創業的第二個高科技企業——禾木(中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木公司)于2016年4月19日成立,注冊資本約2300萬美元,公司于2017年正式運營,研發總部位于山東威海,運營中心設在北京、上海。同時公司還在新加坡設立運營總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禾木公司是一家快速發展的神經介入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型平臺企業,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顱內血管狹窄等腦血管病領域提供神經介入整體解決方案,是威海市重點招商引資的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制造科技型企業,也是王博士回國創業吉威醫療后的再次創業力作。
由該公司研發的“柔性增強神經血管導管”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由公司研發的主導產品“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2021年5月12日獲批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注冊證。公司深度打造血管介入全領域、全維度產品布局,覆蓋神經、冠脈、外周血管介入產品及通路、輔助耗材,爭創神經介入領域領軍企業,打造國內首個顱內血栓抽吸導管。
專家介紹,腦卒中是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在中國成人致死、致殘的各類病因當中排名第一。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以及高經濟負擔五大危害。其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占我國卒中類型的70%左右,可以導致約10%患者90天內死亡,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致殘。
專家指出,“時間就是大腦”,腦部神經細胞不能再生,血液供應中斷超過五分鐘,腦細胞功能就會受損,血液供應中斷1小時,就相當于大腦衰老3.6年。臨床專家認為,該病有效治療時間八小時,越快取出血栓,疏通血管,恢復血流,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腦組織功能,有效減少或避免殘疾和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全球新發腦卒中患者總人數1360萬人,中國每年新發腦卒中300萬人,因腦卒中永久性致殘500萬人,新發患者致殘70%—80%。每5人死亡至少1人因患腦卒中而亡,患者第1年復發率達17.7%,5年累積復發率在30%以上。每年治療費用超過400億元人民幣。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要將心腦血管死亡率降低近20%。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發布的《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也將提高急性腦梗死再灌注治療率作為主要工作目標。禾木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王吉成博士介紹說,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是禾木公司的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在本產品獲批之前,國內只有進口同類產品。
禾木公司致力于集中全球最“智”資源服務中國,致力于打造中國血管介入領域的創新產品,以專業資深的管理團隊、多元化研發和國際學術資源,提供全球領先及可靠的創新技術產品。公司依托美國硅谷的海外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發攻關,與清華大學化工系攜手開展技術合作,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合作推進臨床試驗,通過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創解決了在顱內抽吸導管方面關鍵醫療器械的“卡脖子”問題。公司將持續致力于促進中國介入治療領域快速發展,除了產品創新研發之外,公司也將積極參與到各地卒中中心的建設及基層醫生培訓當中,最終造福廣大中國患者,助力“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和目標達成。
王博士從事醫用高端耗材研究多年,他創辦的公司成為同業中的“穩定錨”。憑著團隊實力研發擁有主導產品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領先世界同業先進技術的產品,以質優價廉的產品,護佑國人健康,受到國內患者們的信賴。
談到創業歷程,禾木公司總經理孟春饒有興趣的說,公司成立至今,專注該領域最前沿,專注研發出精品,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一切。孟春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取得了伊利諾伊州立大學MBA,負責公司市場和銷售整體運營,有著20+年醫療行業資深經驗,曾擔任吉威醫療副總裁,先后供職于波士頓科學、賽諾菲、拜耳等跨國公司。他介紹說,禾木公司舉全公司之力研發上市的具有原始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優勢產品,不僅減輕國家醫保壓力和患者家庭經濟負擔,還為國人健康帶來福音。
公司從神經介入全線產品,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通路輔助三大市場科學布局,高點定位,持續研發發力,并對未來在研產品布局,有效解決外周介入頸動脈、腎動脈、膝下動脈總體市場瓶頸問題,以支架、球囊、旋切技術、射頻消融等高科技含量產品解決人類病痛,以該領域創新產品,實現進口替代產品。
孟春告訴我們,神經介入產品主要聚焦于四大疾病,這個產業未來是一片藍海,該領域內較少或無國產產品,預計2025年中國神經介入行業規模可達3000億元。孟春直言,王博士從創辦吉威醫療到禾木公司,續寫了海歸學子回國創新創業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依靠這個優秀團隊,一路前行,風雨同舟,只為健康中國貢獻企業一份力量。
孟春認為,在挺進神經介入領域過程中,公司具有五大競爭優勢:一是占據神經介入產品替代進口黃金賽道先機;二是“多源技術+自主創新+全球視野”的戰略布局;三是“心臟藥涂支架創業經驗+行業優秀團隊配備”;四是ADApt技術臨床應用將引領機械取栓治療革命;五是全線的產品布局將擺脫器械配套的瓶頸難題。
幾年來,王博士帶領他的研發團隊,聚焦神經介入領域終獲成功。2021年5月24日,禾木(中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傳來喜訊,中國首個國產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AfenttaTm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多項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該公司這種設計的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能夠更接近血栓,血管再通率達到93.2%,高于其它導管的74.2%,平均取栓時間在19—24分鐘,90天后的功能獨立評分更好,患者致殘率顯著降低。
蓄力未來:科技創新永遠在路上
人才引領戰略與“產、學、研、醫”結合,是禾木公司創新崛起的一大亮點。走進禾木公司,在這里,我們看見了創新永不停歇的源頭活水,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已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在該公司與研發生產總經理張新波座談中得知,這位畢業于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曾在王博士創辦的吉威公司任工程師、經理、總監、質量委員會負責人等職位,有著20年+豐富的藥廠和械企工廠管理、研發、建設和運營經驗。針對當前臨床市場形勢,他坦言,許多國內醫院已對國外產品及設備形成路徑依賴甚至心理依賴,不愿意用國產產品。
大家都明白,做醫療器械產業要想突破技術“卡脖子”,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離不開創新與巨資投入。業內皆知,誰創新誰吃虧,且投資大,還不一定取得成功。但為了中國老百姓的健康,王博士敢于吃虧,敢于奉獻,攻堅克難,研發出高端醫用耗材產品,只想跟國外同類產品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讓國內醫生臨床用上得心應手放心產品,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從根本上減輕就醫看病經濟負擔。
公司創業4年來,用于科技研發,購買設備原材料和做臨床等投入近兩億元。到目前,以公司科研團隊力量已拿到國家藥監局7個產品注冊上市證書,省局兩個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這在同業中也是少有的。短短4年多時間,公司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引起行業矚目,為中國醫療器械新產品產業發展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目前,公司達到了自主控制的程度,基本上扭轉了關鍵技術產品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公司全力整合項目、人才、資本等方面資源,守正創新,激發公司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形成強力聚集效應。通過創新研發,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實現了公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