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遙
來訪者經歷父母離異和家庭重組,產生自責的不良情緒,甚至出現自殘行為。輔導老師使用空椅子技術讓其了解內在心結,降低內疚感。通過調整認知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引導其用積極正向的思維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從自身和外界挖掘支持力量。
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心結卻在媽媽那里
第一次見到小七(化名)是在咨詢室,她戰戰兢兢地跟在班主任身后,情緒低落,眼眶微紅。我讓她舒服地坐在沙發上,她低著頭,雙手不斷絞在一起。我邀請她參觀這間新的咨詢室,她逐漸放松下來,開口說話了:“老師,我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她用力摳著手臂上的劃痕,深深淺淺,觸目驚心。“別人對我很好,我卻總想沖他們發脾氣,甚至傷害他們。”她不敢看我的眼睛,我鼓勵她繼續說下去:“老師可以接受你所有不好的念頭,只要你告訴我,我就會想辦法幫助你。”她重新看向了我,求救的眼神,有猶豫有期待。我沒有催促,靜靜等待她開口。“我有個同母異父的妹妹,今年兩歲。她很愛黏著我,我卻很討厭她。她明明那么可愛,討所有人的喜歡,媽媽也因為她的出現溫柔了許多。我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惡毒念頭,經常想要掐死她……”
從她的表述中,我意識到也許母親才是小七的心結,我問道:“你提到了媽媽的轉變,那在妹妹出生之前,媽媽是怎樣的呢?”“媽媽很暴躁,對我要求嚴格,一點兒小事就大發脾氣。我知道媽媽過得不好,只有我表現好她才開心。”雖然說著這些,她臉上的表情卻并不難過。我繼續問道:“所以跟之前比,你更喜歡媽媽現在這樣,對嗎?”“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為了讓小七更清楚地比較,我說:“如果用1-10打分,過去的媽媽幾分?”她思考了一會兒:“嗯……8分?”我有點兒詫異,居然是這么高的分數。“雖然那個時候媽媽狀態不好,但我知道她很愛我的。”“那現在呢,打幾分?”我繼續問道。
“現在……嗯……我不知道。”“高于8分嗎,我想現在媽媽的狀態應該比之前好多了吧?”小七沉默不語,我感覺答案就要呼之欲出了,追問道:“還是低于8分,你覺得有了妹妹之后媽媽不如之前在乎你了?”她開始搖頭,帶著哭腔:“老師,我真的不知道,這個沒法比較……”害怕她失控,我放棄了追問,可能面對這些小七還需要時間,就留到以后再探求吧。
為了彌補對媽媽的虧欠,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
輔導深入,小七漸漸向我敞開了心扉:爺爺奶奶養大,7歲跟著父母進城讀書,目睹了大大小小撕心裂肺的爭吵。父母離婚后,獨自面對精神崩潰、控制欲強的母親,努力學習,做一切讓媽媽開心的事。父母再婚,都有了新家庭,覺得自己在哪都是多余的……當然,還有一些她自己也不愿直面的,因此我采用了空椅子技術讓她的心結浮現。
老師:你想象一下,椅子上坐的是媽媽,你有什么想對她說的?
小七:(在老師的引導下慢慢進入情境)媽媽,你是不是很后悔生下我?如果沒有我,你就不用和那個男人結婚。每次你哭的時候,我都想做些什么,但我真的太沒用了(開始流淚)。后來我發現,只要考得好,你就能高興。你和叔叔結婚,我真的很開心,這個世界上能讓你笑的人又多了一個。后來妹妹出生了,她輕輕松松就能把你逗樂。而我,成績也不如之前了。你一定對我很失望吧……
小七:(淚流滿面地望向老師)你懂我的感受嗎?以前只有我才能讓媽媽快樂,現在其他人都可以,我卻不行了。
她終于可以正視自己的內心,長久以來的心結水落石出了: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歉疚,覺得是自己的出生讓母親陷入了一段痛苦的婚姻。為了彌補對母親的虧欠,對她言聽計從,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只能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排解負疚感。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那幾年,她們是彼此唯一的情感支持。當母親有了新的情感寄托,這個“唯一”不再成立時,父母離異和家庭重組的被拋棄感和不安全感卷土重來。她一直以來感到糾結矛盾的是:想看到媽媽變好,卻無法接受這樣的改變是他人帶來的;妹妹對我這么好,我卻想傷害她;我是那么自私可怕,于是通過劃手臂自我懲罰,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剝開內心的過程非常痛苦,小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她現在已經意識到頻繁的自殘行為是對母親和妹妹自罪自責心理的投射,接下來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1.糾正小七頭腦中的不合理認知。引導她重新認知:任何一段關系的開始和結束都是父母自己選擇的。在這段失敗的婚姻中,她也是受害者。
