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帆 陳暢
摘 要:教育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幸福體驗,幫助他們建立創造幸福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培養全面素質。為此對學生需要采取平等、尊重和贊賞的教育態度,需要在生活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需要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判斷和選擇,并且要支持鼓勵學生獲得最大的自信。
關鍵詞:幸福 素質教育 教育態度 做中學
教育具有社會價值取向的目標和促進個體發展的目標。在為社會培養人才時,教育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的幸福。不僅要為學生未來走上社會著想,還應關注他們今天的幸福體驗。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教育創造了新的生活[1]。在學生時代享受幸福生活,體驗生活的幸福,他們就會確立創造幸福的信念,獲得創造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教育,在做中學,快樂地學習是學生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幸福人生需要獨立自主的思想人格,需要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需要有效行動的實踐能力。在家長視野中關注學生幸福人生的教育目標是:首先,培養學生做一個快樂幸福的人。而不管將來擁有的財富多少、學問高低,因為財富和學問并不必然代表著快樂和幸福。陶行知認為“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2]第二,培養學生做一個明智的人。做任何事情要用明智的辦法,即“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把原本不正確的事情千方百計地加以修飾,以便讓人看上去是正確的。因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3],所以做人做事都要體現真理的亮光,要做一個真善美的有靈魂的人。第三,做一個和諧的人。自我的內心世界和諧,表現出來的外在追求和諧,與伙伴相處和諧,在家庭、集體和社會中都能和諧地融入。這意味著在合作與交往中是幸福的。陶行知認為,生活中處處有教育,那么作為生活場所的社會也理所當然是教育的場所。也就是說,社會含有學校的功能,用他的話說就是“社會即學校”[4]。上述教育目標在關注學生幸福人生、培養全面素質的同時,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內在能力也是必然的結果。
1 基于家長視角對學生的教育態度
教育態度是學生成長的至關重要的環境條件,它決定了教育方法、教育行為和教育方向。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美國西點軍校的一句名言也是“態度決定一切”[5]。關注學生幸福人生的教育態度包括:對學生積極肯定的預先認識、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等。
1.1 積極肯定的預先認識
作為教育者的成人很容易被兒童未成熟的外表所誤導,認為他們年齡小、不懂事,缺乏認識能力、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處處需要幫助的弱者。其實不然,正如杜威所說“生成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的狀態。未成熟的狀態就是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向前生長的力量。”[6]在尚未具體教導學生,學生還沒有表現出各種興趣、能力之前,事先認為學生天然地擁有各種能力,這些能力是潛在的,就象基因密碼尚未被顯性地表現出來。只有得到大人的引導、支持和幫助,學生自己在相關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思考和練習,兒童的本能和天性所蘊含的潛力才會逐步顯現出來。這里要注意,不是抱著挑剔、指責和批評學生的態度,要求學生先有良好的表現,然后才給予支持,而是首先要無條件地相信學生并給予條件保障,以便學生的潛能有條件充分顯現出來。
筆者孩子幾歲的時候,在睡前經常給她講故事。后來她就自己照著故事書從頭到尾、一頁一頁地邊念邊講,能夠完整地講完一小本書。幼兒園大班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她能拿著六七百字的稿子流暢地發言。但是,直到這時家長并沒有教過學生怎樣識字和閱讀。上小學后,有一天看電視,電視新聞提到張海迪,學生說她知道張海迪。我問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說語文課外閱讀上有。原來在家長并不了解的情況下,每個學期她都閱讀完了厚厚的一本語文課外讀物。她還說,剛開學拿到新課本以后,一般地她會把所有感興趣的課文都看一遍。等到學生上初中的時候,她每學期都要讀好幾本書,有時候,下午開始直到晚上,一本書就看完了。閱讀讓學生擺脫了“人工喂養”,能夠“自主覓食”。回想起來,家長給學生講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使閱讀潛能充分顯現出來。
1.2 平等地對待學生
