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妍妍一直都是個乖孩子,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夫妻都是老師,對妍妍的期望比較高。平時要求比較嚴格,特別是在學習方面,不允許她有絲毫的錯誤。為此,我們也付出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無論多晚,工作有多累,我和妍妍爸爸一定會抽時間檢查妍妍所有的作業。一旦發現錯誤,就會在第一時間給她講解,并要求改正。剛開始妍妍也嘟囔過、抵觸過,但在我們反復、耐心的教育下也變得很乖,每次都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完成作業,不再多說一句話。因為作業的正確率和整潔度高,妍妍的作業也成為老師重點表揚的對象。
妍妍的成績很不錯,一直都保持著班級前三名。可是自從妍妍進入重點高中以后,好像一切都變了。因為住校每周只有周末回家,好不容易盼到周末,一見到妍妍我們立馬上前詢問她在學校里的情況:老師講課怎么樣?有沒有抓緊時間學習?與同學相處如何?擔心了一星期的問題都迫不及待地問了出來。開始妍妍有一搭沒一搭地回上幾句,當我習慣性地打開她的書包,想像以前一樣幫她檢查下作業時,妍妍卻一把搶走作業本,并表示不再想讓我們看作業情況。這一舉動讓我猜測作業情況不是很理想,要求她把作業本交出來。妍妍的態度卻是從未有過的強硬。那次我們激烈地爭執起來,最后妍妍還撕碎了作業本。
當我心情平復下來時,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太激動了,向妍妍道歉。可那次之后,妍妍卻一直拒絕我們檢查作業。我們心里很著急,想了解他的學習狀況,可她卻越來越不愿意和我們交流。慢慢地我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沖突卻越來越多,尤其是和學習相關的事情,只要一說到學習,必然會引發不小的爭吵。現在進入高中快一個學期,她已經出現厭學的情緒。老師反饋上課經常走神,做作業特別慢。還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作業一定要先寫在草稿紙上,做好后再謄寫在作業本上,導致時間不夠。有時甚至因為做不完作業還會抄作業。現在成績大幅度滑坡,我們也只能干著急,想幫忙也使不上力,該怎么辦啊?
妍妍的父母是非常有責任心和耐心的父母。他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也愿意為孩子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事事盡心盡責。但他們卻因為對學習的片面理解而忽視了孩子自我成長的需要,他們不是為孩子做得還不夠,而是做得太多。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通過實驗研究提出“嘗試-錯誤說”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漸減少錯誤-再嘗試”這樣一個往復過程習得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并允許他們犯錯。從錯誤中學習,在錯誤中汲取經驗,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更牢固。而且家長檢查出來的錯誤和自己發現的錯誤是不一樣的,試錯得出的認知更為深刻。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一生下來本身就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但卻因為被外界條件化而無法達到。如孩子做了某一件讓家長或老師感到開心或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就會表揚和夸獎這個孩子,孩子接受到表揚和夸獎后即會認為這個事情是他們所擅長的。孩子所做的越是符合成年人的要求,所獲得的表揚與夸獎也就會越多,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的投入也會越多。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喜歡看到的。妍妍小學與初中階段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被成年人條件化的外在學習過程。在父母的引以為傲中,在老師的經常表揚中,形成了“虛假自我”。“虛假自我”使妍妍害怕跌下神壇,所以一味地追求作業的完美。過去因為父母的隨時相伴,問題大多被父母發現并排除。但在升入高中之后,因為住校而脫離了父母的扶持,這種由父母單方面維持的學習狀態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并未真正試錯過的“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也必然會走向崩潰。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從人本主義觀點來說,要讓孩子達到自我實現,最重要的就是提供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氛圍,如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同理心等,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當中去探索、去發現,去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最需要承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而且是可以自我成長的陪伴者。
有很多父母抱怨育兒的書讀得越多反而越困惑,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覺察。成長是需要有方向的,并不是盲目地去學習、去改變。家長如果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不清楚,只是希望用一種方法就能快速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那結果必然會失望。有種說法,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更應該從原件上找原因,父母的認知、行為都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都曾在小時候暗自發誓,長大后絕不成為像父母那樣的家長。然而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后,卻在不知不覺中重演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要思考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要覺察自己的情緒、行為,覺察自己的思想、觀念,覺察它們的來源,覺察它們現在產生的影響。如妍妍的問題,家長首先可以反思,我們為什么會對妍妍有這些要求,它們是否真的合理,那些對學習、作業的高要求是否本身就是苛刻、僵化的超我體現。其實影響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與評價。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標準要求著孩子去完成、去實現,我們的陪伴不是助力而是阻力。當通過自我覺察,我們的認知更加多元,視角更加高遠,自身自我實現的層次越高,能更好地透過孩子的行為和表現看到孩子真正的內在需求時,我們的陪伴才能真正成為助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視野也開始開闊,所以家長要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學會與孩子相處。與孩子交流時,話題可以是新聞、趣事,或是社會現象,乃至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而不要過多圍繞著學習、考試不放。如果有時間和精力,家長可與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如陪孩子一起運動,跳繩、打球等。與孩子相處時,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應該是肯定的態度,多給予積極的鼓勵而不是表揚,要從心底里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可幫助孩子合理定位目標,卻不要強行介入他們的計劃與安排。
世界上大多數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孩子遲早都會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成長,所以父母最負責的陪伴就是學會放手,而讓孩子學會獨立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終將學會自己生活。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