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裕祁
當我依次將圖片呈現給學生,“父母要求自己去學習,不要再玩手機”“天氣涼了,別人問你有沒有穿秋褲”……學生們在講臺下,時而竊竊私語,時而笑出聲來。
“看到這些,大家最想回應對方的一句話是什么?”
“老師,我想和父母說,你自己都在玩手機,為什么要我去學習?”另一個同學說道:“對呀,為什么天氣涼我就要穿秋褲,我又不怕冷。”接著又有幾位同學發言。
我將其中的高頻詞匯“為什么、我、做、要”記錄在白板上后,問了下一個問題.“如果你做到了很多剛才提到的事情,少玩手機多學習,做好保暖,積極運動,我們會變得更好嗎?”學生們紛紛點頭,于是,白板上又多了一個新的關鍵詞“更好的自己”。
“這些關鍵詞,重新排列,好像也說得通。為什么要我做更好的自己?為什么我要做更好的自己?我為什么要做更好的自己?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成為更好的自己背后的東西。”
“思考為什么要做最好的自己,其實是在幫助自己澄清動機和期待,大家不妨對以下兩個語句進行補充: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是因為我希望:____。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可以:____。你會在這兩條橫線上填寫什么呢?”
經過一段時間思考,陸續有學生完成了填寫,有的學生邊填寫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有的學生則眉頭緊鎖,猶豫再三才開始下筆,也有的遲遲沒有動筆。
“有沒有完成的同學,愿意分享一下,你的出發點是什么7又希望獲得什么呢?”
坐在后排的男生趙一凡舉手站了起來:“老師,和學習無關的可以嗎?我想說關于游戲的。”“當然可以,只要是和我們要討論的話題相關就行。”
趙一凡接下來說道.“我想在游戲里的排名能夠更高一些,因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我可以做好這件事,我可以告訴他們,我不是什么都做不到。”邊說他邊將手握成拳頭,高高地舉了起來。“所以你希望在游戲里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希望別人能夠看到你,認可你,也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對嗎?”他點點頭,“是的老師,我爸媽總說我什么都做不好,連游戲都玩不好,浪費時間。”“謝謝你的分享。”之后又陸陸續續有幾位同學分享了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背后的動機和期待。
“那么,有沒有同學在填寫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者有一些新的想法呢?”有同學說道:“老師,我媽媽每天都說讓我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我都沒想為什么,現在想想,好像更多是為了讓她開心。”另一個同學說:“我覺得自己沒想好要做什么,上什么高中也沒太多考慮,是該想想了。”
“大家不妨給自己畫個像,思考一下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樣的?會呈現出哪些具體的特征,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場景與事件中,他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態,又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越具體越好。再想想他和當下的我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大家思考一下,寫在自己的活動記錄本上,完成后和小組成員分享。”
之后的10分鐘里,學生們完成了自己的“畫像”,開始和小組成員分享起來。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女同學的分享:“我一開始寫的是想成為‘白宮美’,因為覺得大家都會關注長得好看的人,我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后邊改成了希望能多充實自己的內在美,一方面提升學習成績,另一方面找到感興趣的事,培養一個特長。因為我在聽你們的分享的時候才意識到,其實大家并沒有那么在意外表,只是我自己以為。”
“謝謝同學們的分享,也謝謝小組內同學們的積極傾聽。請根據自己完成的自我畫像,思考并制訂當下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的話,也可以向小組的同學們尋求支持,聽聽他們的建議。”在同學們制定目標和計劃,與小組成員討論的間隙,我和他們簡單分享了“喬哈里窗”,提醒學生們注意處理好自我視角與他人視角的關系,即有助于幫助自己明確發展方向,也有利于對目標進行落地執行。
欣慰的是,這次學生們在進行分享和討論的時候,不再是天馬行空地訂一些很難實現的目標,而是立足于當下,基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訂計劃。
“感謝大家的思考和分享,最后想和大家說的是,更好的自己,不是單一的某一個方面,而是對自己整體方向的一個預期。而在當下,作為初中生的我們,可以先從其中選一兩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近期可達成的方面入手,為自己設立合理的方向與目標,勾畫自己要做的更好的自己。”
進入八年級后,伴隨著對初中環境的逐漸適應,以及同學關系的趨于穩定,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分配更多的精力到自我探索之上。在進行個體心理輔導時,提到了關于“我是誰?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困惑。學生一方面希望能夠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停滯不前,甚至退縮逃避,向老師拋出“同學們總是不關注我,我怎么樣才能做到最好?”“父母想讓我考上××高中,可我不想去,太難了”等問題。
上面提到的這些輔導中的問題,都和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是分不開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自主性和獨立性增強。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從十一二歲開始,人格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他們開始強烈地關心自己的身體容貌特征,心理狀態,社會關系,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節名為“做更好的自己”的心理健康課,屬于“自我認識領域”,通過體驗活動,一方面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評價自己,積極進行自我探索;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于更好的自己的期待和動機,建立階段性的發展規劃。
課題中提到的“更好的自己”是與另一課題“最好的自己”相對應,充分體現了成長型思維的觀念。“最好的自己”一旦達成,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完結感,對于后續的努力傾向降低,是固定型思維的體現:而“更好的自己”適用于范圍更廣的學生群體,不論學生當下現狀如何,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