在傳統的農耕文化中,身份地位或年齡輩分較高的一方的觀點信息常常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正確的,以至于身份地位或年齡輩分較高的一方就就成了真理、價值觀和判斷標準的代名詞。家長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長制權威思想影響,不容易做到平等地對待學生;對待學生,往往批評多于贊賞、懷疑多于信任、訓斥多于引導。平等地對待學生,就會肯定、贊賞和信任學生,學生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能夠根據其自由自在的意愿表達其真實的想法,能夠參與討論、判斷和選擇,能夠根據興趣愛好做事,當然因為遷移作用也能將暫時沒有興趣但不得不做的事完成好。在大人的引導、支持和幫助下,學生可以自主管理、自覺成長。不平等地對待學生,就會更多地懷疑和批評學生,或者命令擺布學生;學生在壓力和逆境中,盡可能地用良好表現來證明自己,這樣的成長過程讓學生倍感艱辛。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者,乃為教養學生而設,全以學生為中心。”[7]“我們應該跟我們的學生學習,不拜兒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7]教學相長乃教育之真諦。“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3]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才能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適當地托舉學生也是應該的,正所謂“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
筆者學生五個月大之后,請院子里的一個老教授家幫著照看,一直看到兩歲。那是一個大家庭,當時全家十一口人,都喜歡學生。有時,我們傍晚接回學生,剛到家她就不高興,有一次把家里茶幾上的東西掃到地板上。可是在幾分鐘之前,在老爺爺家如魚得水,自由自在,非常地高興喜樂。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們自覺地反思我們錯在哪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剛一回來,我們就問她:“你在老爺爺家聽話沒有?”如此等等。可是在老人家一直是被夸贊著的,歡騰玩耍,沒有什么聽話不聽話的嫌疑。后來,一接回家,我們也改用贊賞的辦法,學生就和在老人家一樣高高興興,再也沒有把茶幾上的東西掃到地上。學生小學中學一直到剛剛收到港科大直博錄取通知書,一路走來,我們對學生教育都是抱著平等的態度,抱著信任、肯定和贊賞的態度。
1.3 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
能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及內在驅動的奮斗追求,是她(他)本人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其所在家庭、集體和社會的財富和價值的來源。興趣愛好意味著,在各種門類的知識和活動中,學生對某一門類的知識、活動具有天賦并且反應敏銳,興趣愛好還意味著自發地、持久地努力付出和不懈地追求。與枯燥的內容相比,她所付出的時間精力要多得多。興趣所引導的巨大付出在不知不覺中會不斷超越原先自我預計能夠達到的最大程度;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其毅力、耐力和意志力不斷增強,實際能力也正在迅速提高。在將來的工作和研究中,其努力付出、貢獻成果和創造的價值必定是他本人盡可能達到的最大值。所有這些過程都是自主的、能動的、快樂的、幸福的。當然,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并不都是興趣愛好范圍內的事情,對于枯燥乏味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遷移作用,將追求興趣愛好所形成的毅力、耐力、意志力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一貫能力,運用到沒有興趣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同樣能完成得很好。
2 在生活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
實踐出真知,首先要讓學生多實踐,包括動手操作實踐、社會交往實踐和綜合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與選擇。因為未成年人的種種不成熟表現,不管是學生的實踐活動,還是她的思考和判斷,當然都離不開大人的引導、支持和幫助。實踐乃素養之母。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為適應變動不居的生活需要不斷地探求實踐。探求實踐就是“做”,“做”即經驗或者對經驗的改造與改組。不斷發展的經驗就是不斷提高的思維能力和全面素質。經驗包括思想、知識、方法,還包括態度、情感和道德意識。“經驗作為一個起點,確定我門所探究的問題;經驗作為終點,檢驗思維和理智對于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推理的有效性。” “知識乃是通過操作把一個有問題的情境改變為一個解決了問題的情境。”[8]知識的產生依賴于實踐操作,實踐操作就是行動。知識和行動是有機統一的,即知行合一。生活實踐的真實情境產生真實的問題,真實情境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所碰到的疑難問題與直接參與者休戚相關,親力親為的直接參與者就是事情和問題的主人翁,全身心的參與能夠調動參與者自己的智慧潛能,包括情感、意志、毅力、耐力。通過對真實生活中具體情境引起的實際問題的解決,經驗、知識和能力就從學生內心之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
2.1 玩耍是天然的社會實踐活動
玩耍是學生的天性,有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的健康。玩耍是最好的鍛煉方式,有利于身體健康;玩耍是學生天然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帶來與人相處和社會交往的體驗,對于與伙伴們玩耍過程中遇到的富有挑戰性的難題,大人幫助學生一起分析、探討并解決,不僅能提高思想認識,還能提高實際交往能力。
