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兩個季度虧損546.46億元,滴滴資本坍塌就在一夜間。
從遞交招股書到紐交所上市全過程,僅用了20天;從發布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公告到旗下25款APP全部下架,僅用了8天;從上市到決定退市,僅用了156天;從高達800億美元市值到縮水70%,僅用了不足半年……
不愧是出行公司,一切都來得那么快、去得也如此快。這陣勢,在互聯網巨頭中,簡直是前所未見。要知道,滴滴用了近十年時間才終于獲得在國內出行市場的領導地位,上市前一共完成多達23輪融資,總募資額超過227億美元,幾乎將國內外所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和互聯網公司都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可資本坍塌也在一夜間。2021年6月30日,滴滴成為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來中國公司在美股規模最大的上市案。上市后市值一度達到800億美元。可截至2022年1月12日收盤,滴滴最新市值僅為234.49億美元,市值縮水高達70%。
新年前一天,也是被停止新用戶注冊后的第181天,這家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出行公司(以注冊用戶計)終于公布了自己上市后的首份財報——未經審計的2021年二季度和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滴滴二季度總收入為482億元,凈虧損為242.71億元;三季度總收入為427億元,凈虧損為303.75億元。兩個季度內,滴滴虧損總額高達546.46億元。
據悉,滴滴收入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中國出行業務,包括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順風車等;二是國際業務,包括國際出行和外賣等;三是其他業務,包括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貨運、自動駕駛、金融服務等。其中,中國出行業務占總營收比重超90%。
具體來看,2021年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業務收入448.04億元,同比增長52.22%;國際業務收入8.07億元,同比增長116.35%;其他業務收入26.01億元,同比增長91.11%;三季度,中國出行業務收入390億元,同比下降5.11%;國際業務收入9.66億元,同比增長92.43%;其他業務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51.26%。由此可見,自2021年啟動網絡安全審查以來,滴滴主要業務即中國出行業務總收入已明顯疲軟。
一方面,滴滴此次遭遇的強勢監管,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網約車市場迎來最大發展機遇。據傳滴滴下架后,出行公司們連夜召開緊急會議,一致認為“當下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并從即日起開啟全員戰斗模式。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滴滴下架后,美團立即重啟了已擱置近兩年的美團打車APP,并在各大應用市場重新上架,且已歸入智慧交通平臺的美團打車事業部也重新獲得獨立。另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大部分網約車平臺在2021年7月活躍用戶大幅增長,T3出行活躍用戶環比增長32.79%、曹操出行環比增長13.31%、美團打車環比增長45.6%等。
但另一方面,也為網約車市場敲響警鐘,合規化與強監管絕對是未來移動出行領域的核心關鍵詞。實際上,除對滴滴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外,交通運輸部還會同五部門聯合約談了T3出行、美團出行、曹操出行、高德等11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并指出部分網約車平臺通過多種營銷手段惡性競爭,比如招募或誘導未取得許可的駕駛員和車輛“帶車加盟”開展非法營運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7月16日七部門聯合進駐滴滴開展網絡安全審查以來,審查結果至今也沒有出來。所以,短期虧損和增長放緩并不是滴滴所面臨的頭等難題,而盡快解決合規性問題才是生存之道,即恢復上架并順利回歸港股上市。2021年12月3日,滴滴發布消息稱,已啟動在紐交所退市工作,同時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亦有消息稱,滴滴最快將于2021年4月在港股遞交上市申請。
其實,滴滴并非第一家試圖在港股上市的互聯網出行公司,早在2020年,嘀嗒出行也曾向港股遞交招股書,但此后再無更新動作直至上市申請失效;2021年4月,嘀嗒出行再度遞交招股書,但仍未能順利IPO。據業內人士分析,港股未通過申請或與嘀嗒出行在部分城市落地網約車服務的牌照問題有關,可見,網約車合規性問題也將同樣成為滴滴在港上市的“攔路虎”。
總而言之,隨著國家“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信號釋出,僅憑燒錢就可大肆布局出行市場已成過去式,各出行公司玩家尚需不斷打磨自身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合規發展才是主旋律。或許,起初的滴滴真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出行方式,但這些年在資本的掣肘下,早已發生了本質的改變,至于故事的結局如何,2022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