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

事故頻發、定損難、出險率高且單次賠付金額大、利潤少,成為保險公司拒絕為卡友提供商業險的決定性因素。
卡車保險一般分為交強險與商業險兩類。前者是國家強制要求,后者種類繁多,大致包含車輛損失險(己方責任,出險后車輛維修無需自己出錢)、第三者責任險(己方責任,出險后幫助賠付對方)和一些附加險種。
對于一線卡友而言,運輸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尤為重要,購買商業險的意義重大。但長期以來,卡車司機購買商業險難的現狀始終未得到改善。大多數保險公司,因卡車出險率高,卡車司機屬于高危從業者而不愿提供保險服務。如此形勢下,卡車保險又該如何破局?
一險難求
記者采訪全國多地卡車經銷商和卡友后獲知,目前,卡友購買商業險的難度依然很大,特別是自卸車、攪拌車以及特種車型(如罐類車型和冷藏車型)更是“一險難求”。
來自湖北武漢卡友張師傅的觀點很有參考性:“ 像系統正在維護和保額已超上限等說辭會經常出現。”
張師傅還表示:“懾于法律,保險公司通常在明面上不會拒保,更多的是暗示司機必須私下加錢才能出保,否則就讓我們另尋高就。現在不僅是太平洋、平安、人壽和人保四大保險公司不愿為我們出商業險,甚至連一些小保險公司都不愿承擔這部分業務。”
一位江西南昌的經銷商表示:“為了省錢,卡友過去習慣于在異地投保。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保監會加強了對貨車異地投保的查處力度,這對于廣大卡友而言絕對是雪上加霜。”既然保險公司不愿為卡友出商業險,那么市場上各類統籌互助組織能否讓他們暫時渡過難關?畢竟相較于商業保險,其擁有靈活且價格低廉等優勢,一段時間內曾深受卡友青睞。
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監管,統籌互助組織近期同樣備受詬病。對此,湖南株洲卡友劉師傅表示:“放款快是統籌組織的優勢,可由于缺乏監管,同樣會出現‘跑路’等問題。短時間內,它還不能替代保險公司的職能。”
調查過程中,不少基層卡友對保監會持有抵觸情緒。他們認為由于保監會的強勢介入,導致原有“花小錢,辦大事”(花更少的保費,享受更多的商業險福利)的機會接近消失,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訴求。
角度不同,觀點自然不同。保險行業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基層卡友的心情完全能理解,可是國家規范保險行業的決心同樣很大,成立保監會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好保險公司的利益。任何變革都不會面面俱到,勢必在短期內損失一部分人的利益。”
保險公司眼中的“垃圾業務”
由于卡車的工況復雜、事故頻發、定損難、出險率高且單次賠付金額大,保險公司很難從中獲得利潤,甚至很多時候還要賠錢。因此,利潤少成為保險公司拒絕為卡友提供商業險的決定性因素。
一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表示:“卡車業務在保險行業內部算是一項‘垃圾業務’,特別是自卸車、攪拌車以及特種車這三大類,賠付金額巨大而且出險頻率過高,騙保更是時有發生,沒人愿意接手完全能理解。”
他還說:“時間久了,保險公司經過嚴謹的風險評估后,整個車型的項目就會被砍掉。很多卡友抱怨為什么自己的車一整年沒出過險,可第二年依舊無法再上商業險,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另一位負責卡車保險業務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家保險公司都有‘金牌’和‘垃圾’業務之分,類似于卡車相關險種的‘垃圾業務’其實還有很多,年底總部都會進行分析,意在評估明年是否還有必要繼續保留該項業務。”
該工作人員還說:“一開始卡車相關險種是能給公司帶來利潤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多問題便接踵而至,目前已經到了不得不舍棄的地步。”
何以解憂?
卡友上商業險難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需要各地方政府出面統一協調,集中統計當地要辦理商業險的卡友數量,然后聯合經銷商匯總卡友上險訴求,最后和本地保險公司洽談固定合作模式。一方面保證了基層卡友的上險訴求,另一方面也讓保險公司的利益得到維護。沒有一定體量的固定上險人數是行不通的,畢竟讓保險公司有利可圖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決不能讓保險公司感覺是一片難以聚攏的散沙。”
外部需要多方協作,保險公司內部同樣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卡車應用場景多而雜,一款車型的應用場景通常多達十余種。卡車商業險通常會“一刀切”,并不會深入到每個固定場景進行分析,也就得不到相應更細化的險種。
該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需要對卡車進行更精細的劃分,推出特定場景下的險種。細分之后會發現,某一類車型或許并不至于淪為‘垃圾業務’,它或許還能盈利。”
他補充道:“保險公司在風險管控方面同樣需要加強,比如建立風險識別數據平臺,旨在精準識別卡車風險,亦或利用風險管控工具實施對卡車的動態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