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藝婷(福建:廈門市集美區東輝小學)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被提升到了重要位置。情境化試題能夠更好地對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進行考查,以科學文本中的情境作為載體,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分析文本,提取關鍵信息,調動已有的科學知識技能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筆者通過收集、研究適應對應學段的科學文本,基于《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 版)》(以下簡稱《標準》)中的目標,創設情境與設計試題,考查學生的科學知識掌握情況和核心素養落實情況。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提到,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境化試題可以通過文字將學生帶入不同的情境之中,試著解決相應的問題,考查未來學生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是否具備相應的科學思維、分析判斷、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借助《魯濱孫漂流記》將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整冊教材串起來,創設相應的荒島求生情境,設置題目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魯濱孫漂流記》講述了魯濱孫只身漂流到荒島上,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堅強生存后重回故鄉的故事。假如你流落荒島,請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技能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確定時間和方位能夠幫你更好地生存,你要怎樣借助太陽和影子來判定時間和方位?本題來源于《太陽》,《標準》提出學生要能夠描述怎樣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能夠描述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本題借助情境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太陽和影子的位置變化判斷出方位,從而判定方位;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簡述制作簡易牛頓鐘來解決計時的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在岸邊找到了一些大小不同的鐵碗、塑料布、小石子等物品,可以做一個簡易的海水變淡水裝置。請你采用畫或者寫的方式,簡述如何利用蒸發與凝結將海水變成可以飲用的淡水。本題來源于《水受熱以后》《水遇冷以后》。《標準》提出,學生要能夠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生的狀態變化,本題借助情境來考查學生能否借助盆中的海水蒸發,水蒸氣碰到塑料布遇冷重新凝結成水,并且流向塑料布的最低處后滴落到另外一個容器中,從而收集淡水,解決海水變淡水的問題。
你想要繪制島嶼的簡易地圖,在探索過程中誤闖島嶼南部的紅火蟻巢穴,被它們叮蜇后形成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和灼傷般的水泡。請你采用文字或者圖畫的形式描述紅火蟻的身體結構以備在地圖上標示。本題來源于《龐大的家族》,《標準》提出學生要能夠識別和描述常見的昆蟲,本題借助情境來考查學生能否應用語言或者圖文來描述昆蟲的身體結構。
你打算種植紅薯、月季花、玉米,該如何繁殖以上3 種植物?本題來源于《用種子繁殖》《用根、莖、葉繁殖》,《標準》提出,學生要能夠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本題借助情境考查學生在面對題目中的3 種植物,能不能選擇最合適的繁殖方式,即紅薯用根繁殖、月季花用莖繁殖、玉米用種子繁殖,以此來解決植物的繁殖問題。
冬季即將來臨,你儲存了許多食物,也用打獵獲得的動物皮毛制作了冬衣,島上的動植物也發生著變化來迎接冬天。請你描述一下,你可能會發現哪些動植物迎接冬天的變化。本題來源于《環境改變以后》,《標準》提出,學生要認識動植物能夠適應其所在的環境,本題借助情境來考查學生能否理解以及舉例說明動植物在面對寒冷的冬季所做的變化。
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季,終于在第23年的春天,跟隨大船回到了家。這些年里,你見證了島上動植物的生長與死亡,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識。請你寫一寫你將會如何做到珍愛自己以及其他物種的生命。本題來源于整冊教材涉及的生命科學領域,《標準》提出,學生要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本題借助情境考查學生對生命世界的感悟及是否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
《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還提出學生要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要求學生在經過科學學習及養成科學素養時,逐步地關注社會時事特別是與科學相關的時事,增強公民意識,以科學的思維方式,明辨是非,樹立社會責任感。筆者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學習內容,以呈現社會熱點時事創設情境化試題,讓學生了解科學前沿熱點及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幫助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習不僅是在生活中運用,還能實踐與運用以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同時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2020年春全國停產停學。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情境背景,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科學知識,找出題目要點,解決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是指2019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以發熱、干咳等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腹瀉等癥狀。重癥病例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困難、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自疫情暴發以來,全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守好每一道防線。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抵御病毒的攻擊,請你簡述一下你平時是如何做到健康生活的?本題來源于《踏上健康之路》,《標準》提出:學生要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本題考查學生是否擁有健康的生活意識,是否有養成良好健康生活的態度、是否有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
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也給全球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近20年來全球自然災害劇增。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反復提出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請你簡述你要如何做到保護生態。本題來源于《生態平衡》,《標準》中提出,學生應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應該和諧相處,本題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有無環境保護意識等。
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科技強國提出了重要論述,建設科技強國的未來力量就是現在正在學習的學生。作為科學素養考查內容,更應該加入科技前沿時事,讓學生在了解科技新研究新發現新成果的同時考查其科學素養是否得到培養。
《當代生物學》2021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了一種新的翼龍,它長著可抓握的對生拇指。研究者分析了翼龍前肢的形態與肌肉結構,認為這種翼龍可以用前肢進行抓握,這種特征能幫助它們適應樹上生活。科學家對這類翼龍的研究依據是()A.古人繪制的圖畫 B.實體觀察 C.古代的文字資料 D.翼龍化石。本題來源于《化石告訴我們什么》,《標準》提出,有些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現在已不復存在,本題考查學生能否分析科學情境文本,知道目前科學家對于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研究依據是化石。
2019年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發布了一項振奮人心的考察結果:在湖北發現的“清江生物群”再一次驗證了大約5.4 億年前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這一結果再一次對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學說提出挑戰。下面和“清江生物群”一樣對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學說提出挑戰的是() A.澄海生物化石群 B.海口生物化石群 C.澄江生物化石群 D.長江生物化石群。本題來源于《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教材中提及澄江生物化石群,而時事當中的清江生物化石群是最新信息,考查學生能否閱讀分析并抽取主要信息,認識到這二者的相同之處,同時感受到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2021年6月17日9 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請你簡述在火箭發射的過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轉換。本題來源于《能量的轉換》,《標準》提出,學生要知道不同能量之間的轉換,本題考查學生能否在了解科技時事的同時,成功描述火箭發射時存在的能量轉換,既讓學生了解了最新航天時事,也考查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是否扎實。
學業檢測的目的是檢測學生目前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幫助學生進步。情境化的科學試題能讓學生在完成一張卷子后不單單是對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簡單的復制,還有在科學測試中留下思維的痕跡。讓學生通過設置的有思維含量的情境化試題,在不同的科學文本中感受到不同的情境下能夠使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經驗去實踐,去解決對應的問題,產生對科學學科學習與應用的積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