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1年,盡管持續的疫情和原材料漲價、芯片短缺等讓全球汽車產業步履維艱,但對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而言,卻是一個歷史性的年份。資本層面,全球新能源頭部車企首破萬億美元市值,頭部電池企業突破萬億元市值;市場層面,單一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百萬輛經濟規模,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破300萬輛,市場滲透率首超10%。
在智能網聯方面,我國L2級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搭載5G和LTE-V2X等聯網終端的車輛超過500萬輛,全國開放道路測試里程超過5 000公里,安全道路測試總里程超過1 000萬km。
從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列入國家“八五”計劃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一連串喜人的數字說明,中國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正全面邁入更高質量的新發展階段。
那么,我們該如何解讀中國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的新發展階段呢?
我個人認為,首先,政策會走向另一面。新發展階段的標志就是從政策驅動徹底轉向市場驅動。這一次高增長與上一次最大的不同,就是市場推動的結果。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再退坡30%,每輛車補貼最低不到5 000元,最高不過12 000多元,而且從明年開始不再有補貼。
當然,政策不會從此缺席,而是會從鼓勵性政策轉向管理性政策,比如去年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等多項重要政策法規,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分解和落地將會對新能源汽車接下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其次,真正的比拼剛剛開始,要引領會越來越難。傳統車企開始把巨額資金投向新能源車,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巨頭開始入場造車,政策補貼即將消失,接下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那些靠補貼成長起來、缺乏競爭力的品牌將加速退出,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如果要想繼續引領市場,唯有在底層技術和原始創新上下功夫。1000km續航、滑板式底盤、燃料電池等等,更多的技術難題在等著大家去攻克。最后一點,賽道足夠長,還有下一個臨界點。
在前面的初級階段,一些商業模式走過了概念和摸索階段,開始從空中著陸,如光儲充一體化模式、換電模式、電池銀行等。這些新模式一旦轉入穩定的商業運營,一定會對新能源汽車產生新一輪強力推動。而當創新技術讓新能源汽車在性能和成本上都絕對勝過燃油車的時候,便是下一個臨界點的到來,必將迎來新能源汽車更大規模、更持久的發展。
所以,科技創新永遠是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核心,也只有科技創新才是永遠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