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充市儀隴縣全力推動農民工工作取得新成效,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連續四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揚,經驗做法被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報道。
加強就業供需對接,促進轉移就業。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服務保障工作體系,建設以“農民工服務站+電信服務點+郵政網點+金融服務點”為主的“四位一體”村(社區)農民工綜合服務站25 個。建立農民工數據庫,收集農民工基礎信息36.69 萬條,全面掌握本縣農民工就業需求。加強省內外用工信息、主體、市場對接,收集發布招工求職信息,促進15 萬名農民工轉移就業。同時開展農民工專場系列招聘和特色招聘活動,促進1800 余人就近就業。
加強特殊群體幫扶,實施兜底就業。積極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1309 人,轉移脫貧勞動力就業3.92萬人,并通過促進靈活就業等措施對460 名困難農民工實施精準就業幫扶。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推進技能提升。以農民工實際需求為主,計劃培訓汽摩配產業技術工人、新型職業農民、家政服務員等專業技能人才1 萬余人次,實現產業、人才協同發展。
創業服務全面供給。依托儀隴縣農民工創業聯合會,為有意愿創業的農民工提供創業咨詢服務。分類組織開展GYB、SYB、IYB 和網絡創業培訓,提升農民工創業能力。依托“天府科技云”平臺、農業技術專家團隊,落實“一企一秘書”制度,為農民工提供創業指導服務。目前,已助力35 名農民工成功創業。
扶持政策全面保障。對100 余名返鄉創業農民工給予創業補貼100 余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65 筆,共計5027 萬元,財政貼息補助135.64 萬元。出臺“儀隴縣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40 條”,對56 家返鄉下鄉農民工創業實體兌現獎補資金100 萬余元。
示范引領全面推進。成功推薦評選2 名“省級返鄉入鄉創業明星”、22 名“市級返鄉入鄉創業明星”、4 個“市級返鄉入鄉創業明星企業”。
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開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進企業、進工地、進農村”活動,企業用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上升到96%。拓寬咨詢投訴舉報渠道,建立“一窗受理”和線上“一網通辦”的舉報投訴機制,及時解決農民工問題。
完善農民工社保體系。落實為符合條件的困難農民工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幫扶政策;逐步推進農民工群體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其中,以建筑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參保率達100%。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各定點醫療機構賬務定期清核機制和農民工異地就醫報銷結算預撥制度,打通信息壁壘,方便農民工異地就醫。
落實農民工維權幫扶。設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法律援助中心、農民工服務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為勞動者維權提供代書、調解、訴訟等法律援助服務。全力推動“核心制度、源頭治理、綜合監管、聯合懲戒”根治欠薪系列舉措落實落地,目前受理勞動保障投訴舉報113 件,協調處理105 件,立案查處8 件,按期辦結率達100%。
全力推動市民化進程。完善戶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把新生代農民工等群體作為率先轉戶的重點,引導已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和失地農民落戶城鎮,全面提升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
全力保障平等化教育。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確保學齡兒童全部入學。
全力開發保障性住房。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企業、產業園區等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截至目前,已有404 名農民工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同時,推動用人單位依法為穩定就業農民工繳存住房公積金。
關心慰問暖“民心”。積極落實農民工服務保障“七件實事”舉措,慰問農民工及農民工親屬20 余萬人。同時,對在疫情發生地務工的困難農民工,發放臨時救助金及物資。
愛心活動解“民憂”。加大對“三留守”等群體的關心關愛力度,在農民工集中務工地舉辦“愛心托管班”,為經開區及就近務工地的130 余名農民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務。
返崗出行助“民順”。開展“春風行動”農民工返崗志愿者服務活動,開通“春風行動”專車84 班次,為3993 名返崗農民工提供“點對點,一站式”返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