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軍,孟慶華
(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200)
國內造船行業于1995年提出了以總裝造船為理念的現代造船模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造船企業的造船水平和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貿易的不斷增長,航運業空前發展,大量造船企業的訂單爆發式增長,國內主要造船企業為了追求設備利用率,實施批量化生產的模式,以提高船舶建造速度,滿足業務需求[1]。
目前的批量化生產模式,設計多以大組立為單位進行建模與出圖作業、材料采購,制造也以大組立為單位進行切割下料、加工等。一個組立即為一個大托盤,直接導致中間產品庫存多、流轉多、場地占用多等問題,造成了生產過程中資源、設備及人力的浪費。此外,因各類構件的下料、加工所需時間不同,采用統一下料的方式就會存在構件等待、占用場地、翻找構件等資源浪費問題。同樣的,舾裝件的托盤也存在此類情況[2]。
為消除不必要的資源與人力浪費,以及托盤過大導致的問題,本文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與分段劃分的研究,可實現生產設計以中組立為單位展開,鋼材基于中組立進行細分采購,船體構件及各類舾裝件的托盤基于中組立進行細分、流轉,實現各類構件按后道工序的需求時間進行下料、加工,從而提高構件流轉效率,舾裝件同樣可直接以中組立提取托盤,避免安裝前的分揀工作,實現中組立場地范圍擴大,有效提高舾裝件流轉效率,對提高船舶建造速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內主流的造船企業,普遍以大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分割,進而也以大組立為單位開展設計、采購、制造工作[3]。以國內某大型造船集團為例,其建造的散貨船典型貨艙區、機艙區分段分割與命名示意見圖1。

圖1 以大組立為單位的分段分割與命名示意
以其中結構形式最簡單的雙層底為例,該組立的建造流程為:
(1)內底板安裝縱骨后再安裝肋板、縱桁板架,形成中組立A。
(2)外板上胎安裝縱骨后形成中組立B。
(3)將中組立A翻身反扣在中組立B上,完成大組立的制作,見圖2。
根據以上的分段建造流程可以看出以下問題:
(1)由于中組立A相對于中組立B,需要額外安裝肋板、縱桁板架、焊補板、吊馬等,完工后還需要轉運至中組立B所在的場地,這些環節會導致中組立A的制作周期比中組立B多出至少3 d,造成了3 d的施工等待。同時,當分段以大組立為單位分割時,2個中組立的構件同時下料,也會增大材料分揀的工作量,場地占用增多,造成資源浪費。

圖2 中組立A翻身與中組立B完成大組
(2)只有當中組立A與中組立B在同一時間制作完成,才能避免等待的時間。部分造船企業通過調整生產計劃,刻意將中組立B的開工時間向后推遲,基本能夠實現2個組立在同一時間制作完成。但這樣做只是將等待時間由中組立完工后調整為中組立建造前,并未完全解決問題。
(3)原材料采購也以單個大組立為單位進行,A、B中組立所需的材料同時采購,資金、場地等的占用也造成了較大的浪費。
船體結構零件數量巨大,其整個制造與配套過程中易產生配送、制造效率低等問題。為消除生產過程中的無效工序、降低勞動負荷、提升生產效率,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設計的變革從分段分割開始,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分割,生產設計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建模,船體構件、舾裝件按中組立提取托盤,船體零件在流轉過程中應用JIT控制技術,按拉動式計劃體系實現鋼材所需量及納期準確把控、鋼材準時運轉、零件成組分線切割、構件準時轉序。
按后道工序的需求,逐級向前道工序遞進的計劃管理,被稱為拉動式的計劃管理。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與分割,將所有的中組立編制成BLOCK LIST,組立部門根據BLOCK LIST編制中組立制作計劃,前道各個工序再按照中組立計劃編制出各自的供貨時間。從材料到貨到組立完工,每個工序的完成都是下道工序的開始。只要讓每個工序的構件實現JIT流轉,盡可能地縮減過程中的無效時間,嚴控計劃向下道工序提供合格的產品,拉動式計劃管理就能夠不折不扣地實現。
采用拉動式計劃管理進行船舶建造,是適應現代精益造船理論的,滿足精益造船計劃管理相關要求,即將計劃系統與設計、物資、管理系統集成,進行資源優化與過程優化,從而實現物流、人力的集成與優化運行,控制生產節奏,優化物資采購配送,降低能源消耗,顯著縮短建造工時。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是促進拉動式計劃管理的強有力手段,也是貫徹現代造船模式的必由之路。
同樣以散貨船為例,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與分割典型劃分方式見圖3。

