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青 張舒 羅英 李櫻紅 陳瑜
(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杭州,310052)
食品安全關乎基本民生,要保證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與管理,應在強化質量監督的同時,加大檢驗檢疫力度,提高檢測的技術能力和水平。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中對食品檢驗覆蓋率提出了具體指標要求。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有序推進,在陸續出臺的省市場監管“十四五”規劃中,也都將該指標列為約束性指標。本文以浙里檢平臺收集到的已通過食品領域資質認定檢測機構數據為主要調研對象,結合實地調研,分析浙江省食品檢測機構檢驗檢測能力現狀及科研創新能力,從資源整合的角度探索共享機制,為我省食品檢測機構發展提供參考。
近年來,浙江省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截至2020年,全省通過資質認定的食品領域檢測機構共有256家,其中政府檢測機構213家,占機構總數的83.2%,第三方檢測機構43家。與此同時,“小、散、弱”現象依然存在,檢驗檢測機構運行不規范、不誠信等問題時有發生,僅2021年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就公布注銷了43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其中涉及食品領域的有11家(浙江省1家)。
在213家政府檢測機構中,隸屬于市場監管系統的有87家,占機構總數的34%;衛健(疾控)系統的有96家,占機構總數的37.5%;農林牧漁系統的有16家,占機構總數的6.2%;海關系統的有12家,占機構總數的4.7%;其他2家。另有第三方檢測機構43家,占機構總數的16.8%。從機構行業分布來看,食品檢驗機構主要還是分布在市場監管及衛健(疾控)系統,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監管及衛健委均具有管理食品的職責。
據國家市場總局2020年對全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的結果,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致癌物質超標。
1)微生物污染檢測能力。以長三角地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檢出率較高的副溶血弧菌[1][2]為調研對象,181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市場監管系統60家,衛健(疾控)系統87家,農林牧漁系統4家,海關系統2家,其他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27家。以天津即食食品中檢出率較高的致病變形桿菌[3]為調研對象,57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衛健(疾控)系統56家,其他1家。
2)農獸藥殘留檢測能力。以廣泛應用于治療畜牧動物養殖過程中的細菌性感染的喹諾酮類藥物[4](恩諾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殘留檢測能力為調研對象,具有恩諾沙星檢測能力的有77家、環丙沙星有74家、諾氟沙星有71家。
3)食品添加劑檢測能力。食品添加劑主要有甜味劑、著色劑、防腐劑等22大類[5]。甜味劑:以檢出率較高的甜蜜素的檢測能力為調研對象,84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市場監管系統38家,衛健(疾控)系統22家,海關系統2家,其他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21家。著色劑:以常用的檸檬黃的檢測能力為調研對象,164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市場監管系統66家,衛健(疾控)系統64家,農林牧漁系統1家,海關系統2家,其他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30家。防腐劑:以常用的山梨酸的檢測能力為調研對象,有183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市場監管系統37家,衛健(疾控)系統74家,農林牧漁系統5家,海關系統2家,其他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34家。
4)食品中致癌物檢測能力。以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有明確致癌作用的第一類物質——黃曲霉毒素的檢測能力為調研對象,152家檢測機構具有該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市場監管系統59家,衛健(疾控)系統54家,農林牧漁系統6家,海關系統2家,其他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30家。
在調研的256家檢測機構中,近3年申報立項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公益技術應用研究項目51項,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4家;以地市級以上衛健(疾控)系統中檢測機構為調研對象,申請(授權)專利近491件,其中發明專利380件。
