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在微生物檢驗中,使用快速檢驗技術的效果以及其影響因素,為檢驗提供依據。方法:選取我中心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間接受微生物檢驗的100例樣本為研究對象,兩組樣本均為50例,對照組和研究組樣本分別接受常規微生物檢驗、快速微生物檢驗,比較兩組樣本的檢驗效果。結果:在接受微生物檢驗的100例樣本之中,主要檢驗肺炎鏈球菌、沙門菌以及霍亂弧菌三種,研究組和對照組樣本陽性率分別為:94.00%、92.00%,差異在統計學方面沒有意義。在特異性方面,研究組樣和對照組樣本分別為:96.00%、86.00%,在敏感性方面,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為:94.00%、84.00%(42/50)(p>0.05);在準確性方面,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為:94.00%、96.00%(p<0.05),結論:在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快速檢驗技術的檢驗效果更明顯,具有更加優異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更加滿足檢驗的需要,更具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快速檢驗技術;影響因素;效果分析
微生物檢驗包括染色技術、顯微鏡的使用、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極易培養技術等等。【1】作為部門常見的工作之一,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在微生物檢驗時,準確地提供檢驗結果可以使得診斷工作更加快速有效地開展,但是由于微生物檢驗涉及的工作內容相對較多,優化檢驗技術,可以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率,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此次探究實驗選取我中心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間接受微生物檢驗的共100例樣本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其快速檢驗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效果以及影響因素,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中心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間接受微生物檢驗的共100例樣本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檢驗標準,其中男性42人,女性58人,其年齡為22-71歲,平均為(48.42±5.20)歲。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知情并批準后,兩組樣本的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分析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快速檢驗技術:按照檢驗的要求和目的,綜合使用免疫學凝聚反應、蛋白指紋圖譜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實施檢驗【2】。(1)蛋白指紋圖譜技術:檢驗人員按照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蛋白質圖譜展開檢驗,并使用快速檢驗方式檢驗微生物的性質;(2)免疫學聚凝反應:檢驗人員按照要求設置溫度、電解質以及抗體等,確保特異性抗體與致病性微生物抗原顆粒結合,形成凝結快【3】;(3)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進行微生物檢驗時,要詳細全面地掌握微生物的本質,從分子層面上對微生物的本質進行探究,對微生物的分子信息全面地進行分析,從而才能得出詳細全面的結論。
1.3統計學分析
本組實驗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應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明二者間存在差異。
2結果
2.1微生物檢驗陽性率情況:檢驗時主要檢驗肺炎鏈球菌、沙門菌以及霍亂弧菌三種,研究組樣本在這三種菌類中的檢驗陽性率分別為:36.00%(18/50)、36.00%(18/50)、22.00%(11/50),總陽性率為94.00%(47/50);對照組樣本在這三種菌類中的檢驗陽性率分別為:34.00%(17/50)、36.00%(18/50)、22.00%(11/50),總陽性率為92.00%(46/50),兩組樣本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微生物檢測的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在特異性和敏感性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準確性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微生物也無孔不入,其數量以及種類都得超速發展,部門的微生物檢驗工作也就面臨著更多更大的挑戰【4】。本次探究實驗將快速檢驗技術應用到微生物檢驗過程中,結果顯示:在檢驗陽性率方面以及準確率方面,兩組樣本的檢驗結果基本沒有差異,但是在檢驗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方面,研究組樣本的結果遠遠優于研究組樣本。
綜上所述,加強對檢驗人員的培訓,將快速檢驗技術應用到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可以增強微生物檢驗的質量,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蔣香梅,文元,陳宗耀,等.檢驗科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與病原菌耐藥性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7,27(02):292-294.
[2]毛巧霞,孫美蘭,陳鋒,等.檢驗科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與病原菌耐藥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7):3920-3922.
[3]王發云,吳明競,吳婭,等.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病原菌耐藥性調查[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2):177-179.
[4]馮王富,譚榮朝,張春玲,等.微生物檢驗結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質量控制策略的相關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