圖3 以中組立為單位的分段分割與命名示意
具體做法為:
(1) 以常規散貨船邊底大組立為例,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分割,可分割為斜板(NH)、舷側外板(BH)、底部外板(BB)3個中組立,見圖4。

圖4 散貨船邊底的中組立劃分
(2)分段分割完成后,將每個分段(中組立)中的構件按照需求時間和加工設備不同的部件分割成取材系列(LOT),見圖5。

圖5 散貨船邊底的LOT劃分 (4)以中組立進行分段分割后,舾裝件托盤也實現了細分。生產設計按中組立提取舾裝件托盤(見表2),取代了原先的一個大組立托盤。中組立建造時,直接領取對應分段的舾裝件,減少了分揀時間與場地的占用,便于零件流轉、中組立制作場地范圍的擴大等,明顯提高了中組立及大組立裝配速度,縮短了分段成形時間。
(3)LOT劃分完成后,即可結合構件準備的周期需求(根據構件工序不同、加工難易程度等數據制定),設定鋼材使用預定日,見表1。

表1 BNH分段LOT劃分后的鋼材使用預定
由表1可知,如果按照大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分割、托盤管理,那么整個大組立的材料均需在3月10日前準備好,材料最遲在4月6日才會被使用,這樣就產生了接近一個月的庫存,鋼材在庫存中會占用場地、資金等。相反,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與分段分割,最終實現船體構件從工場MAPPING標準制定,設計圖紙輸出,到物資鋼材采購和生產鋼材物流、預處理、內業加工,全流程小LOT流轉,構件流水節拍生產,減少滯留,從而消除浪費,實現構件JIT流轉。基于以上成果,對設計圖紙與套料原則進行針對性優化,從設計及工藝源頭進行改進,帶動制造端的變革,從而實現縮短分段制造周期的目的。
根據數據統計,該公司在實施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與分段分割后,實現了構件LOT化流轉,船體構件在內業的流轉由30 d縮減至22 d,周期縮短26%,內業生產效率提升了36%;鋼材按照小批次訂貨后,鋼材庫存平均減少了42%,鋼材轉運單位工時所耗用工時(ST)從0.47 h/t下降至0.19 h/t,效率提升了59%;舾裝件托盤按照中組立進行提取后,舾裝構件的庫存平均減少了48%。鋼材、中間構件、舾裝件的庫存大量減少,使有限的人力、場地資源得到了釋放,生產各環節的運轉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近年來,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航運市場呈現波動起伏的復雜局面,船舶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提高船舶建造的生產效率迫在眉睫。以中組立為單位進行分段命名、分段分割及托盤化分道,實現構件JIT流轉,能夠去掉一些無效的生產過程和生產環節,有效避免浪費,大幅度減少生產過程中時間、場地的占用,達成均衡生產的目的,從而縮短生產周期,顯著提高生產效率。我國的骨干船廠,已逐漸實現向以中組立為單位的批量化生產模式的轉變,與此同時,應結合船廠的現狀,繼續加強對JIT控制技術、拉動式計劃管理體系等的研究,實現船舶建造各項工藝的發展進步,提高產品競爭力,從而使我國屹立于世界航運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