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工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工藝的生存土壤及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沖擊,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地方高職院校有振興傳統工藝的職責和使命。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通過培養人才、深化研究、創新研發、傳播推廣等方式全方位助力傳統工藝振興,為地方高職院校推進傳統工藝的振興提供了經驗。
關鍵詞:傳統工藝振興;地方高職院校;新時代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時代地方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路徑研究與實踐”(XJK18BTW013);2021年度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新時代地方高職院校助力傳統工藝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2021YS207)階段性研究成果。
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保護、傳承傳統工藝是保護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代表的地方高職院校在傳統工藝振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為地方高職院校振興傳統工藝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傳統工藝振興的現實困境
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頒布實施,傳統工藝振興在制度上有了更清晰、更明確的方向,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建立是對傳統工藝項目的重新梳理,有利于對有生命力的傳統工藝項目進行更具針對性的保護。在此背景下,一批傳統工藝項目傳承活力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認,傳統工藝的振興仍面臨嚴峻挑戰。一是傳承人老齡化嚴重,一些傳統工藝面臨人亡藝絕困局。具體表現在:傳承人年齡大,針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料建檔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傳承人斷層,后繼乏人,傳統技藝學習成本高,回報周期長、回報效益不確定,導致年輕人沒有從業意愿。二是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工藝失去生存根基。文化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工藝的生產工具、原材料逐漸流失,在生活方式改變、世居環境改變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失去了生存基礎。三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尚不充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統工藝適應時代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當前,傳統工藝的轉化模式、創新方式、產品設計、市場推廣等尚不夠成熟與成型,科學利用、創新發展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形成[1],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實現良性轉化與創新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二、地方高職院校在傳統工藝振興中的責任擔當
一是履行文化傳承社會職能的需要。文化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亦稱軟實力。高職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職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加強傳統工藝專業建設。由此可見,在高職教育中弘揚傳統工藝文化,振興傳統工藝,是高職院校理應擔負的歷史使命。
二是提升高職學生思想素質的需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2]。傳統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將傳統工藝融入高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引領價值觀[2],全面提升學生思想素質。
三是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新時代高職教育進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面臨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挑戰。高職院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總體謀劃,科學定位,打造特色,在差異化中發展壯大。傳統工藝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蘊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高職院校根據專業特色,將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傳統工藝融入學校教育,主動擔負振興本土傳承工藝的責任,將有效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四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地方高職院校理應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振興傳統工藝,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地方高職院校在傳統工藝振興中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地方高職院校特別是地方藝術類高職院校在傳統工藝振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培養傳統工藝“現代傳承人”,構建傳統工藝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地方高職院校還積極與企業、地方合作,參與傳統工藝理論研究、傳統工藝創新轉化、傳統工藝傳播推廣。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堅守傳承創新傳統工藝的初心,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積極探索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之路。
(一)培養人才,為傳統工藝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傳統工藝振興最大的難題在于人,人的難題一方面是傳承人老去的嚴峻事實;另一方面是傳統技藝后繼乏人甚至是無人的危機[3]。為解決這一難題,學校積極培養人才:一是通過學歷教育培養人才。將技藝傳承與專業建設深度合作,開設了湘繡設計與工藝等6個傳統工藝專業,引入劉愛云、黃永平等行業大師,建立了湘繡、陶瓷、小郁竹藝、花瑤挑花等7個大師工作室。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課堂,實施“大師工作室+項目+產品”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兼具工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通過非學歷教育培訓傳承人群。自2016年學校入選首批“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高校以來,截至2020年12月,共舉辦14期培訓班,培養陶瓷、湘繡、竹藝、雕刻等非遺傳承人群620余名。學校還通過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等國家級、省級培訓項目,以及常態化的企業員工培訓,集中培訓湖湘傳統工藝傳承人群。通過培訓,有效提高了傳統工藝傳承人群的文化素養、學習能力以及傳統工藝設計、制作水平。
(二)深化研究,為傳統工藝振興提供智力支撐
傳統工藝振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理論研究能夠很好地指導實踐,學校積極開展理論研究,為傳統工藝振興實踐提供指導。一是積極參與普查建檔。深入全省10多個市州的傳統工藝項目地開展調研,了解和掌握湖南省傳統工藝的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整理和記錄傳承人掌握的知識和精湛技藝,完成了對湘繡大師劉愛云等人的口述史研究,記錄瀕臨失傳的“鬅毛針”等傳統技藝,建成“刺繡博物館”等高度共享的數字化傳統工藝數據庫。二是積極開展理論研究。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管理中心,搭建了湖南傳統工藝研究院、湖南省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研究基地等研究平臺,設立了傳統工藝校級專項課題,培育了一批關于傳統工藝研究的省部級、市廳級研究課題,產出了《刺繡當隨時代》《湘繡技法》《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等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三是積極組織學術研討。舉行了“刺繡類非遺傳承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等一系列傳統工藝振興學術研討會,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有效指導了實踐。
(三)創新研發,助力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
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創造性轉化,產出經濟效益是傳統工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此,學校積極開展創新研發:一是組建研發團隊。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確定研究方向,依據遴選制度,采用公開選拔、擇優錄取的方式,組建了若干結構層次合理、專業知識水平互補、校企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的相對穩定的研發團隊。二是建設研發基地。建設了湘繡設計研發中心、湘瓷設計研發中心、湖南工藝美術品設計研發中心、通道侗族非遺研發工作站、湖南湘繡產業科技教育園等產教融合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基地以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為宗旨,致力于將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三是研發創新產品。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在堅持傳統工藝精髓的基礎上,從題材、設計、材料等方面創新研發,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緊密聯系,研究推出“新湘繡”“新湘瓷”、小郁竹藝等新產品,實現了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
(四)傳播推廣,擴大傳統工藝社會知名度
傳統工藝的振興靠傳承,也靠傳播,借助社會時代發展的大勢進行有效傳播,是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方面。為此,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傳播傳統工藝:一是建設傳承基地。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示館”“傳統工藝作品陳列館”,展陳了近千件(套)傳統工藝作品。建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湘繡)傳承基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基地,開展非遺體驗日活動。二是開展傳播活動。舉辦“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中國刺繡藝術紅色主題作品展”等大型傳統工藝研討會與作品展,社會反響巨大。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湘贛鄂皖四省非遺聯展”等展示展覽,新湘繡等傳統工藝作品在法國、智利、巴基斯坦等國家展覽交流,擴大了湖湘傳統工藝的國際影響力。三是拓展傳播途徑。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湖南傳統工藝網、主題特色空間、中華刺繡資源庫等傳統工藝網站,通過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線上、線下傳播推廣傳統工藝,擴大傳統工藝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傳播。
參考文獻:
[1]安學斌.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J].民俗研究,2020(1):19-29,156-157.
[2]劉倩.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91-93.
[3]孫豐蕊.民族傳統技藝傳播與傳承的職教路徑——基于對2019中國—東盟職教聯展暨論壇的觀察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20(30):53-59.
作者簡介:包文婷,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