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同仁醫院)成立于1866年,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150余年來,同仁醫院秉承“同心同德,仁懷仁術”的院訓,始終致力于醫學事業的發展與人民健康的保障。作為中國最早的西醫教學醫院之一,同仁醫院曾為中國近、現代醫學事業發展培養了黃銘新、刁信德、蘭錫純、張福星、江紹基、顏福慶等一大批優秀的醫學人才。
2013年開始,長寧區同仁醫院和長寧區中心醫院正式合并為“上海市同仁醫院”,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馬駿院長走馬上任,成為合并后“新同仁”的首任院長。
2013年年初,馬駿院長受到組織任命,即將擔任同仁醫院的院長,并且完成長寧區同仁醫院與長寧區中心醫院的兩院合并,組建新的同仁醫院。馬院長知道,“合并”不是簡單的“1+1”,其間可預見的困難可想而知。
細看當時的上海醫療版圖,長寧區始終有塊隱痛。長寧區作為上海重要的中心城區之一,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又是多條高速公路的起始點,占據長三角“橋頭堡”地位,擁有提供高端醫療服務的國際醫學園區,有星羅棋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卻唯獨沒有一家三級綜合性醫院。2013年以前,長寧區中心醫院、長寧區同仁醫院,兩家二級醫院雖能解決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但論及進一步的開拓發展,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長寧區的社會事業發展走在上海前列,這與其當時的醫療衛生水平不相稱,建設一家有水平的區域性醫療中心迫在眉睫。建設的目標聚焦到了長寧區同仁醫院和長寧區中心醫院,計劃在兩院合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所三級綜合性醫院。此時,馬駿院長走馬上任。合并、組建,時間緊,問題多,任務重,馬院長從接到任命的一刻便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合并便意味著變革,變革往往也是傷筋動骨的,變革對原有的制度體系發起挑戰。表面看似“1+1”的兩院合并,實則關系到架構、管理、業務和學科等各方面整合。
馬駿院長首先做的是樹立醫院發展的統一目標。明確了方向和目標,下一步需要做好員工的溝通,達成共識。她表示,要想大家心往一處去、勁往一處使,員工必須從內心認同醫院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全院員工分為60多個班組,馬院長講了60多場動員會,一遍一遍地講述合并的意義,一遍一遍勾勒目標和愿景。將合并的規劃發展,掰碎揉開了和每一位員工面對面講明白。兩院合并,融合文化,推動同質,破舊立新,雖然工作中存在諸多困難,但馬駿帶領著團隊總能找到解決辦法,朝著目標一步步前進。
完成合并后的同仁醫院,并沒有停止踔厲奮發的步伐。基礎設施改造、學科建設發展,一項項重要工作扎實地有序推進。用馬駿院長的話說,同仁醫院小步不停地努力前進。2014年起,同仁醫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建設虹橋國際醫學研究院,著力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進入“十四五”規劃期,同仁醫院繼續咬定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目標不放松,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努力建設成為符合雙一流大學附屬醫院水平、具有國際精品城區品質、面向大虹橋、輻射長三角的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
上級領導給馬院長的任務不僅僅是完成合并,而是要將合并后的同仁醫院轉型發展,建成一所三級綜合性醫院。馬駿院長坦言,雖然她曾在長寧區中心醫院工作多年,但是對于現在的家底,她心里也沒數。于是,馬院長采用摸家底、找問題、做部署的分步走戰略。對照上海市當時的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同仁醫院邀請外部專家對各個科室進行打分。打分結果讓醫院歷史遺留的老問題,合并后衍生的新問題都暴露無遺。面對“一窮二白”的家底,馬駿院長和同仁醫院新的領導班子決定通過對內培養、從外引進的方法加快學科建設。
新同仁醫院的組建,對于同仁醫院的醫護員工,是機遇也是挑戰。新的領導班子對員工的個人發展,特別是中青力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許和要求:既已認同醫院發展規劃,就要加速自身的醫療技能水平的提升。
