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跨界造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前有家電行業的格力、海信、創維,后有手機行業的OPPO、小米、蘋果、華為,又有互聯網行業的百度、電商行業的阿里巴巴、房地產行業的恒大……新能源汽車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
邁入2022年,造車圈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闖入者——索尼。就在前不久結束的CES上,索尼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田健一郎正式對外宣布,索尼將成立新的部門——索尼移動公司,其目的主要是探索索尼電動車業務的商業化。
與此同時,索尼官網上也公布了一款名為VISION-S 02的全新概念SUV。實際上,早在2020年索尼就已發布過旗下首款純電動概念車型——VISION-S;此后,吉田健一郎更是精心布局,力求把索尼打造成一家可以重新定義移動出行的“創意娛樂公司”。
面對越來越多的“門外漢”入局,人們不禁疑惑,造車已經沒有門檻了嗎?似乎誰都可以來造車?昨天蓋房子的來造車,今天拍照的來造車,明天做電飯煲的會不會也要來造車?這些“攪局者”究竟是資本的棋子還是行業的真正變革者?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一向面向未來,哪里有新的商業故事哪里就有資本的熱捧,而造車就是最好的商業故事,尤其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其一路飆升的股價與市值就是最好的證明,無不令人眼紅。
但是,單憑“故事”就能造車嗎?還記得十幾年前,以春蘭、奧克斯、波導、夏新、新飛、格林柯爾和美的為首的本土家電企業就已試水造車了,他們都有著美好的造車故事,但由于受到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限制,這些家電企業的“造車行動”紛紛折戟。
時隔數年,卷土重來的家電企業又以新的造車邏輯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看似選擇了更為貼合自己的發展路線,但迄今為止成功的案例基本沒有。
再者,新能源造車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的十分復雜且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傳統制造、能源系統、自動駕駛、語音、數據、算法、信息處理和人工智能等多個方面,即便是業內標桿特斯拉,全部打通整個造車產業鏈和技術環節也耗費了17年之久。
以索尼為例,其發布的首款純電動概念車型VISION-S,就并非索尼獨自打造,而是由多家公司聯合打造而成,包括高通、采埃孚、博世、黑莓、馬牌、本特勒和麥格納等,其電動平臺也是由索尼和麥格納聯合設計的。
所以,對于那些原本就缺乏新能源汽車技術積累的跨界玩家來說,想要在短時間內就一舉攻克技術、生產、供應鏈、渠道等所有問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竟,汽車是一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周期更長,以目前這些跨界玩家的現有產業規模和資金規模來看,能否支撐到產業鏈全部打通都是后話了。
實際上,不管是家電企業、手機企業還是相機企業,雖然造車邏輯不甚相同,但目的卻十分相似,就是都十分渴望通過多元化業務擴張,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當一個企業主營業務發展到一定瓶頸或接近天花板時,根據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趨勢來拓展多元化市場無可厚非,加之多元化布局還能助力企業摘掉以往專屬于某一領域的標簽、打造更加豐富的品牌形象,因此,紛紛進軍汽車行業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作為后來者,這些跨界玩家們已經錯過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一波浪潮,失去了新能源造車的先發優勢,哪怕擁有再多的資金和再牛的獨門技術支撐,也很難突出重圍。
隨著造車門檻繼續降低、大量新入場者不斷涌入擁擠賽道,汽車行業如若還是寬進寬出的狀態,無疑給產業發展敲響警鐘:這將打破此前由傳統車企默守的百年造車底線競爭,很容易把目前已形成良性基礎的造車市場搞得烏煙瘴氣,最后傷害的還是消費者的利益。
雖然“造房子的不見得永遠造房子”,但事實上“索尼們”也不可能做到特斯拉所做的事情,所以,汽車行業留給“電飯煲”的生存空間還有多大?這場扎堆跨界造車的盛宴,終究是風口還是一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