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


在車上睡覺、體檢、購物,甚至制作Vlog,琳瑯滿目的背后,是消費者真實需求還是車企營銷噱頭?
2021年,靠造電視起家的創維發布了一款智能電動汽車EV6,其主打配置為睡眠座艙。它提供了“一鍵午睡模式”,通過語音等交互形式,將座椅調整為睡眠姿態,開啟空調外循環,并打開空氣凈化系統,此時車內就變成了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空間艙,其實這還只是1.0版本。進階版還提供了“主動睡眠促進技術”,利用腦電波眼罩自動生成催眠音樂,幫助快速入眠。
這還沒完,更高階的版本提供了“非接觸式傳感技術”,當睡眠結束,利用人工智能光譜科學算法,給用戶出一份健康管理報告。也就是說你睡著睡著,這輛車就給你做了一次“體檢”。
縱觀整個汽車行業,以健康、養生為造車理念的,創維汽車是第一家。但有多少用戶想被一輛車做“體檢”?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曾經吐槽:“現在人人都在說智能汽車,我覺得了解我的煩惱、滿足我的需求,懂我真正想要什么的智能汽車才是真智能!”這或許也是大部分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的認知。
目前,對于市面上所銷售的大部分智能汽車來說,有幾個是真正智能的呢?他們所提供的似乎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智能功能,搭載一個智能中控就自稱智能汽車?加個簡單的輔助就敢說自己實現了多厲害的自動駕駛,而這種輔助駕駛功能并不是完整的、優質的,相反卻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而當過多的智能配置加持,真的可以幫助消費者實現更多的“自由”嗎?或許會有它的兩面性。
一方面,現在的汽車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實現從A點到B點安全舒適地移動。所以,與駕駛安全相關的智能化如何做到萬無一失,為用戶解決問題才是車企首要考慮的。
另一方面,當繁瑣的智能配置需要人為操作才可以實現,那并不是真正的智能。
有的車企將各種電商APP搬上汽車,讓用戶能在車上購物;將各種社交App搬上汽車,讓用戶可以在車上進行線上聊天;將各種視頻APP搬上汽車,讓用戶隨時上傳自己拍的視頻。
有的車企會在車上堆砌一大堆液晶屏幕和攝像頭傳感器等,搞出很多一年都用不了幾次的功能。比如自動拍攝外出游玩的視頻,制作成Vlog,實時上傳到平臺,獲得點贊,但是真的有人會頻繁使用這些功能嗎?或許這些只是車企營銷的一個噱頭,但最終消費者還要為這些用處不大的功能買單。
那么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智能化?說到底,用戶買的是車,需要的是好的駕乘體驗。優秀的智能汽車應該是人性化的,能識別和感知用車痛點,提供實際出行急需的服務和體驗。
當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努力將實用新技術融入到汽車中,而不是單純地堆砌華而不實的智能配置,簡單把手機上的功能移植到車機上。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智能化”真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智能化相關的標準卻沒有嚴格的定義,很多車企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它們既想做智能化技術的推進者,又想做智能化標準的制定者。但用戶并不能分清這些,最后也只能無奈為這些看似很炫,其實很無用的智能化配置買單。
那具備什么樣的智能功能才可以讓汽車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能汽車呢?其實,一切智能化的背后,核心本質是圍繞“以人為本”而展開。憑借著真實的用車場景,對用戶在各種典型和非典型場景下的需求有了精準的判斷,也就能做出更完善的功能,更貼近用戶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