2.對小七肯定贊美,幫助她減少自我否定。生長在如此復雜的家庭中,她不抱怨別人,不放棄自我,說明本身有著強大的力量。即便對他人有惡意的想法,卻并沒有付諸行動,且不斷地自我責備,這恰恰是善良的體現。
3.布置家庭作業,記錄他人對自己的好。
由于長期愛的缺失,小七感知愛的能力較弱。
要主動觀察,從日常小事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愛。
解決自身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原生家庭是無法改變的泥潭,帶來的傷害不可逆轉。與其糾結過去,不如將目光轉向未來。我相信小七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采用焦點解決短期療法,尋找其自身正向的資源和例外來實現咨詢目標。
目標1:消除自殘行為
老師:媽媽知道你這樣的行為嗎?她知道的話會怎么做呢?(關系問句)
小七:可能覺得我沒救了,或者把我的小刀收起來。
老師:現在媽媽不知道,但老師希望你把小刀放在比較難拿的地方。
小七:(點頭)其實我已經把它放到最高的柜子上了。
老師:做得很對!之前你曾戒掉過劃手臂的行為,那時候心情煩躁做些什么?(例外問句)小七:那時剛到叔叔家,媽媽和我都很開心,沒什么煩躁的事。稍微有些難過的話,我會聽脫口秀。
老師:好辦法!當你低落壓抑想劃自己時,做些感興趣的事轉移注意力。
小七:但真難受時也不管用,還是要靠劃。我明明很怕疼,但劃手的時候卻感覺不到疼,看著血溢出來,還會有很痛快的感覺。
老師:自殘其實就是宣泄的一種方式,但你仔細想想,這樣做真的能幫你解決問題嗎?想要宣泄,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健康的方式。比如,運動、吶喊、寫日記……
小七:我會去嘗試,盡量控制不好的行為。
老師:你曾經成功過,現在也一定可以。之前給你布置過家庭作業,有那么多關心你的人,他們知道了一定會很心疼的。(擴大支持系統)目標2:重燃學習的斗志老師:假設現在有奇跡出現,你希望你的成績達到什么程度呢?(奇跡問句)
小七:高一的時候吧,全班前三。好像有點兒難,只要看得到進步,我就滿足了。
老師:之前成績好的時候,都是怎么學習的?(例外問句)
小七:跟現在差不多,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主要是學習狀態,不如之前好。
老師:如果給自己的學習狀態打分,1-10分,之前幾分?現在又是幾分呢?(評量問句)
小七:之前8分,現在大概……4分?
老師:這4分差距體現在哪?
小七:以前遇到不會做的題很興奮,各種嘗試想解出來。現在看到很長的題目,連讀的興趣都沒有。
老師:如果在4分的基礎上提高1分,你會怎么努力?(促進正向改變)
小七:讓自己靜下心來把題讀完,想辦法搞懂。
老師:現在有什么搞懂題目的好辦法嗎?(尋找已有的積極資源)
小七:看參考書,問同學和老師。我之前會整理錯題,復習的時候效果不錯,最近學習上確實有點兒懶惰了。(贈送精美錯題本,增加學習動力)
老師:很好!你想到了很多提高成績的辦法,盡快實施起來好嗎?(布置作業)
喚醒內心的能量,走出陰霾的過去
最近一次小七來到咨詢室,跟我分享了許多快樂的事。“這次期中考,我的名字掛在紅榜上,老師有看到嗎?”我回應道:“你太厲害了吧!我一定去好好看看!”她繼續說:“媽媽也很高興,做了一桌子菜。妹妹也是……”看著小七滔滔不絕的樣子,我感受到了她體內能量的蘇醒,生活對她來說好像有了積極的意義。
過去的她一直糾纏于和母親的關系中,承擔著不屬于自己的責任,而這份責任太重、太痛。咨詢初期,我渴望撫平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然而深層的錯誤觀念和長期習得的應對模式,不是通過幾次咨詢就可以徹底改變的。因此我選擇用積極正向的焦點解決鼓勵她尋找例外,挖掘資源,促進改變,期待未來。
最后,小七不好意思地說道:“老師,你一直在鼓勵我尋找生命中的例外。其實我覺得,你就是我生命中的例外。”
在咨詢過程中,我經常覺得無力——在看不到小七的轉變,或和自己預期差距太大時。但最后小七給我的反饋卻是那么感動,也許很多時候我的感受和來訪者是不同的,我覺得失敗的咨詢恰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我要更加堅定,相信來訪者是自己生命問題的專家。而我,要成為照進他們生命中的一束微光,陪伴他們走出陰霾籠罩的過去。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