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昕旭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特征及相應的治療措施。方法:本次所選取的研究樣本來自于到我院接受診治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一共抽取樣本量100例,之后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樣本量分成了兩組,接受常規治療的設為常規組(50例),采用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療的設為研究組(50例);分組完成之后便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模式的治療方案,待患者接受治療后,對這些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加以統計評估,以此來對比分析兩種治療方式的干預效果及分析感染特征。結果:針對實驗研究期間所得數據進行評比,可以掌握到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研究組效果更好(P<0.05);患者在感染的部位中,頜下間隙感染率最高,其次是眶下間隙;在感染源中,牙源性感染率最高,其次為腺源性感染。結論:本文通過對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采取了不同治療干預后,利用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統計評估后得出:采取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進行干預,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特征;治療措施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在口腔科比較常見,其發病急且發展迅速,如果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就會產生敗血癥、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等諸多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基于此,本次研究的過程中,選取了到我院接受治療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100例)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探討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特征及采取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進行干預的應用效果。現做出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1年7月之間作為本次研究的時間范圍;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樣本為: 該時間段內到我院診治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本次研究所抽取的樣本數量:100例。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樣本分成兩組,其中,在研究組中,一共有50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年齡在18-64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1歲左右;另一組為常規組:50例,年齡在19-6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0左右;本文所抽取的這些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經過分析對比其基本資料后可知,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所以可納入分析。
1.2方法
1.2.1臨床特征分析:患者的發病位置、感染來源及臨床特征使用CT、MRI及彩色多勒普進行檢查發病位置。并使用細菌培養,進行分析病原菌種類。
1.2.2治療方法
常規組:(常規治療)主要對患者發病位置進行處理,避免與空氣接觸,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藥量。
研究組:(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患者住院后,對發病位置進行膿腫切開引流手術,手術完成之后,使用生理鹽水或過氧化氫全面清洗發病位置,之后使用橡皮條實施引流操作,之后,對患者給予美洛西林舒巴坦每次50mg,每天3次,并對患者進行局部理療,1次/天,1小時/次,所有患者均持續治療10天。
1.3評價標準
本次研究主要觀察指標為治療效果及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臨床特征為指標,具體評價方式如下:
分析各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體內白細胞數量有明顯地恢復,癥狀消失;有效:有輕微炎癥,癥狀好轉,白細胞數量有恢復跡象;無效:炎癥加重、臨床癥狀無改變[2]。同時,分析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臨床特征。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SPSS 30.0處理相關數據資料,X2檢驗組間數據,%表示計數資料,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臨床特征,詳情見表1所示。
3、討論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在牙源性和腺源性比較常見,通常情況會表現出需氧菌和厭氧菌的交叉感染,少部分為鏈球菌及金黃葡萄球菌引發的化膿感染。牙周病原菌會使頜骨和牙根之間出現蜂窩組織,進而出現頜面部感染,在早期的間隙感染可通過臨床進行準確的診斷,當蜂窩組織深部感染臨床便無法準確的診斷。本次研究將常規治療與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在統計評估各組之間的治療效果的實際情況后得出,研究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針對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來說,對其實施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聯合美洛西林舒巴坦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其頜下間隙與眶下間隙感染情況較多;感染源中牙源性及腺源性感染幾率大。
參考文獻
[1] 韓琴, 黃祥妹, 陳玉玲,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頜面部感染病原菌特點及Th17/Treg細胞免疫變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21, 31(1):4.
[2] 金煌, 錢磊, 王淑芳,等.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病原學特點,炎癥因子及相關因素探討[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20,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