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生


一年融資2 771億元,注冊企業數量近16萬家,車圈吸金竟如此瘋狂。
資本重倉汽車,竟然如此瘋狂?
億歐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及其相關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405件,融資金額高達27 71.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超過225億元的資金涌入汽車產業的各個角落。
資本瘋狂加注,反映到行業發展的結果是井噴。
企查查統計,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注冊數量近16萬家,與2020年同期相比幾乎翻倍,相關企業注冊總數超過40萬家。
萬事過猶不及,汽車圈的資本熱同樣引起了相關人士的警覺。
在NIO Day 2021現場,蔚來汽車創始人、CEO李斌表示,目前造車沒有400億資金儲備是遠遠不夠的,“這不是嚇唬創業者”。同一時間,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接受央視專訪時也警示大家,行業可能迎來第二波洗牌期。在回憶上一個洗牌景象時,何小鵬仍心有余悸,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在ICU病房里,一個在門外等著進去”。“宇宙網紅”馬斯克也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放出狠話,“如果歷史可以借鑒,那么大多數創業公司都無法渡過下一場衰退”。馬斯克對這一時刻的預測與何小鵬不謀而合,“最遲不會晚于2023年”。
這些話的背后或許隱藏著發言者的心里算盤,但提醒后來者入圈需謹慎的告誡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并未阻止資本的熱情。2022年元旦假期剛一結束,沉寂已久的愛馳汽車便以完成數億融資拉開了新年序幕;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也對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給予“可能進行關鍵性擴張”的預測。加之早已定調2022年收錢的牛創新等,無一不預示著2022年大汽車產業的資本賽道并不寂寞。
資本逐利是本質,但不傻。見慣了華爾街這種國際大場景,也經歷過當年內河造船用麻袋扛著錢入場,后續集體去“沿海自殺”的慘烈教訓。為什么一遇汽車“誤終身”?
2021年第二屆世界智能汽車大會現場,勢能資本創始合伙人黃俊發表了“汽車人的新創業時代”的主題演講,并在后續接受《汽車觀察》專訪時,對中國汽車“吸金熱”的問題給予了多角度闡釋和洞察。
資本熱的兩大誘因
黃俊認為,資本之所以熱衷汽車,主要有幾大誘因,其一就是國產化帶來的供應鏈的替代機會。黃俊稱之為“存量市場”。對于“存量市場”的具體體現,黃俊表示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國產主機廠話語權的提升。之前是主機廠提出需求,然后給到Tier1,Tier1給出系統方案,由他們決定供應商,是一種垂直的供應模式。而現在以主機廠為中心的圓桌模式,由主機廠來做系統的總體設計,各大供應商可以圍成一桌一起探討可以給出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同時還有軟硬件的解耦,過去軟件算法是放在硬件中的,現在分開單獨招標,其實是重構了行業生態的格局。
這一變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讓很多玩家有機會參與進來。“由于游戲規則重新定義了,也會順應這些新的游戲規則出現新的玩家。”黃俊表示。
“存量市場”的另一體現是“國產汽車產品附加值提升”。以往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主要用在合資車型上,國產車型主要還是拼價格。但合資產品的供應鏈是相對穩定的,這使得很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圈表現出了一種“排他”的特性,新的玩家很難有機會融入這個江湖。
中國車企的快速發展,讓這一境況獲得改變。黃俊指出,國產汽車市占率從過去的占比增加到了目前的50%,這為行業發展帶來很多新的商業場景。“這是一個變革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很多主機廠尋找合作伙伴的時候,并不是純粹的國產替代、成本優先的考慮,而是更多去考慮性能和研發。在這種情況下,主機廠對供應鏈的創新要求就會越來越強烈,“為什么逼著供應商去創新呢,因為他們需要做一個更好的產品,才能讓自己的產品有辨識度,這為市場帶來一些機會。”
