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醫學界首次成功將一顆豬心臟,移植到一名57歲心臟病患者的體內。在手術結束三天后,患者的狀況表現依舊良好。
這是人類首次嘗試將跨物種的器官,移植到活人體內。這名患者被診斷出現了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齊的狀況—經醫生的評估考量并征求其同意,在一場心臟移植手術后,一顆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臟在該患者的胸膛內重新跳動了起來。
術后這名患者已經可以自主呼吸,身上連接著一臺輔助新心臟的心肺機。雖然到現在尚不能斷言手術完全成功,但這有可能是一場器官移植革命的開端:不出意外的話,跨物種的器官移植會在未來進入正式臨床試驗階段。
回顧過去,此前不少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器官,已經在猴子體內完成過多起移植手術,效果良好。要知道,過往絕大多數異種器官移植的案例,都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人體會對動物器官產生排斥反應。盡管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猴子、猩猩等在生理解剖、新陳代謝等方面相似,排斥反應容易控制,但靈長類動物世代間隙長、繁殖率低、飼養成本較高,很難滿足人的器官移植需求。而相比靈長類動物的器官,豬的器官在豬被飼養短短6 個月后,就能長到成年人的器官大小。豬不僅器官大小、解剖特征、生理生化與人類非常相似,而且生長周期較短、繁殖率高,被科學界公認為異種器官移植的理想供體。
到現在,豬心臟瓣膜、豬胰腺細胞等都已被用于人體移植,而且豬皮也被用作燒傷患者的臨時移植物。稍早前,紐約的外科醫生甚至將在轉基因豬身上生長的腎臟,成功移植到人類患者身上(附著在患者血管上并保持在體外)。
雖說豬和人之間異種器官移植的病理生物學反應非常復雜,但在過去十年里,基因編輯和克隆技術的發展加速了這一研究進程,為無數在器官移植候補名單上苦等的患者帶來了福音。就如這次被用于移植手術的豬心臟,就經過了基因編輯,使得細胞中會導致快速排異反應的糖類被刪除。手術的主刀醫生還表示,在向患者提議移植豬心臟前,他曾經過反復實驗,在五年內將豬心臟移植進約50只狒狒體內。
長久以來,可被用于移植的人體器官短缺情況非常嚴重。有協調美國器官采購工作的組織“共享聯合網絡”提供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美進行了3800多例心臟移植手術,創下歷史新高。美國聯邦政府亦有相關數據顯示,該國有超過10 萬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而每年則有6000多人在接受器官移植前就死去了。
所以,正如57歲患者貝內特在手術前最后一天所說的,“要么死亡,要么進行移植手術。我知道這是在黑暗中的一次嘗試,但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