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中學思政課課堂教學存在教學方式陳舊單一,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思想意識,教學模式傳統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學思想陳舊;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考核與評價制度相對落后等。改善思政課堂教學現狀,就要使學生端正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態度。教師要采取合適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語言表達;增強教師課堂效益意識。學校要加強教學管理;加強教風師德建設;家校合作;加強與其他學校的聯系,共同促進。
關鍵詞:中學思政課 課堂教學 原因 措施
1 中學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中學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政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培育青年一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以來,中學思政課不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轉變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是依然還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
1.1.1 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老師仍然是以空洞單一的說教形式來教育教學的。這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三心二意,無法高度集中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就很大的影響了思政課課堂的教學效果。以平襄初級中學為例,在和同學們的溝通交談中,我也了解到他們對思政課教師陳舊單一的教學方式感到無趣乏味,再加上教師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上課提不起興趣。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學生們一致認為思政教師授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教學方式陳舊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等。其中教學方式老套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占總比的29.6%,語言表達缺少感染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占30.1%。由此可見,教學方式陳舊單一是當前中學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1.1.2 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思想意識
學校總是在迫于升學的壓力下進行著所有的教學工作,以升學率、重點率來提升本學校的知名度。“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對學生在班級里的要求也僅僅是不調皮搗蛋,有秩序的學習就可以,重視教學工作,而忽略了德育的工作。”[1]經過觀察和調查研究,對學生缺乏德育教育思想意識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偏離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也往往不能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復習,學生在考試前只是一通亂抓,毫無章法。這些老師大多對思政課缺乏正確的認識,把它當成一門無足輕重的副科。但是,我們的思政課堂具有教育性和知識性雙重性質,其中教育必須是第一位的。
1.1.3 教學模式傳統
很過教學仍沿用著以前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課堂平平淡淡,毫無波瀾,老套陳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我們知道,創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教師勇于創新的精神是開展當代教育教學的關鍵所在。“創新教學并不是單獨安排課時進行的創新教育,也不是僅在一節課中某一固定環節來培養創新精神,它是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新素質的培養。”[2]只有進行創新教學,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解決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境。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實施者,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創新精神與能力。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呂型偉先生積其60年的從教經驗,概括出了三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意義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意義在于創新。”[3]這三句話是他一直所追求的。其中,第三句話尤為重要,一個教師必須要對教育工作有所創新。可見,提高教師教學創新的品質是促進當代教師教學的關鍵。
1.2 中學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1.2.1 教師教學思想陳舊
部分教師安于現狀,放松了在新時期的學習,所儲備的知識系統嚴重與時代發展脫節,從而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教學,以致于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差,學生喪失了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
1.2.2 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
一直以來,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已經習慣了運用應試教育的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僅依據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甚至有部分教師自認為只應該學考試會考的內容,而將教學涉及到的其他內容一律棄之不教,理由是考試根本就不會考。
1.2.3 考核與評價制度相對滯后
“長期以來,在學生學業評價中,人們常常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使學生在學業成績評價中處于被動和消極的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靈活性、創造性。這種做法是與素質教育觀念相背離的。”[4]部分學校還將期末的評獎評優與學生的考試分數直接掛鉤,導致教師貪功求名,唯分數是從,課堂講述知識點一字不落,知識教得死板,但是這樣學生考試時往往容易丟分。面對當前中學思政課考核與評價制度相對落后的現狀,思政教學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1.2.4 “社會現實”與“思政教材”的反差弱化了思政課堂教學效果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許多社會問題也隨之逐漸顯現。改革的成果并沒有被公正地分配到各個層級,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加上互聯網信息的復雜性對學生思維、心理以及價值觀等方面也產生著嚴重浸染,導致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價值觀扭曲。”[5]同時,社會中階層的不斷分化和普遍存在的道德淪喪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起著重要的影響。這種情形造成了學生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影響著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施。而我們的思政教材的內容是比較重視理論灌輸的,課本中的內容很多都是理想化的、理論化的。它們往往不涉及嚴肅的社會現實問題,即使涉及也只是細枝末節,只字帶過。
2 提升中學思政教學效果的措施
2.1 學校要加強教學管理
2.1.1 強抓教學管理,保證時間、提高質量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在做好各項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同時,重點對老師的作業批改,備課,上課,輔導學生等幾個方面進行檢查,學校領導要通過進班聽課、不定時抽查等渠道進行動態考核,對所查情況要詳細記錄,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據。同時要適當的調整音體美勞品的課時量,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和提高。
2.1.2 組織各種思想政治教學活動
學校應組織各種校內校外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熱愛學習生活。首先,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各種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如團學日、新聞報閱讀站、道德法治角等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家長的人生價值觀、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對子女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學校應定期舉辦一些校園親子活動,不僅可以加強家校合作而且可以幫助部分家長端正世界觀和政治態度,使家校教育一致,更好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學校一方面可以建議有關部門進行整治,另一方面學校應多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多接觸社會現實,從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學習能力。
2.1.3 加強教風師德建設
