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勇 高 原 石志強 賀金玲 王 微 趙小樂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托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托毒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是中醫外科內治三大法則之一[1]。其包含兩個概念,一為補氣,主要補益后天脾胃之氣,使氣血生化有源。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和氣血盛衰與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順逆轉化密切相關[2]。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在《脾胃論》“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的基礎上提出了“諸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土盛則向愈、土衰則病重”的觀點。二為托瘡,又稱“內托法”,是利用補益和透膿的藥物托毒外出,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達到膿出毒泄、腫消痛止的目的。宋·陳自明《外科精要》指出“余嘗治初結未成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筆者認為托法實為扶正祛邪、攻補兼施之法。托法代表方劑透膿散和托里消毒散,其組方大多是補益類藥物與祛邪類藥物的有機結合。雖然消、托、補共同構成了外科內治三大法則,但在臨床中,疾病往往錯綜復雜,不同階段難以明確分開。因此,托法常與消法或補法結合使用,貫穿于治療瘡瘍的全過程[3-4]。根據古今醫家的經驗[5-7],筆者對托法的臨床應用進一步細化,在肛周膿腫初期、中期、后期分別采用散托法、透托法和補托法論治,使膿腫易消、易斂、易膿、易潰、易愈。本人略有收獲,不揣淺陋。現報告如下。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簡稱肛周膿腫,中醫學稱為“肛癰”,指累及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的化膿性感染[8]。該病發生多較突然、進展快,可引起患者肛周局部劇烈疼痛,重者出現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臨床多將肛周膿腫作為一種急癥處理,失治、誤治會引起嚴重膿毒血癥、敗血癥、壞死性筋膜炎等威脅患者生命[9]。專科檢查:肛周多見紅色腫塊,或直腸下段觸及隆起,觸痛明顯,局部皮溫較高。《外科正宗》提出肛癰病因:一為“因虛致瘡”;二為“火毒內壅”。陳實功認為其核心病機是正氣不足、火毒內壅、氣血凝滯、瘀久化熱、腐肉成膿。《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正氣不足在肛癰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外科精要》曰“大凡瘡疽,當調脾胃,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主養四旁,促進飲食,以生氣血”。亦是仲景“胃氣和則愈”思想的擴展[10]。脾胃乃正氣之根本,正盛則邪衰,外科治療必須注意其內,把握好脾胃功能,而不是見癥治癥,僅僅清熱解毒而已,故陳自明認為癰疽治療“無先后次序”而應靈活施治,體現整體觀念[11]。又《外科啟玄》云“大凡瘡瘍,皆由于五臟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脈不通而所生焉”。在人體臟腑之中,氣機升降以脾升胃降最為關鍵。因此,肛癰病可辨證為虛實夾雜,關鍵是分清虛實的孰多孰少,全程應用補法扶正氣、健脾胃、益氣血,促進五臟和諧而治愈疾病。現代臨床治療肛周膿腫多以藥物結合手術,成膿后手術切開引流,然而腫塊難消、難斂、難膿、難潰、難愈等問題仍是困擾臨床的難題。本病的發生、發展、變化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病機演變及臨床表現不同,“熱”“毒”“虛”“瘀”貫徹于病變的始終,尤其“虛”和“毒”是關鍵的病理因素,因此補氣托瘡的治療策略應貫穿于疾病全過程[3,11-13]。
依據膿腫發生、發展、變化及臨床表現可將其分為3期論治,分別為初期、中期、后期,其中中期又稱成膿期,后期又稱潰后期。