有一次,筆者和學生在學校家屬院里玩,她看見有兩個學生從幼兒園的鐵柵欄的藤蔓上摘了許多像豆莢一樣的野果子。她也想要,我就幫他找,找遍了也沒有找到。她就想找那兩個學生要,對她們說:“您們是姐姐,應該讓著我,給我一個。”她們并不理會,沒有想給的意思。我家學生因為有大人在身邊,所以想要硬搶。我趕緊喊住她,叫她找人家商量,教她說:“妞妞姐姐,你能不能給我一個?”能給就給,不給就算了。結果她去商量了,人家挑了一個最大的、最體面的給了她。我說,今天要是不商量,硬搶,不僅不能得到想要的果實,反而還要打起來,弄得大家都不愉快。這次體驗的意義在于,讓學生開始懂得采用彼此尊重的協商方式,既能解決問題,又不引起沖突。
2.2 動手操作實踐就是在做中學
“杜威認為,兒童生來具有從事各種活動的本能,其中做的本能最為重要,于是兒童應該從做的活動中學習,即改造自己的經驗。”[9]學生的好奇心必然包括動手嘗試的強烈欲望,親手實踐探究是學生獨立地、自主地認識思考并掌握知識或技巧的途徑。但是因為學生初次嘗試以先缺乏動手操作的經驗或能力,一般都會動做不準確或操作不當,因此很可能給大人制造麻煩。大人因為對學生不放心或為了避免麻煩,往往不許小學生動手嘗試。如果這也不許那也不許,學生就會縮手縮腳、顧慮重重,不敢放心大膽地做任何事。束縛了手腳,也就束縛了思維和想象。只有放心大膽的做事,才能在做中學,才能引發思考和創意,才能越做越好;當然大人必須確保動手嘗試是在安全的范圍之內,包括帶來麻煩的成本是在可控范圍以內。筆者學生很小的時候,她要自己倒牛奶,記得是將袋裝的牛奶倒入一個杯子里,袋子在杯子的正上方,眼看著就要倒到杯子的前面。我沒有打斷他,只是準備擦桌子或拖地。當然她的第一次嘗試是不成功的。但是學生從不成功的嘗試中認識到了正確的操作方法,因此第二次倒牛奶一般都是正確的。有了正確的方法和經驗,到了幼兒園還可以幫別的小朋友倒牛奶。如果不許學生動手,讓大人包辦代替,那么她就得不到嘗試的機會,也就得不到“做”的經驗和由此掌握的正確方法。
2.3 讓學生學會花錢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活動
和尚念經是修煉,和尚下山化緣也是修煉。“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范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10]“道在屎溺”講的也是類似的道理。學生學習書本知識是學習,學生更廣泛的生活實踐,比如如何花錢的實踐,是難度更大的綜合學習。錢的形式是帶符號的紙張,錢的作用是立即可以感受到的購買力以及消費的樂趣。但是怎樣使用錢,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的是思想道德倫理,反映的是心靈境界。讓學生花錢,其意義在于:第一,培養學生自理自主能力。第二,培養學生合理開支的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的心靈境界。很多學生直到成年,都沒有自主支配花銷的經驗和能力。如果從幾歲開始,培養學生如何花錢,那么等到成年以后,不僅會做人做事,而且善于合理開支。合理地享用或與人分享自己所創造的價值,將是幸福人生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筆者給學生足夠的零花錢,足夠用于書本學費、購買衣服、買零食等,由她保管并自主支配。當然大人應在事前事后給予分析與評價,以便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有一次,她約好了另外三個同學一同去吃比格,此后又去家佳源三樓玩游戲。回家后,她說,有個同學沒帶夠錢,我問“那怎么辦?”
“我們三人在里面吃,那個同學在外面等著。”
“那多么不合適!人家在外面等著,沒吃午飯,你們在里面正吃著,能吃得下嗎?”我停了停,接著說:“一起去玩,哪能叫人家在外面等著?實在不行,你管她吃比格的錢就行!”經過家長提示,學生也感覺非常不妥,并對那個伙伴感到歉疚。經詢問了解到,她們吃完比格后去家佳源三樓玩游戲,每人花費25元,我說:“有點貴。到廣場劃船,大的皮劃艇25元,足夠你們四個人一起坐。戶外運動還更好玩,共計可以節省75元。”她說:“是的,下次再玩,就去廣場劃船。”通過后面幾句談話,學生懂得了盡可能用經濟合理的開支,去達到最好的消費效用。
3 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與選擇
康德指出,青年人“不應當學習思想,而應當學習思維,如果人們希望他將來應當自己走路,就不應當背負他,而應當帶領他”。[11]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對與錯,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面對具體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并且比較每一方案的優劣,應該選擇哪一個方案,學生自己明明白白。如果學生正在用自己的辦法做她自己的事情,而我覺得有更好的辦法,一般地,我會告訴她我的建議,并且告訴她可以選擇我建議的辦法或者仍然采用她自己的辦法,或者綜合產生一個新的辦法。結果表明學生一般地都會選擇最優的方案。一般地,如果學生的行為表現其中有一部分我有可能看不慣,但是如果能夠預料到,她長大以后不會因此養成壞習慣,那么,我盡量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隨便地干涉學生的行為。但是如果預計到學生現在任性做為的苗頭,在她長大以后肯定會成為一種壞習慣,那就一定要嚴格管教,不可以妥協。也就是說允許學生的習慣和自己有差異,只要不是差錯就可以。哲學家羅素說過,正是參差多樣才讓世界變得美,參差多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6]幫助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與選擇,有利于學生養成獨立的人格和創新精神,敢于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擔當責任,并且勇于創新,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幸福、福利和利益。