由于政府檢測機構在技術、資金、市場認可度上比第三方檢測機構具有明顯的優勢,食品檢測機構目前還是以政府檢測機構占主導地位。同時得益于檢驗檢測認證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以及我國政府鼓勵檢測機構整合,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得到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與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相匹配的檢驗檢測體系。但由于政府檢測機構的事業屬性,以及檢測業務主要來源于政府的市場監督及風險評估,導致機構一定程度上自主性不強,服務意識和市場拓展能力偏弱,同時檢驗檢測機構集約化、國際化程度偏低,也阻礙了檢測市場的細分及結構優化。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副溶血性弧菌是淡水蝦類主要污染物之一,據上海市、江蘇省近年來對水產品風險檢測數據顯示,淡水蝦類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況嚴重。浙江地處長三角區域,水域廣闊,水產品資源豐富,在副溶血性弧菌檢測能力上,調研的256家檢測機構中有70%的檢測機構具備了該項目的檢測能力。而相對于主要污染生食水產品、涼拌菜和熟制米面制品,可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污染菌變形桿菌檢測能力,僅有22%的檢測機構具備了該項目的檢測能力。兩者的檢測能力具有顯著差別。從調研結果可見,雖然有如華測、譜尼等知名檢測機構在浙江省設置了分公司,但這些分公司主要也是服務于本省客戶,且其他大部分食品檢測機構檢測業務還是局限于本省、市、區,因此機構在檢測能力布局上,還是考慮本地域食品檢測需求為主,服務對象地域分割現象明顯,“本地化”現象嚴重,以致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檢測機構較少,品牌效應弱。
檢驗檢測行業是一個人才密集、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的行業,開展檢測業務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檢測人員,以及先進的檢測技術。同時食品檢測具有檢測對象多樣、檢測指標復雜、檢測技術更新快等特點,對技術的熟練程度以及經驗的要求相比其他行業會更高。從調研結果可見,由于農獸藥主要應用于農作物及水產等種養殖過程,以喹諾酮類藥殘留檢測能力為例,市場監管系統、農林牧漁系統及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而衛健(疾控)系統在致病菌檢測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經驗,隸屬衛健(疾控)系統的檢測機構的變形桿菌的檢測能力就占到該參數機構總數的9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承擔食品檢測的機構,主要分布于市場、衛健、農業等行業,由于不同行業的關注點不同,在檢測能力上也帶有明顯的行業特點,且人員的培養與檢測經驗的積累都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構成了行業的技術壁壘。
食品安全檢測對象主要有農獸藥、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劑、違禁成分、致病菌等。隨著人工智能、轉基因食品、納米食品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假冒偽劣、非法添加等制假售假手段的日趨復雜和隱蔽,對于檢驗檢測手段和技術要求大幅提高,因此檢測機構要取得市場的話語權,需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及研發能力開展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從調研結果可見,近年來雖然檢測機構在科研項目研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知識產權等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由于檢驗檢測機構主要以檢測服務為主,基礎研究能力整體薄弱,應用研究還是以省級政府檢測機構為主,科研和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
食品檢測涉及多個部門,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痛點。強化部門內檢測資源、檢驗能力、檢驗結果、風險預警等方面信息對接融合的同時,搭建統一的數據交換框架,推進部門間數據互聯互通,形成監管鏈各環節橫向互聯互通、縱向上下暢通的“互聯網+監管”管理模式。
科技創新與標準化是推動檢驗檢測事業發展的動力,兩者互為支撐、密不可分,科技創新助推標準水平不斷提升,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挖掘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以及檢驗研究技術資源,完善科技創新、專利保護與標準化建設互動支撐機制,打通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間的人才鏈、技術鏈、創新鏈及資金鏈,將先進的技術轉化為標準,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將創新驅動戰略落到實處。
食品檢測,涉及化學、物理、生物等多個學科領域,技術要求高、更新迭代快。政府檢測機構在持續發展的同時,鼓勵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檢測機構,利用其學科優勢,研發新技術、新方法;鼓勵更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入檢測領域,建立自身品牌。通過多部門、多學科和多技術的相互滲透融合、相互補充,建立通曉各個領域的“大而全”的監測機構和針對某一細分領域的“小而精”的檢測機構并存,打造食品安全檢測產業高地,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以檢驗檢測聯盟、分中心、平臺等為載體,抱團取暖,突破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優化區域、行業內外的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建立合作共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開放發展的運行機制,打破區域、行業間檢測能力的不均,提高檢驗質量,提升檢測水平,推動檢驗檢測技術的突破創新與升級,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以問題為導向,強化風險管理,加強監管。通過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有效性及風險點、日常管理、投訴舉報、監督檢查、公正誠信等方面的要素和指標進行評價,建立健全檢驗檢測機構的分級和分類制度。通過差異化的事中和事后監管,提升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檢驗檢測機構社會公信力、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推進其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