2.1 肛周膿腫初期邪阻經絡、氣血不暢,散托以疏散外邪,消散瘀滯 肛周膿腫患者素體虛弱或因勞累受邪,或過食辛辣厚味,致火毒蘊結肛周,邪毒阻絡、氣血凝滯,營衛失和,則成局限性腫塊,表現為紅、腫、痛、癢、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如發熱、大便不利、小便不暢,肛門直腸下墜等。《洞天奧旨》曰“瘡瘍成于火毒”,《外科精義》言“夫瘡瘍生于外,皆有積熱蘊于內”。《外科正宗》言“凡瘡皆起于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此時熱毒初結,氣血壅滯,經絡不暢,腫塊初成,邪無出路,郁結不通,化熱成癰,見局部紅腫。瘡瘍早期,癰腫初成,以消為貴,散托以疏散外邪,消散瘀滯,達到祛邪不傷正,是顧護正氣驅邪外出,使毒邪消散于無形,達到氣血運行通暢、腫消熱減,疾病向愈。正如《血證論》云“初起總宜散血,血散則寒熱風濕均無遺留之跡矣”。方用仙方活命飲加黃芪、白芷、皂角刺、穿山甲等活血消癰、托毒散結,天花粉、金銀花、浙貝母等清熱消腫、解毒散癰,黃芪補氣健脾、扶助正氣,乳香、沒藥、當歸、赤芍、陳皮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對肛周急性腫塊的收斂消散,效果明顯。
典型病例:患某,中年男性,近日來工作煩勞,3 d前飲酒后出現肛周腫脹疼痛,持續發作,二便調,無發熱,舌紅,苔白,脈滑。專科:距肛緣6點位3 cm處見紅色腫起,約2 cm×2 cm,腫起質硬,觸痛明顯,內無波動,肛內6點位齒線處壓痛。中醫診斷:肛癰,證屬熱毒蘊結,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方以仙方活命飲加減:金銀花18 g,連翹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藥12 g,陳皮 9 g,當歸6 g,皂角刺12 g,防風9 g,白芷9 g,浙貝母9 g,生黃芪15 g,甘草3 g。配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專科制劑坐浴,5劑后肛周腫脹疼痛緩解,肛周腫塊縮小。體會:該患者陽證初期,飲食不節,內生火熱,胃腸蘊熱,下注肛周,致局部經絡阻滯、氣血不通,以局部腫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以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化瘀為法,佐以透表、行氣、益氣。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14]。膏粱之人,形勝氣弱,易感外邪,并且“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益氣清消的同時可以稍加透托之藥物,有助于腫塊的消散,可以使“膿未成者消,已成者即潰”,使無形和有形之邪氣得到清除和消散。同時采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中藥坐浴,內外皆治,事半功倍。
2.2 肛周膿腫中期熱毒熾盛,肉腐成膿,透托以托毒潰膿,透邪于外 肛周膿腫中期又稱成膿期,為邪盛正不衰,正邪交爭,郁久化熱,表現為熱毒熏蒸,血敗肉腐為膿,膿毒未潰,見局部腫痛加重,痛如雞啄,夜不能寐,二便不利,皮溫較高,按之應指有波動感,膿已成。也有正氣不足,抗邪無力,膿腫不破,此時應開戶撥賊,透毒于外,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曾言“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托而成之,使之不內攻”。采用扶助正氣,托毒外出藥物托毒潰膿,透邪于外,逐瘀生新,防止邪毒外竄內陷。用托毒潰膿、活血和營之品托毒于表,謹防內生變證。采用透膿散加減治療,全方共奏益氣托毒、活血和營之效,使膿毒移深居淺,以防膿毒內陷,產生變證。臨床觀察透托治療能使膿腫范圍縮小,透膿潰堅,膿聚移淺,膿腫收斂,可使手術創面縮小,有利于術后愈合。
典型病例:患某,女性,47歲,肛周腫痛5 d,疼痛劇烈,持續加重,伴高熱,二便不利,行走不利,納寐差,舌紅,少苔,脈數。患者既往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血壓、肝硬化等多種慢性病史。查:右側肛周紅腫波及會陰部,范圍約12 cm×10 cm,肛周腫起色暗紅,觸痛明顯,波動明顯,皮溫較高,范圍不局限。血常規:白細胞27×109/L,中性90%。診斷:肛周膿腫合并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引流出膿血80 mL,肛周疼痛好轉,仍高熱、二便不利,納寐差,右側大腿紅腫至膝關節,疼痛較重,內無波動,繼而患者神志淡漠,意識不清,高熱,生命體征不穩定。通過手術松解,疏散壅滯,托毒外泄,患者肛周疼痛好轉,但無奈正虛抗邪無力,邪毒熾盛,腫塊難膿、難潰、難消;且邪氣熾盛,外竄經絡,內陷臟腑,病情趨于加劇或惡化。在抗感染、靜脈營養支持的同時,加以托里透膿法治療,治以益氣托毒、活血和營、化瘀解毒。患者病情危重,不能進食湯劑,靜脈予黃芪注射液80 mL、紅花注射液20 mL,每日1次;血必凈注射液100 mL,每日2次。