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成立25年,規模擴張2倍,與20家整車廠建立合作,員工總數近700人。
在“汽車故鄉”長春,海拉長春工廠已走過了25個年頭。25年來,海拉長春的規模擴大了兩倍,已與近20家本土及國際整車廠建立了合作,員工總數近700人。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參與者,海拉長春在25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又堅守了哪些傳承?日前,汽車觀察傳媒采訪了見證22年發展歷程的長春海拉車燈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軍。
“海拉長春工廠25年的變化并不是從A到B的轉變,而是一個很長的持續過程。”張明軍將這種變化分為軟性、硬性兩種轉變。軟性轉變是指由過去生產運營主導、批量生產,逐漸向以技術為驅動、以客戶和終端用戶為導向的轉變;硬性轉變是指所有的相關設備硬件、工廠布局以及相關配備等向以高質量場景為導向的產品的轉變。
市場之變:位置不同
經過25年的發展,海拉長春工廠的制造過程和產品質量更加成熟,產品系列分布更加均衡。最主要的是,該工廠員工和裝備更加趨于高端化、智能化。
如今,海拉長春工廠正立足于現有的成熟客戶群向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展。而且,海拉長春工廠作為海拉其他兄弟公司的產能備份基地,已向高端密集型自動化轉型,力求不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1999年加入海拉的張明軍,不僅是海拉長春工廠發展變化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變化的經歷者。他認為:“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高速增長之后增速放緩的發展階段,與2000年相比,車燈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市場位置的不同。那時,高端車燈制造企業的數量為數不多;現在,車燈行業要完全依附于汽車工業的變化,為此海拉長春工廠要快速適應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節奏。”
“企業要想實現長期發展,需要不斷適應所在行業的方向變化與節奏,比如新能源汽車與傳統能源汽車之間的轉換就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張明軍進一步解釋說:“適應汽車行業變化對于零部件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這意味著可能隨時調整企業的戰略方向、企業經營方向以及整個控制運營的節奏。于是,我們為了滿足客戶甚至終端用戶的需求進行了企業的研發和運營轉型。也正是這種不斷變化、轉型的經歷,使海拉長春工廠積累了25年的經驗教訓。”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299萬輛,同比增長1.7倍,市場滲透率為12.7%。曾經讓人們產生質疑的新能源汽車年銷百萬輛,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實現了近300萬輛的銷量。新能源汽車的火爆絕對是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里最亮眼的細分市場,從 2021年車展現場,各大車企發布的新車基本是新能源汽車的現象就足見這種火爆程度。
尤其在近5年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車燈行業競爭逐步加劇,使海拉長春工廠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不斷調整企業戰略方向的挑戰。因為調整戰略方向后,需要人才、研發、技術等的新投入。其次是面臨工廠運營的成本壓力。從由原裝備切換到新的高端智能裝備時,需要更大的固定資產投入,比如剛剛在2020年底才完成的全部裝備轉型。
張明軍強調,成本和質量永遠是企業生存的根基,無論怎么轉型,怎么調整戰略,這兩項硬指標都不能丟。
客戶之變:高質量低成本
行業變化的本質是用戶需求在變。面對中國用戶越來越快的需求變化,海拉長春工廠以更快的反應速度應對。一方面,提升產品研發周期速度。由以前德國總部進行產品設計,海拉長春工廠進行生產落地改為在海拉長春工廠研發、生產。目前,海拉長春工廠已經承接了大部分客戶的產品研發。研發周期的縮短為快速滿足直接客戶、終端用戶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發中心離工廠很近,在貼近終端用戶需求設計產品與產品生產落地之間達到平衡,也為滿足客戶需求提供了工藝化生產的準備。這是海拉長春工廠一個積極的轉變。” 張明軍補充說。
