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農
一天下午,一位初三學生的父親又一次走進心理輔導室,給我看了他兒子前幾天寫給他的一封信。原文如下:
當同學們都在埋頭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猶豫了,不知道該寫些什么。我提起這支筆,忽然覺得自己長大了,明白了一個男人在給自己爸爸寫信時的尷尬。每次看到你那瘦小的身體,總想對你說,煙要少抽一點兒,吃飯時也不要只喝酒不吃飯,那樣對身體不好。算了算,你也快50了,你活了半個世紀,吃了不少的苦,為兩個兒子造好了房子。現在還想培養我成才,有個好工作好養活我自己。可我恨自己怎么不爭氣,在學習上我總覺得有心無力、信心不足,每次考試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打擊。一次次的打擊使我麻木了、墮落了,這時手機成了我唯一的可以逃避的工具,我明知這是一個陷阱,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跳了進去,越陷越深。現在的我也許已經成了定局,沒有留級和復習的機會,連我也不知道該怎么拯救自己。我很迷茫,很無助,很需要幫助,我并不是不想學好,只是缺少一只拉我出去走向光明之途的手。
這位父親感嘆說,一直以來極為困惑的是,孩子為什么會如此迷戀手機?當他看到此信時,才似乎明白了幾分。
我告訴他,孩子迷戀手機,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網絡時代嘛,信息量排山倒海地涌入我們的生活,而且極其生動、形象、刺激,游戲軟件眾多,色情信息乘亂而入,這些都給孩子們帶來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即便是成年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沉迷于手機刷屏而不能自拔,更不必說自控能力尚不完善的青少年了。
但是,引發青少年學生迷戀手機更主要的原因,在很多青少年身上,其實是對學業失敗的恐懼和厭倦。
我們知道,人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本能的第一反應是“戰斗”,是對壓力的反彈和對抗,所以我常說,要相信學生不是天生就厭學的,要相信每一個孩子在遇到學習困難后都曾經戰斗過。但是如果是屢戰屢敗的話,那么肌體的本能反應就是“逃跑反應”。戰斗是為了保護自己,逃跑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想我們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嗎?只不過成年人逃跑有很多路徑可以選擇,但未成年的孩子在屢戰屢敗之后,卻沒有什么路徑可選。但即使地上沒有路,他挖地道也要逃跑啊,于是想來想去,找到三條逃跑的出口:一條路是逃到情感世界里,卿卿我我談戀愛;第二條路就是逃到虛擬世界里去,手機上網打游戲。你要堵住這條路,他要不就是激烈反抗,甚至給你鬧出高危事件出來,讓父母痛不欲生,要不就是跟家長鬧翻,離家出走走第三條路去了;第三條路就是逃到社會上那些學業失敗者的不良團伙當中去,成為在社會上打架斗毆、違法亂紀的劣跡少年。這第三條道路是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愿意看到的。
上述三條逃跑出路,學業失敗的孩子大多數都選擇了第二條,就是用手機網絡游戲來麻醉自己。
那么,對于孩子迷戀手機的問題,我們家長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對孩子使用手機要持一種同理心,而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動輒訓斥甚至激化矛盾。孩子使用手機有各種具體的情況:一是交友的需要,孩子如果不通過手機與同學交流,就會在群體中被同伴邊緣化,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同伴關系永遠是高于一切的,他寧可得罪家長,也不愿意去得罪自己的同學。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家長就無法與孩子有可以對話的共同語言,溝通的大門就被關閉了。二是查找資料的需要,這一點盡管家長擔心孩子會假借學習名義行網絡游戲之實,但只要親子關系是良好的,孩子一般也不會欺騙家長;如果孩子真的欺騙了家長,那么實質性的問題是你的親子關系已經出了問題,那你就要痛下決心去修復親子關系。三是排遣學業挫敗后內心焦慮的需要,也就是說,根本的問題可能出在學業的失敗上面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決不能操之過急,因為操之過急就可能是觸發危機事件的導火索,家長要牢記“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一根本原則,牢記孩子的生命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孩子的生命正值燦若夏花之時,來日方長,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挫敗就對孩子的前途失去信心。
其次,對于真正因為學業失敗導致的迷戀手機行為,家長要想方設法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困難,比如共同分析探討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措施,幫助孩子改善師生關系,而且對學業上的困難要從預防著手,不要等到孩子的學習困難疊加到千瘡百孔的程度才開始重視。
再次,青少年迷戀手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關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比如父母關系惡化甚至正在鬧離婚,此時孩子缺少溫暖、內心缺乏安全感,時時擔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此時他們就根本無心向學,只能通過手機排解內心的焦慮和痛苦。所以,問題表面看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卻在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上面。真正應該改變的,或者首先應該改變的,是家庭里的關系問題,解決好夫妻之間的婚姻危機。
最后,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迷戀手機,家長自己就應該把手機擱置起來,只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同時,當孩子因為娛樂消遣或人際聯絡的需要使用手機時,家長應該有所陪伴、指導和全程參與。只要我們對孩子手機使用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定位,孩子是愿意在家長的陪伴下使用手機的。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