2 d后右側臀部及大腿腫起、色暗,觸及內有波動,給予多切口排膿引流,引流出膿血約100 mL,諸癥緩解。體會:該案中年女性,有多種慢性病史,體質較差,抗病力弱,藥物敏感度下降。體弱并發肛癰,正氣虧虛無力抗邪且邪氣熾盛,表現為氣陰虧虛、火毒熾盛證。邪毒外竄內陷,病情進展快,兇險,危在旦夕。源于《黃帝內經》“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辨證思想,因勢論治,采用透托法治療,活化正邪斗爭,調理樞機變化,采用黃芪注射液、紅花注射液益氣托毒、活血和營、托里救逆。在益氣活血養營藥物的共同作用下,正虛漸復,由陰轉陽,使膿腫早日成熟,正如“瘡瘍得膿,猶如傷寒得汗”,病情出現轉機。另外該患者在發病過程中一直使用大量抗生素及清熱解毒藥,苦寒之品大量使用易損傷陽氣,冰凝血脈,尤其素體虛弱之人,使毒邪無路可泄,必致僵持不化,導致瘡瘍難消、難膿、難潰或變生他癥。
2.3 后期毒隨膿泄,余毒未盡,補托以扶正和絡,化瘀生新 肛周膿腫潰破后,相當于瘡瘍的潰后期。膿腫潰破,毒隨膿泄,雖臨床癥狀緩解,但體內余毒仍在,當托毒外出以消散毒邪。《外科全生集》載“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指出膿液是由氣血所化,毒隨膿出也是氣血隨膿而脫的過程,且手術本身耗氣傷血,故在后期更需要托毒與補虛同時進行。此外,術中切口的擴張、擠壓、結扎、縫合,均可造成局部瘀滯,絡脈阻塞。用扶助正氣,補益脾胃,化瘀通絡,消散余熱之品,使正虛漸復,養血和絡,托毒外出,以達生肌長肉的目的。故治以益氣養血,托毒生肌之托里消毒散加減,方中生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托毒生肌;白芍、當歸、川芎補血益陰,化瘀生新;皂角刺、白芷、桔梗消腫排膿;金銀花清熱解毒。諸藥協同,共奏補益氣血,托毒生肌之功。臨床上,肛周膿腫后期采用補托法治療,生機活躍,創面既見黃白質稠,色澤鮮明之善膿,又見肉芽組織紅活,體現了中醫“煨膿長肉”的經典愈創理論。
典型病例:患某,女性,56歲,肛旁腫痛反復發作2個月,行“肛周膿腫切開根治術”,術后給予常規中藥熏洗及換藥。術后10 d瘡面平坦,邊緣皮膚柔軟,肉芽組織色澤晦暗,創面凹陷,膿汁稀薄。查體唇甲色白、雙側腓腸肌松弛;舌質淡、少苔、脈弱。既往:否認糖尿病、結核等病史;平素體弱,發病及術后臥床約40 d,納少。診斷:肛周膿腫術后創面難愈。辨證氣血虧虛,余毒未盡,行補托法方以托里消毒散加減,以補益氣血、托毒生肌,組方:生黃芪30 g,黨參20 g,炒白術20 g,茯苓10 g,當歸12 g,炒白芍10 g,川芎12 g,皂角15 g,白芷10 g,甘草9 g,金銀花15 g。原方基礎上逐步增黃芪用量至80 g,加減治療2周后:自訴飲食較前增加,查:創面平整,色澤鮮紅,肉芽組織呈顆粒狀,并見少許膿性分泌物。去上方川芎、白芷,加入白扁豆15 g,炒山藥20 g清香健脾之品繼續內服。復診創面新鮮,開始縮小,3周后傷口痊愈。體會:本例患者術后傷口延遲愈合,考慮其平素體弱,發病及術后臥床約40 d,納少;而肛周膿腫肉腐膿成,耗傷氣血,術后余毒未盡,損傷氣血,氣血不足,滋生無源,見傷口生長緩慢,唇甲色白、雙側腓腸肌松弛,其主要原因為脾胃虛弱,生化無源。方用托里消毒散加減,以補益氣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出自《外科正宗》,以補益氣血,托毒外出為主,是補托法的代表方劑,主治“癰之已成,不得內消者”。方中黃芪加四君子湯補益氣血,托毒生肌;加入四物湯活血生血,祛瘀生新,皂角、白芷、金銀花解毒祛邪,諸藥配合,意在內補中元,外托毒氣,使得臟腑陰陽調和,氣血充則新肌生,故創面出現膿性分泌物,肉芽組織紅活,與中醫學“煨膿長肉”相得益彰。
肛周膿腫的病因既有正虛又有邪實,正虛主要表現為后天脾胃氣虛,邪實主要為熱毒壅滯。其發展、變化過程是也是邪正相爭的動態變化過程,因此扶正與祛邪策略應貫徹于膿腫治療的始終。膿腫初期,腫塊已經形成但尚未成膿,此時邪氣亢盛,正氣不虛,雙方相持不下,正氣不能驅邪外出,故腫塊不能消退,邪氣稽留不前,則腫塊不能成膿,表現為熱毒蘊結,氣血瘀滯,采用散托法,是托與消的結合,采用仙方活命飲加生黃芪治療,使瘡瘍消散、早泄、收斂、膿潰以愈。膿腫中期,正氣無力抗邪于外,同時毒邪過于亢盛消伐氣血,機體抗邪日漸下降,不能遏抑邪氣的侵害,且邪氣熾盛,易外竄內陷,病情趨向惡化或加劇,表現為火毒熾盛,消伐氣血,采用透托法,方以透膿散加減,使毒邪化為膿液,毒隨膿泄。膿腫后期,多為肺、脾、腎虧虛,余邪尚存,見于年高體弱、久病之后或恢復期的患者,肛周膿腫處于纏綿難愈的狀態,見腫塊漫腫無邊,難以成膿或潰后膿出稀薄,瘡口難斂,表現為脾胃虛弱、毒邪內蘊證,采用補托法,方以托里消毒散加減,使正虛漸復,由陰轉陽,托毒外出。因此托法在肛周膿腫不同時期的治療中可細化為散托法、透托法、補托法,具有使膿腫易消、易斂、易膿、易潰、易愈的作用;同時也是這一大法的臨床靈活運用,具有圓機活法,因勢利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