人才是醫院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針對眼前特殊的歷史發展階段,要想醫院學科建設彎道超車,從外引進人才是一條“捷徑”。馬駿帶領團隊在繼續加強人才培養的同時,面向上海乃至全國求賢納才,來自四面八方的幾十位學科帶頭人,為同仁醫院的學科建設帶來了更多的能量。對外引進的人才,除了要求他們必須來自上海三級醫院、博士學歷或有海外留學背景外,馬駿院長還特別強調學科帶頭人“名門之后”的特殊身份。她在為心血管內科訪求“掌門人”時,鎖定葛均波院士旗下22名博士,最終將邱朝暉收入麾下;同樣,普外科孫鵬主任師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蔡端教授。馬院長說,要做到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情感留人,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缺設備買設備、缺人員招人員、缺平臺搭平臺……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為此,馬駿還時常深入臨床一線考察,傾聽各個科室遇到的問題,打破消除各科室績效分配不合理帶來的發展阻力。
與此同時,圍繞著同仁醫院規劃中的功能定位,同仁醫院主張將全院36個臨床一級學科分成重中之重、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和一般學科,進行分層建設。規劃建設同仁醫院三大學科群,包括以上海市重點專科為支撐的“消化道疾病診治學科群”;借助虹橋樞紐優勢,以完善急診救治網絡為抓手的“危急重癥疾病救治學科群”;以及探索區域醫聯體建設,以全科醫學和分級診療為紐帶的“慢病管理社區聯動學科群”。
2013年后,同仁醫院開啟了“質躍式”發展,這與馬駿院長主導下清晰的戰略目標與務實的管理理念分不開。若沒有戰略性思考的頂層設計,質變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了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和行之有效的推進辦法,才有了今天同仁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虹橋國境口岸傳染病定點醫療機構和毗鄰虹橋交通樞紐的綜合性醫院,馬駿院長考慮到區域特色,借著基礎建設改造的機會,對感染科、發熱門診、微生物檢測實驗室等區域進行了重新設計和重點改造。馬院長坦言,當時改建并未預見到新冠的大規模爆發,但是由于臨近虹橋口岸等原因,密切關注登革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輸入型傳染病的檢測和診治。基于以往抗擊SARS疫情的經驗以及應對每年秋冬流感病患激增的情況,同仁醫院以需求出發對發熱門診進行流程改造與優化,實現“三區兩通道”的分區診治和“六不出門”的閉環式管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同仁醫院敏銳發現并成功治愈了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并且至今仍保持了患者零漏診、院內零感染。這當中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也反映了長期以來同仁醫院日常工作的基礎,體現了其扎實的“內功”。
作為一名女性院長,馬駿院長管理剛柔并濟。制定規劃的時候,體現了她“剛”的一面,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但是在管理細節處,又無不體現出馬駿院長“柔”的一面。據了解,同仁醫院的食堂在上海醫療機構中非常突出,不僅提供著品類豐富、口味多樣的美食,更因其優美的環境和多彩的活動,成為醫護人員舒緩工作壓力的好去處,甚至已成為大眾點評上五星級的“網紅打卡地”。馬駿深知,要做到對員工的呵護,得從細節之處下功夫,打造溫馨、家園一般的工作環境。
初見馬駿院長,雷厲風行的精神狀態,恰是馬院長口中同仁醫院發展“小跑不斷”的縮影與寫照。聽馬院長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同仁醫院近幾年發展大事記,不難想象這背后的困難之多、工程之大。管理的錦囊需要用智慧方能解鎖。馬駿院長,一路披荊斬棘、篤行不怠,用智慧與同仁醫院共成長!

馬駿: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院長;1992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療專業;歷任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主治醫師、醫教科科長,上海長寧區婦幼保健院院長,2013年起任上海市同仁醫院院長;上海市第十屆黨代表,長寧區第十五、十六、十七屆人大代表,政協第十一、十二屆委員和婦聯九、十屆執委委員;上海市醫院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先后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和諧醫患之改善醫療服務,提升病人滿意度”優秀管理者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