這是資本最看重的機會,原因很簡單,這相當于全球汽車產業江湖的重構。一句話概括就是,只要你參與進來,就擁有成為未來世界汽車江湖“大廠”的機會。
黃俊以手機舉例道:“目前流行的全面屏就是中國企業的杰作,世界級大廠蘋果也在利用這一產品。”因此,成為大廠不是空想,而是一切皆有可能。
資本熱衷于汽車產業的另一大誘因是電動化和智能化,黃俊稱之為“增量市場”,具體而言就是電動化帶來的產業鏈的整體變革。
黃俊表示,智能化為產業帶來創業機會,主要是因為數據。基于數據的感知、融合、決策產生的新的方便用戶使用的功能。“最典型的功能場景就是自動駕駛,當然除了自動駕駛以外,現在隨著數據維度的增加主機廠也在不斷嘗試去開發一些新的功能點,基于這些數字化的改變帶給用戶的體驗是一個新的值得期待的增量市場。”
據了解,2021年整個智能汽車一級市場投資輪次上集中于早期。主要集中在B輪以前,天使輪占11%,A輪占21.1%,B輪占9.9%。“把行業進一步拆細會發現汽車研發與制造以及汽車科技兩個板塊拿到了非常多的投資,其中汽車的研發和制造投資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2.6%,汽車科技投資增長最快,2021年增長達到了168%左右。”
投資周期還很長
對于未來汽車產業資本熱的走向分析,黃俊也給出了與李斌、何小鵬、馬斯克等一致的答案。
他認為,主機廠的融資境況確實十分激烈,但這并不是說其他人沒有機會了。在行業的大變革時期,任何人都有機會經過“大浪淘沙”,成為最后堅守的弄潮兒。“只要你的產品有創新,你就有機會,只是入局的時間越晚,容錯的幾率就越少,甚至沒有。”
同時,黃俊指出,汽車產業的跨度非常大,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這三個板塊都有跟汽車相關聯的項目。比如3D打印項目與汽車內飾有關,新材料與電池有關等。
這樣的特點也導致汽車產業的投資周期被拉長,“目前而言,不同的品類在一級市場的投資還處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對主機廠的投資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的紅海,但是對核心零部件的投資還在一個非常早的初期。”
黃俊分析指出,目前攝像頭國產化率已經達到70%,激光雷達的國產化率大概在50%,但像毫米波雷達、自動駕駛、汽車芯片等賽道國產化率只有不到10%,所以對于某些賽道來說可能進入到投資的后半程,但是在另一些賽道卻是剛剛起步。
這也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資本入局。對于某些企業來說,這預示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愚以為:此處該有掌聲!
記者手記
我與黃俊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振華重工創始人管彤賢為偶像。而我倆的不同點在于,黃俊與管彤賢一樣都曾是技術大牛。在投身金融圈之前,黃俊是振華重工最年輕的設計工程師之一,完成了振華首個起重機零整改發運,參與了首臺自升式石油鉆井平臺的從零開始的正向研發。
猶記得,當年振華的高光時刻,其產品在美國受到的待遇是:舊金山市臨時關閉金門大橋25分鐘,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車隊為其運輸船讓路,造成舊金山市交通堵塞,形成了萬人空巷、兩岸爭睹中國起重機的景象。
汽車產業是否也將迎來這樣的榮耀時刻?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汽車企業在國際舞臺上開疆擴土正當時。2021年12月29日,比亞迪在老撾首都萬象向該國總理府交付首臺漢EV。2022年初,蔚來挪威首位車主Gunner Birkenfedet在被問及為什么用50萬元人民幣購買中國汽車時表示,“嘲笑中國制造”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今,在挪威中國品牌汽車的售價都超過了30萬元,蔚來還計劃在挪威推出售價超過100萬元的跑車系列。供應鏈層面,比亞迪刀片電池已是全球首創,寧德時代2021年的海外裝機總量更是名列前茅。
感動于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努力,期許未來中國企業實現更多的品牌與技術的全方位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