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玲(江蘇:無錫市揚名濱河小學)
自然筆記是采用圖畫、文字等形式對大自然進行的記錄,是青少年實踐活動的一種創新模式。自然筆記的概念來自20世紀初美國著名自然觀察家、藝術家、教育家克萊爾·沃克·萊斯利的《筆記大自然》一書,是指通過觀察,用簡單的圖文隨筆形式對大自然認知、體會的一種記錄,克萊爾在書中強調觀察是自然筆記的核心。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觀察活動則是探究的主要手段。在傳統的觀察活動中引入自然筆記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學生目前的觀察活動局限在實驗室或校園,而有趣的自然現象則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這種對周圍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
觀察能力與學生的感知能力有關,隨著身心發展發生變化,因此觀察能力的培養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培養。恰巧自然筆記就是一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合適載體,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將觀察對象記錄下來,形成自然筆記的過程,就是學生觀察能力逐步形成的過程。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不再單單側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對于科學素養的培養更為重視。學生在記錄大自然的過程中,會開始自主思考與感悟,形成尊重、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在學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觀察則是探究的核心。因此,教師在設計以教材觀察活動為載體的自然筆記時,應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主題。
如表1所示,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筆者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學段,雖然有部分學段的自然筆記主題是類似的,但其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并不相同。

表1 學習與目標

續表
比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看月亮》和四年級下冊《月球》對于觀察月相這一活動的要求就有所不同。因為認知水平的差異,二年級的學生只需要將觀察到的現象和觀察時間做簡單的記錄,觀察持續的時間也不需要特別久。但是四年級的學生則要長期地、持續地去觀察,并且從記錄的月相中找出變化規律,如圖1、圖2。

圖1

圖2
三四年級要求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進行觀察,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鍛煉其觀察能力。又如,記錄同一種植物,在觀察角度、記錄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圖3是從整片池塘中不同生長周期荷花的角度進行觀察,重在記錄荷花的各種形態,而圖4的觀察角度是一株荷花從花骨朵到綻放的整個過程。不同的觀察角度會帶來不同的發現并且充分打開學生的想象之門,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圖3

圖4
自然筆記在注重真實性的同時,也要求整體美,這就需要進行跨學科交流。術業有專攻,美術老師對自然筆記活動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其對于美的感受力和鑒賞性是科學老師難以比擬的。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一生》觀察活動是番茄的成長,下面兩組都是以它為主題的自然筆記。圖5未經美術教師指導的畫面布局太滿、排版較亂,對于色彩的選擇也不夠敏感。而圖6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畫面主題突出,色彩濃淡鮮明并有留白,整體美強于圖5,學科融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5

圖6
自然筆記引入科學觀察這種模式和以往的觀察課堂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有些事物和現象觀察周期較長,比如持續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在去年就遇到整個觀察周期有二十多天由于天氣原因未見到月亮,如果不及時進行反饋評價,這樣的觀察就無法形成自然筆記,容易打消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因此,評價方式的多樣就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注意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過程性評價
例如在記錄蠶的一生時,學生在觀察蠶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以下幾個問題:蠶卵沒有正常孵化;蠶寶寶“離奇”死亡;蠶破繭后該怎么辦。教師應在蠶的每一生長階段鼓勵學生針對這些自己或他人產生的問題表達觀點,并圍繞觀點展開實際的行動,并在下一次的展示中交流自己對過往生成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這樣以交流互助的形式進行過程性評價,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廣度,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強自評與互評
在記錄小動物時,學生一般選擇身邊的動物進行觀察,也是其他同學所熟知的,所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比教師評價更為合適。比如在學生展示圖7蟬的自然筆記時,先由學生從觀察角度、觀察內容進行自評,接著由其他同學指出不足,比如觀察時間、觀察地點、天氣狀況等自然筆記的基本要素丟失,缺乏自己的感悟。圖8的觀察內容看似非常充實,而在全班的頭腦風暴下這幅自然筆記還可以完善修改,如測量螳螂長度、足的數量、觸角的形態等等,使之更符合科學觀察。學生在自評與互評時不僅能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通過細致的觀察提升科學素養。

圖7

圖8
3.成果性評價不容忽視
對于學生的觀察成果,除了生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還可以多渠道對自然筆記進行展示與評價。例如,可以在校園文化藝術節里展示各年度優秀自然筆記作品,還可通過區、市平臺參加相關比賽,以一定的獎勵機制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觀察的興趣。
將自然筆記引入小學科學觀察,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創造學生與大自然緊密接觸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欲,便于進一步探索自然與科學,使其在親近自然的同時能尊重自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與探究能力,由此逐步提升科學素養。當然,這種以觀察為起點、注重學生體驗的探究形式在筆者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的反思不足,環境限制導致的觀察地點局限,自然筆記的內容也由此受限等等。在接下來的探索中,筆者將繼續完善改進自然筆記引入科學觀察活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