有一次,學生和她的幾個伙伴在我家玩,學生給跳跳球打氣并插上塞子,結果在塞子插好之前,打滿的氣已經跑得差不多了。我告訴她:“你不知道讓小伙伴幫你嘛,你打氣,讓別人幫忙插上塞子。”她采納了我的建議,可是這一次打滿的氣跑掉得更多了。她埋怨小伙伴:“就怪你,動作太慢,氣都跑光了!”等我意識到在家里不見那個學生的時候,我趕緊跑到窗戶跟前用目光向外面找尋,只見那學生的背影拐過幼兒園院墻的拐角,朝他自己家方向跑回去了,怎么也無法叫回來了。我感到特別不合適,轉身問學生:“要是你幫人家,別人埋怨了你,那你會怎么樣呢?”她說:“我會坐在地板上不說話”。我接著說:“如果是脾氣厲害的學生,可能把跳跳球的塞子扔到窗戶外面,讓你找也找不到了。”我繼續幫學生分析:“如果不埋怨他,還有哪些可能的辦法呢?是否可以讓另外一個小伙伴幫你,并提前鼓勵他,讓他動作快一點呢?爸爸坐在沙發上,也可以叫爸爸幫你呀?是否可以不埋怨第一位同學,而是告訴他動作快一點,你們重新再來一遍呢?再說了,無論任何人幫得好或不好,總歸都是幫你;如果你不滿意,完全可以回到最初自己打滿氣、自己插塞子的老辦法,因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嘛。”最后,我問學生:“可能還有更多的辦法,我們暫時沒有想到。在已經想到的辦法中,你認為哪種辦法最好呢?”她說:“最好是告訴他動作快一點,我們再努力一次。”
4 支持鼓勵讓學生獲得最大的自信
學生像小樹正在長大,大地喜歡給他們天然的引力。沒有引力不行,小樹不能深深地扎根。但是光有引力不夠,“小樹”更需要向上生長的支持力量。不管是學生的實踐活動,還是獨立思考與判斷,都離不開大人的支持與幫助。關于考試,我告訴學生,學得多是最重要的,考得好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平時要支持學生多學,而不是強調或要求學生考試時考得多么好。如果學生所學到的、所掌握的完全達到或多于學校的課程要求,那么在課程標準要求范圍內的考試沒有達到滿分或全班第一,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支持學生多學,學生越學越有勁、越學越自信;強調考試考得多么好,那么學生承受的壓力也是對精力的消耗或分散,以至于不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有一次,學生回家,興致不高,說數學考了84分。我問她,剩下的16分題目搞懂沒有,她說搞懂了。我告訴她:“這和考100分就是一樣的了。”很多家長選擇埋怨學生,但是埋怨改變不了已經過去的考試成績,埋怨還會造成自卑、壓抑或委屈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埋怨并不代表正在解決問題。如果學生考試60分,我會告訴學生,晚上我們抓緊時間,將那40分的難題搞懂。40分的題都搞懂了之后,我會告訴學生,你今晚的進步是最大的,因為將最難的40分題都搞懂了。我還要告訴她,現在試卷上100分的題你都會了,與考試100分沒有什么差別。這種方法的核心是:立即行動解決最新出現的問題,解決而不是擱置,鼓勵而不是埋怨,給予向上的支持力而不是向下的壓力。
有時候學生作業多,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不是很好,比如說有一點點小感冒,因此可能情緒煩燥,這時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支持。記得不只一次,學生背課文時煩燥。我告訴學生,我先背,她檢查;之后她媽媽背誦她檢查;最后學生背誦我們檢查。在學生容易出錯或背不過去的地方,我也假裝著出錯,讓她發現錯誤并糾正。這樣學生背起來非常順利且不會感到壓力和枯燥,因為有支持的力量。
基金項目:青島理工大學教學改革模式示范課程立項10335357-F2020-077。
參考文獻:
[1] 張立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學實踐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9(05):66-67.
[2] 方華明.萬世師表 知行合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教育與職業,2006(10):112.
[3] 朱永新.千教萬教 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有關教育的論述新解(上)[J].物河南教育,2020(01):12.
[4]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
[5] 史振魁.態度決定一切.
[6] 孫麗麗.兒童哲學教師的“寬容者”角色及其實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20(11):11,12.
[7] 朱永新.千教萬教 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有關教育的論述新解(下)[J].物河南教育,2020(02):26,29.
[8] 王鳳,張興.杜威“做中學”思想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事——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探析[J].成都師范大學學報,2020(02):36-37.
[9] 陸有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8.
[10]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城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5.
[11] 康德.康德教育哲學文集[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6-77.
作者簡介:
葉帆:(1966—),男,安徽潛山人,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物理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