另一個方面,大大提升產品生產速度。海拉長春工廠在產品研發之前就匯集工廠以及主機廠各個部門的意見,以規避生產過程中前、后期遇到的問題。張明軍將這種變化稱之為企業文化的改變。
可見,為了滿足速度為王的中國汽車市場需求,海拉長春工廠除了引進智能化裝備,通過自動化大幅提升生產力外,還在產品前期設計、中間運營以及后端客戶質量表現方面進行了大力度的優化和提升。
此外,在速度挑戰之外,高質量、低成本也直接考驗著海拉長春工廠的競爭力。
張明軍介紹:“20年之前,對車燈的功能需求是安全的照明;現在,車燈還要實現與人、場景的交互,功能得到了大范圍外延。但是無論用戶需求如何變化,成本和質量永遠是企業生存的根基。”
據悉,海拉長春工廠執行最高質量標準:不接受缺陷。他們直面質量問題,通過6套質量管控和質量解決方案實行閉環管理,確保把所有的缺陷在交付之前解決,且不復發。
據張明軍介紹,同比25年前,海拉長春工廠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已將生產效率、運營成本實現了近30%的提升、降低。
第一,傳統生產裝備向智能化的轉變。海拉長春工廠淘汰一個客戶一套裝備一套生產線的傳統生產裝備,更新為一條生產線生產不同客戶產品的更智能、更靈活的生產裝備。智能化的裝備不僅根據客戶產量調整生產布局、提升生產效率,還能在生產追蹤以及產品質量方面實現100%的追溯查詢。
第二,以自動化生產單元向數字化工廠的轉變。老舊工廠一步到位轉型為數字化工廠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海拉長春工廠采用蠶食的方式進行數字化改造。隔一段時間針對一條生產單元進行數字化改造,預計在未來八、九個月內實現整個工廠的智能化布局。張明軍說:“工廠的智能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力、生產成本降低。比如以全滲透方式應用人機協作的智能機器人,使員工避免相關的危險和傷害。通過應用這種智能化機器人,使海拉長春工廠實現‘黑燈’生產模式,并對未來環境、能源管理實現提升。”
未來之變:以不變應萬變
布局當下是為了更好地謀劃未來。張明軍表示,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為海拉長春工廠的未來發展釋放了巨大的潛在空間。新能源汽車為車燈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空間,比如地毯燈、前格柵燈、迎賓燈、氛圍燈等,包括通過控制單元實現各種功能。現在,工廠的研發人員正在攻克市場上并不成熟、不多見的一些車燈,這些車燈在傳統能源車上不具備安裝空間,但在新能源車上就提供了無限待開發的可能。
資料顯示,目前,新能源汽車車燈占海拉長春工廠業務的30%,其未來增值潛力非常值得期待。
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站在25周年的關鍵節點,張明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本土化戰略、高標準質量、滿足雙向客戶需求是海拉長春工廠過去、現在、未來始終不變的傳承,也是迎接未來挑戰的底層邏輯。
“海拉長春工廠依然保持本土化戰略方向,并會加大投入力度。本著‘在中國,為中國’的企業理念,海拉長春工廠近20%的產品出口到海拉北美和歐洲的公司,這也充分利用了海拉長春工廠低成本優勢,力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在未來一段時間,這種理念不會改變。同時,以高質量產品,滿足OEM、終端用戶雙向客戶的需求,是企業立足的根本,也將永遠不變。” 張明軍這樣解讀海拉長春工廠的那些不變。
變成世界工廠后,人才始終是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海拉長春工廠采用以新接舊、新老人才結合的模式保持創新的活力,即以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為中心培訓新人,以專家為中心培訓后續新生力量。目前,海拉長春工廠10年以上的員工占比50%以上。張明軍對如何平衡經驗與創新思維的疑問,這樣解答:“產品前期造型設計來自于新人帶來的新思想,后期產品落地生產時的工序、工藝、過程則是萬變不離其宗,需要老員工依靠多年的經驗來驗證設計的可行性并指導質量保證與運營表現。”
最后,張明軍用堅韌、熱情、專一來總結25年來海拉長春工廠的特點。“堅韌,無論市場是起還是落,員工一直在陪伴公司發展;熱情,跟東北人一樣,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熱情一直不減;專一,雖然車燈在變化,但是我們一直在專心致志做車燈,工作的積極性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