要求教師做到“為人師表,行為世范”,身體力行的為學生做好榜樣,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思政教師必須做到課前仔細研究、認真備課,積極開展教學課題研討,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課水平和教學藝術;其次,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知識傳授和教育教學中,倡導樂于奉獻、厚德篤行、率先垂范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最后,思政課教師應注重加強與學生的日常溝通和交流。做到充分熟悉并了解每一位學生,深入的與同學進行多交談心,做到時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行方法,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重點幫助使其不斷進步。
2.1.4 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教育
針對部分學生家庭教育比較欠缺的情況,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在召開好家長會的基礎上,平時要多通過家訪,打電話等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交流。只有家校做到完美對接,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工作。
2.2 教師要改進教育教學水平
2.2.1 教師應采取合適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學科有強烈興趣時,就會產生積極探索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以平襄初中為例,如表2,57.7%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對學習思政課有影響,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更愿意學。因此,作為一名中學的思政教師,理應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當學生對思政課有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興趣越濃,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就越高,駕馭知識的能力也就越強。這要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選取恰當有趣的生活事例,與學生產生共鳴,使其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這是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思政課教學,并不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給學生強制灌輸知識點,而是要求教師能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習,根據學生的需要,采取合適恰當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有效的傳授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快樂學習。
2.2.2 教師應在教學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語言表達
思政是一門集教育性與知識性一體的學科,如果教師自己都對本課程的知識點理解不清,再加上備課不充分,在課堂上就極有可能思維混亂,教學內容模糊,語言表達不流暢、缺乏感染力,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思政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扎實備課,并練習語言表達能力,使課堂語言富有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2.3 教師應貼近生活,理論聯系實際
初中思政課本中的內容總體來說是比較枯燥的,需要有系統的進行記憶和背誦。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不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會使學生對思政課感到厭煩。以通渭縣平襄初級中學為例,如表3,學生所希望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取材于大眾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或者貼近學生和生活實際的,此項的均值為76,屬于四個選項中的最高值。“可見,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解決問題是大多數學生的呼聲。思政課本是枯燥的,但是思政本身是能夠很好地貼近學生生活的。”[6]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生活為基礎,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課堂,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具體情景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指導學生認識發生在身邊的社會現象,關注跟進并思考其中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己的思政修養。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努力實現教材知識、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將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融入到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這樣的思政課堂才是真正教育人性的課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幸福,并不斷提高。
2.2.4 增強教師的課堂效益意識
增強課堂效益意識,要求教師要制訂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教師要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來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設計新穎的引言,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一步步的過渡到課堂正題上,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精美的課件,有趣的設問,激烈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增強教師課堂效益。
2.3 學生應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3.1 端正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態度
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對學習有積極的態度,就意味著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了學習的意義,理解了學習的重要性,并能夠繼續體驗學習取得的進步帶來的樂趣,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竭盡所能去克服,堅持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態度消極的學生,他很難認識到學習的意義,若是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選擇逃避,而不積極地去解決問題,他也體會不到學習帶給他的愉悅心情。
學習態度的好壞,不光是影響學習效果,并且關系到一個人的個性與人格的塑造與成長。所以,形成積極自覺的學習態度對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無比的重要。
學習態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糾正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出清晰的要求,并通過相關活動在活動中慢慢去糾正原來的不良態度。促使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情感偏好;培養學生恰當的穩定的行為方式等幾個方面來促使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
2.3.2 養成學生勤奮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品質和習慣
學習應學習勤奮,樂于努力。勤奮學習的品質,這是自古以來的成功經驗。勤勉用功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而造就的一種性格特征,又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要做到勤奮學習,學生自己在平時就要做到勤于積累。積累是用各種方式搜集和貯存學問的一種學習方法。自古學者就認為,一個人累積的基礎知識越多,就越能成就大學問、大事業。累積不光是知識、能力、道德上量的增長,還是一個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逐漸產生質變的進程。可見,學習過程中,只有勤學習,廣積累,才會由量上升到質的飛躍。積累就要博學。博學就要做到“五多”:多聞、多見、多學、多問、多識。由此可見,“勤”就要從這“五多”上下功夫來培養學生勤奮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品質和習慣。
參考文獻:
[1] 李秀梅.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625):88.
[2] 龔春燕.創新教學策略[M].第一版.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3] 李星.個性化教學芻議[J].甘肅教育,2019,(625):40.
[4] 宋秋前.中小學使用教學策略[M].第一版.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03.
[5] 肖志亮.淺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吉林省: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7.
[6] 李彩霞.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措施[J].甘肅教育,2019,(625):60.
作者簡介:
任玉芳:(1997—),女,漢族,甘肅省隴南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