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姍姍(四川省達州市中心醫院)
我們都知道感染性疾病需要得到及時的護理,那么,在護理過程中如何避免受到感染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護理時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因素,可分成以下5 點。(1)標志不明確:不規范的隔離標志,使清潔區與污染區之間的界線比較模糊;各類洗手、消毒工作不規范;醫務人員在暴露于病人面前、接觸病人排泄物后沒有進行及時的消毒。(2)消毒不徹底:就算是消毒了,對消毒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對滅菌劑的應用范圍不清楚,導致滅菌劑使用不當或不規范,導致消毒滅菌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3)化學消毒劑傷害:醫務人員在配制消毒水時,因操作不當而造成傷害;病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使用消毒液,從而導致身體受損;配置好消毒水后,也有相當一部分醫務人員沒有正確使用消毒水,以致呼吸道和皮膚受傷。(4)長期與傳染病病人接觸: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會導致醫務人員的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了感染風險。(5)病人在醫院較長時間內出現交叉感染:病人不聽從醫生的指示,擅自外出,或相互借用日用物品,這些物品上都攜帶了病菌,從而導致交叉感染。
了解了護理過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因素,那我們護理人員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作為一名護士,必須對醫院的感染情況有足夠的了解,在進入醫院之前,要進行專業的感染教育,并明確自己的職責。強化工作責任感,嚴格遵守感染護理規范,增強自身防護意識,掌握感染性疾病的特殊情況,掌握各類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其次,要嚴格落實消毒、隔離措施,掌握自我保護技術。護理人員進入感染病人病房的時候要穿戴好防護服,不能暴露自己的頭發和衣物,穿戴防護服的時候也不能進入清潔區。在日常的護理中,處理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都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必要的時候要戴上防護眼罩,使用完的口罩、手套和眼罩要用肥皂水進行消毒。護理工作完成后別忘了洗澡,換好衣服鞋子后才能離開。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將細菌帶入室外。如果護士在工作中被針、刀之類的尖銳東西劃傷,要及時在傷口處擠壓,讓鮮血流出來,然后趕緊用清水清洗傷口,再用碘酒和酒精進行消毒。護理病人時,平時應該加強病房內的通風,減少室內細菌含量,從而減少呼吸道的傳染風險。為了防止紫外線對病人的身體造成損害,將病房的紫外線開關設置在戶外。病人接觸到的所有設備和器具都要進行消毒登記,避免出現漏報和不正確的感染記錄。
要從根本上防治感染性疾病,就必須增強體質,加強保健,做到在無病時預防。這樣,即使在生病的時候,因為自身經常鍛煉擁有強健的體魄,也能增加藥物的效果,使病情早日康復。在個人生活衛生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免疫力,抵抗病菌,比如保持清潔、家里定期通風、多做戶外運動、平時注意口腔清潔等。