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
成都市郫都區目前共有各級各類人才19.6 萬名,占全區人力資源總量的29.5%。其中,專業技術人才超過5 萬人,吸引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落戶近1.5 萬人,為加快建設“三區一地”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堅持精準匹配,人才政策機制逐步完善。構建重點產業領域人才政策體系,圍繞電子信息、食品飲料、影視文創以及新經濟等重點產業,先后出臺“產業人才10 條”“雙創2.0 政策”及實施細則,人才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建立創新引才育才機制,推進“郫都菁英”產業人才計劃,為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靶向引進急需緊缺骨干人才5000 余名,兌現各類人才(項目)獎勵扶持資金6600 余萬元,造就了一支具有領軍潛能、創新潛力的優秀本土人才隊伍。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率先在全市探索人才評審放權的市場化認定機制和“人才+項目”的評價機制,制定出臺人才分類認定標準、評估辦法及分階段資金撥付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機制。同時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機制,近3 年來全區共柔性引進200 余名專家人才。
整合多方資源,高層次人才隊伍平臺建設更加豐富。推進校地企合作項目,充分發揮高校優勢、企業優勢、政府平臺作用,與11 所高校院所建立技術戰略合作關系,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依托青年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匯聚雙創孵化載體30 個,服務種子期、初創期項目60 個。同時搭建高產出孵化載體,引進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雙創載體75 家,創建國家級創新載體3 家、省級16 家,引育雙創項目5279 個,孵化培育市場主體8440 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33 家。
緊扣高層次人才發展,人才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打造服務平臺,建成工業港、影視城、川菜產業園新型市級產業功能區人才服務工作站3 個,創建市級企業人才工作站6 個,為創新創業人才項目提供服務近500 余次;在2 家企業完成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利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完成校地企“引博攻關”建設。探索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定機制,完成500 多名農村人才的培訓,篩選推薦200余名農民參加職稱評定。激勵引導城市各類人才特別是教育、衛生及現代農業人才向基層、急需崗位流動。近3 年來選派100 余名城區專業技術人才到農村、基層中小學和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服務,逐步實現城鄉人才均衡發展。
提升功能園區人才服務水平。切實發揮市級人才工作站作用,針對功能區重點產業企業和重大項目需求,開展技術難題調研、收集,組織引導專家開展技術指導、人才培訓、項目合作等服務。同時,在電子信息等產業功能區篩選一批有條件的企業,重點幫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外國智力示范基地及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平臺建設集聚一批高端人才。
抓好高層次技術型人才引進。建立電子信息等功能區人才協同信息庫,利用海外人才工作站、省市人才促進會、高端獵頭機構等資源,定期組織“走出去”“引進來”人才活動,幫助企業精準引才。充分利用科教資源優勢,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重點推行“星期六工程師”、技術顧問、項目合作等方式,解決區域高端人才“留住難”問題。
加強高層次人才平臺建設。持續推進與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博攻關”項目,構建集人才引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合作平臺。深化校企人力資源戰略合作,持續深入開展校企“雙走進”活動,廣泛吸引聚集更多的大學生留在郫都創新創業。
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按照“實用且最需支持”的原則,打破“唯學歷、重頭銜”的傳統人才評價方式,將人才評審權賦予產業功能區、頭部企業、行業部門、第三方市場機構等,激發用人主體內生動力,形成產業功能區、市場、用人單位等人才多元評價體系,分層分類分階段對各類人才在創新創業、企業引才、人才貢獻獎勵等方面給予獎勵扶持。探索“按薪定才”等市場化新型人才評價方式,聚焦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性企業,將人才薪酬收入與人才工程選拔和人才服務相銜接,有效推進產業、行業、崗位精準匹配。深化“人才+項目”評審制度,實行人才分類認定、分階段評估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